APP下载

化繁为简,做教学设计中的剪刀手

2018-03-07李谦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毡帽群像小说

李谦

最近我上了一节《多收了三五斗》的公开展示课,经过几轮磨课,稍有收获。“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也应该成为我们教学设计中的指导思想之一。

《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先生在30年代初完成的一部短篇小说,对于初中生而言小说篇幅适中,按照教学进度应该安排两个课时完成学习,为了不影响课堂的整体性和公开课的特色,最后决定一个课时就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使这堂课重点突出,在教学设计时能够删繁就简。我首次试上课的简案如下。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结合背景,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浏览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2.交流反馈,熟悉课文。教师展示一个问题,学生思考后作答。

三、再读课文,品析人物

1.旧毡帽朋友在整个粜米的过程中,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

2.旧毡帽粜米前原先有很多计划,从这些计划中你看出了什么?

3.面对路路断绝的现实,农民的思想态度和在认识粜米的时候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旧毡帽朋友是一群人还是一个人?如果课文塑造几个有名有姓的农民,和现在文中写一群人相比,你认为哪种表达效果更好些?

四、深读课文,探讨主题

跳读课文,思考:导致农民丰收成灾的直接原因有哪些?造成农民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五、小结全文,拓展提升

比较阅读:现代散文《多收了三五斗》。

一节课45分钟,最明显的感觉是头重脚轻,实施第三个环节时还剩下20分钟时间,学生讨论时间很不充分,即使是4个小问题也无法全部解决,后面的问题也只能草草收兵,基本是老师讲代替了学生学,感觉比较失败。

在语文组同仁的悉心指导下,我对教学流程进行了必要的删减,下面是当天上公开课时的简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浏览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2.交流反馈,熟悉课文。教师展示一个问题:小说中写了旧毡帽朋友的哪几件事?学生思考后作答。

三、再读课文,品析人物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旧毡帽朋友在整个粜米的过程中,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

2.面对路路断绝的现实,农民的思想态度和在认识粜米的时候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四、深读课文,探讨主题

五、小结全文,拓展提升

比较阅读:现代散文《多收了三五斗》。

当天的公开课上得很成功,受到了老师的一致的好评。很多老师都说,这样的长文章采取这种删繁就简的方法,非常符合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实际。

对比前后两个教学设计,我进行了一些反思。第一次试讲的失利,怎么样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时间这个问题,很清晰地放在了我的面前,理清头绪后做了一番思考,原因分析如下:第一,小说的篇幅对于学生来讲还稍长,故事的情节有三段,分别为米行粜米、街头购物、船头谈论,想要三个情节都顾及到显然一节课来不及。第二,问题问得过于零散,比如开头虽然只问了一个小说的三要素,但实际梳理和引导学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中间环节让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了4个问题,虽然这都是文中须要解决的,但是问题量太大,问题间缺少有利的过渡,显得很生硬,学生不能循序渐进地去思考问题,反而大大削弱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索。第三,学生合作讨论,随意性较大,12个小组一圈问下来竟然没有一组讨论第三个问题,而第三个问题是顺承第一个问题而来,是同学们对旧毡帽朋友这个群体形象深入认识的必要过程。

因而减少问题或者隐藏问题是解决这节课时间问题的关键。

在改进的措施中我主要抓住了人物形象分析,将开头的一个问题直接改为“小说中围绕旧毡帽朋友写了哪几件事?”从而省去了对另外两个要素的梳理,对引出人物做最为直接的铺垫,在第三个环节中将4个问题改为2个,以旧毡帽朋友情绪的变化为线索,重点分析“米行粜米、船头议论”,省去“街头购物”这一情节,改为在分析人物时一语带过,使文章的中心更突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改为分角色朗读,一是文章在表现群像时重在语言描写,二是避免了盲目性,学生透过对话会对人物有更清晰的把握。

综合前一个教学思路和后一个教学思路,发现做一名语文教师须要具备一颗得失心,具有剪刀手的快刀斩乱麻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精通教育工作的教师是不把教材的提纲写进课时计划的。他的知识就在自己的头脑里。课时计划只不过是对教材的教学论的加工而已。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如果教师死守住讲课提纲,如果教师很费劲地寻找着他要讲的话,那么学生就很难听懂教师所讲的东西的意思,他们的头脑里就会是一团乱麻。”

是的,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更多的是教条化,小说三要素等知识都要讲,舍不得删除,事实上有时面面俱到反而照顧不到,因为到学生那儿可能就变成了一团乱麻。因而在语文教学设计时把握好重难点,删去不必要的环节和问题,使课堂的流程更清晰,问题少一些,让学生生成想法。

“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删繁就简,努力做教学设计中的剪刀手,让学生思考的余地更大,学习的兴趣更浓郁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225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毡帽群像小说
“一生多旦”与清代“红楼戏”对十二钗群像的重塑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多亏有顶毡帽
毡帽将成“国家象征”?
群像
群像扫描
晚清民国人物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