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交往的教学观在共识、共享和共进中学习

2018-03-07徐玲刘伟华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徐玲+刘伟华

摘 要:应用交往的教学观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把教师和学生视为“双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通过“主体―客体”的相互影响,先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经验背景设置误区,激化矛盾,再运用学生的实验观察,想象推理、交流沟通等“主体―客体―主体”之间的多种思维碰撞,力求从根本上动摇学生原有的错误的日常经验,获取正确的认知.在教学中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关键词:交往教学观;学习共同体;牛顿第一定律

交往的教学观是把教师和学生视为“双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学中蕴含了“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双重关系的有机统一.在教学中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作为拥有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个体,他们在交往与合作中进行知识的交流、心灵的碰撞形成“学习共同体”.下面以交往的教学观设计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

牛顿第一定律是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本课的特点是结论容易记住,真正理解却很难(事实上这个认识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教学的关键在于破除亚里士多德错误观念的影响,因此,在授课设计上,强调破除错误观念的重要作用.通过“主体―客体”的相互影响,先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经验背景设置误区,激化矛盾,再运用学生的实验观察、想象推理、交流沟通等“主体―客体―主体”之间的多种思维碰撞,力求从根本上动摇学生原有的错误的日常经验,获取正确的认知.应当指出,这是在初中物理中第一次破除错误观念,这些错误观念抵抗正确的认知过程,而学生真正领会“力不是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则是他们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是本节课成功的标志和归宿.

一、“主体-客体”相互影响共同形成知识误区

为了运用“主体-客体”的相互作用,我们在传统的“伽利略实验”演示之前,加了一个“学生实验”,器材易得,操作易行.第一次实验时不强调仔细观察,让其自发进行,意在让学生步入误区;第二次实验时强调仔细观察,意在使学生摆脱错误观念.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物体做机械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物体保持静止,有的物体不停地运动,有的沿直线运动,有的沿曲线运动,有的速度改变,有的速度不改变等等.在众多的运动形式面前,请同学们思考物体为什么有这么多运动形式?物体做各种运动形式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虽然人们很早就关心它,却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探究才得到了正确答案,这个过程当然也就不是一句话能够讲清楚的.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来研究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身边事物,从日常经验,从简单实验开始吧!

【学生实验】让学生拿出橡皮擦或三角板,放在课桌上,然后用手指推动它,观察用力推动和停止用力时橡皮擦的运动情况.

师:请同学们报告观察到的现象.

生:用力推橡皮擦它就运动,停止用力它就停下来.

师:我们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結论?

生甲:有力作用物体才运动.

生乙: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生丙:物体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来维持.(激化矛盾)

师:(故意顺着话题)是啊,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是这样认为.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风吹草才动”“无风树不摇”这类事实太多了,由此看来,亚先生的观点应该说是相当正确的啊!(有意停等片刻,观察学生反应,并借机板书)

(板书)亚里士多德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待发现不同意见者后转移话题)

师:同学中有不同意见了,很好,请举出事例并说明理由.

二、“主体-主体”相互作用共同分辨知识正误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不同的主体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

生甲:推出手指的铅球,踢出去的足球,射出枪膛的子弹等等,在力停止作用后,这些物体还要运动,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一定正确.

师:说的有道理,请同学们各抒已见,开展讨论.

生乙:可是在工地上的推车,确实是手推车才动,一撒手车就停止啊.

师:这倒是常见的现象.

生丙:汽车关闭油门后,还要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也是常见的事实啊.

(教师乘势启发,引导,使学生广泛议论.经讨论,观点分化,气氛热烈,议论逐步深入,观点渐趋一致.)

【归纳】师:经过讨论,同学们现在清楚了,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坦率地说,我和同学们一样,在没有学习物理课之前,也曾不自觉地当过亚先生的门徒,刚才老师我险些“重蹈覆辙”,谢谢大家及时地提醒(众笑).不过,我想请同学们回答,大家刚才在实验中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有些茫然,老师乘势点拨.)

【点拨】师:那是因为大家刚才对实验观察不仔细,让我们重新实验,仔细观察,尤其要注意看,当手指停止作用后,橡皮擦还是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哪怕是很小的一段距离.

