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语言学习典型应用案例及其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8-03-07程东岳
程东岳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类移动终端的出现极大地冲击着人类的教育和学习模式。“互联网+”教育是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推动着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将移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从移动学习和移动语言学习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分享移动学习模式在国内外外语教学中的几个应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它们对国内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借鉴意义。
二、移动学习与移动语言学习
(一)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obile Education)也叫M-Learning,是远程学习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起源于21世纪初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obile Education研究项目,近十年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
目前,国际上对移动学习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领域正处于快速变革发展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是因为“移动”本身含有多种意义,是与移动技术联系紧密,还是与学习者的位置可移动性更相关[1]?这些都是界定“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研究者侧重点有所差别,但是都一致认为移动学习要通过无线网络、移动终端设备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它的移动性包括技术(设备)的移动性、学习的移动性(电子学习资源的获取与传输)和学习者的移动性(学习主体不受时空限制)。因此,移动学习的内涵应包括一系列的特征:非正式、自然发生、个性化、真实、情景化、便携、随时随地渗透到日常活动中[2]。
本文中的“移动学习”指的是利用移动设备(如MP3/MP4、iPod、平板电脑、手机等便携式设备)和数字网络或平台辅助教学的方法。
(二)移动语言学习
移动语言学习(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MALL)是移动学习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的结合。从移动学习方式这个角度来说,移动语言学习是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在信息化时代中的变体,但二者又有着明显差异。MALL能支持学习者通过使用个人便携设备,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自发并持续地获取信息与交流;而CALL只能将教师和学习者固定在某个地点,用电脑进行。这样看来,移动语言学习更偏向于学习者,而不是老师。但是相当多的研究表明,没有老师的指引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会比较困难[3]。
移动语言学习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已逾十年,它通过移动技术实现了将教育延伸到传统课堂之外,使语言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求助于老师以及同伴互助交流。移动语言学习成为外语学习者广为使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成为外语教育者进行教学研究的热门领域。
三、移动学习在国内外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进入21世纪,关于移动学习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运用移动学习辅助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也随着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进步而变化,下面就按移动设备和技术的变化趋势分享几个在外语教学中运用移动学习手段辅助教学的案例。
(一)音频播放器和播客(Podcasting)技术在外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音频播放器包括MP3、MP4、iPod等移动设备,而播客技术(Podcasting)即iPod+Broadcasting,结合了MP3和广播的优点,是一种数字广播,又称有声博客,最早出现于2004年。人们可将互联网上的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iPod、MP3播放器或其他便携式数码播放器中随身收听,不必端坐在电脑前,也不必实时收听。而且人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声音或视频节目,并将其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
早在2004年,日本大阪女子学院为了辅助大一新生的英语学习,为每个学生都配备了iPod,要学生从网上下载英语广播,随身携带着完成作业。同年,英国公爵大学也为每个新生配备了iP-od,让学生下载歌曲、听力材料和课本对应的音频材料来辅助西班牙语的学习,并要求学生模仿音频录音,再将录音上传到课程的网络空间供教师评价[2]。前者利用iPod只是一个传送学习资料的工具,是为了方便学生完成作业,没有互动;而后者增加了教师反馈环节,师生互动也比较单一。
在国内,浙江财经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曹超(2010)构建了以Podcasting等Web2.0技术为核心的针对英语听说教学的移动英语学习模式[4]。教师利用播客技术编辑加工听说课程所需要的素材,通过生动形象的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播客可以提供定制的听说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播客也提供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创设情景,学生可以通过录制、剪辑等手段来制作自己的视听作品,并发布到学习小组平台上进行分享,实现同伴互评。从某个角度来说,学生是给自己创设出了一个移动的“沉浸式”英语学习环境。类似的研究还有上海师范大学的李艳平(2012)在本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听力课程中利用播客平台实现了师生线上互动,提高了大多数受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验证了这一移动学习技术在大学英语听力课程方面的有效性[5]。
可以看出后续的研究更加注重学习材料的个性化、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同伴的互动。
(二)手机彩信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土耳其学者Saran等在利用手机彩信促进学生的英语词汇习得方面做了系列研究(2008,2009,2010)[6-7]。该研究以大学预科生为研究对象,将英语词汇教学资料编辑了发音、释义、词形变化和例句之后,通过手机彩信发送到学生手机上。在学生阅读完彩信后,研究者又以互动式短信发送给他们测试题,了解学生对新单词的掌握程度。根据实验和对受试学生访谈的结果发现:彩信和短信能增强学生的词汇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学生也很喜欢手机彩信这种发送学习资料的方式,对这种移动学习模式持肯定的积极态度,认为视觉呈现能够使他们在理解词义上更容易。研究者认为,移动语言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方便学生在没有