【学生重做实验】(由于带着问题,学生操作认真.教师课堂巡回指导实验,要用大小基本不变且较大的力推动橡皮擦,并突然停止力的作用,不能用越来越小的力推动,以免出现手指作用下橡皮擦减速到零,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师:实验结果怎么样?

生:(几乎一致地)停止用力后,还要滑行一段距离才停下来.

【小结】师:对极了,这是同学们的一个重大进步,大家看到了,没有力的作用,物体还能运动.这一重要实验结果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不同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站不住脚了.在17世纪正是伽利略用他的实验和思考,推翻了被沿用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了理解伽利略的研究,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在三种不同的表面上,观察小车的运动.endprint

三、“主体-客体”的相互作用共同建构正确认识

【讲述】(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这样,它在三种表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那么有相同速度的小车在三种不同水平表面上运动,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三种表面有什么不同.(请前排的同学用手感知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木板表面的粗糙程度)

师:我们感受到有什么不同?

生:毛巾表面很粗糙,棉布表面较粗糙,木板表面较光滑.

师:说的好.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请注意观察实验结果.

师:大家看到了,小车在水平面上以相同的速度开始运动,但在三种不同表面上滑行的距离不一样,同学们想一想,这里有什么规律?

生:表面越光滑,小车滑行越远.

师:为什么?

生:(略加思考)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所以滑行的越远.

【点拨】师:在表面上滑行的越远,换一个说法,也就是速度变为零的过程变得慢.当物体速度变化越慢,也就是越接近作匀速运动.

四、“主体-客体-主体”相互沟通共同推理探寻规律

想象推理能力,是研究物理问题的理想实验赖以完成的基石,而本课教材第一次提供这样一个想象推理的机会应当充分珍视,并借此进行必要的渗透,让学生在想象推理的过程中,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精髓和人类认识自然的思想财富,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成长与提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点拨】师:伽利略通过类似实验的研究,不仅证明了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考虑,有没有必要设置十个、八个不同表面来研究呢?

生:没必要,只要借助于我们的想象进行推理就行了.

师:请同学们设想:有第四个,第五个这种表面,它们一个比一个光滑,那么小车怎样运动?

生:小车的运动将一个比一个远——一直运动下去.

师:这“一直运动下去”换一个说法是什么意思呢?

生:速度保持不變作匀速运动.

师:非常正确,二百多年前,伽利略就是这样经过实验研究和深入思考得出结论的,后来其他的科学家又发展了伽利略的思想,我们把这些成果叫做伽利略的结论吧.

(板书)2:伽利略结论: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既不会向右偏,也不会向左偏,将永远沿直线运动下去.

有气垫导轨的学校,可在本过程结束后,演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匀速运动.这样既可强化教学效果(这种印象学生终生难忘),又可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习兴趣,有一石二鸟之效.

【讲述】师:大家体会到了,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有亚里士多德观点和伽利略的结论,前者错误后者正确.不过,要把后一种结论变为普通应用的规律,还要作进一步的概括.这个工作,是由伟大的英国科学家牛顿完成的,他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如下规律,为了纪念他,就叫做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点题并板书).

(板书)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指导阅读】师:同学认真阅读定律内容,直到记住为止,请注意定律的表述:“一切物体”,“总……”,就是“任何物体”,“都……”的意思,可见定律比伽利略结论概括的更普遍,使用的范围更广了,这样人们对运动和力关系的认识更深入一步了.

【埋下伏笔】师:有一点大家都注意到没有?定律说的是: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如果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情况又会怎样呢?

生:…….

师:那就是我们以后几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了.(留下悬念)

【设问总结】师:现在我提出三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小结.第一,你现在摆脱了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影响了没有?第二,如果你现在听到有人说“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你准备用什么规律来纠正他的错误?第三,从错误观点到正确认识,我们今天用了哪些方法?(观察,实验和想象推理.)

课后,大家要认真阅读教材,领会定律内容,巩固我们今天的认识.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
简论中学体育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构建中学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研究
如何运用“学习共同体”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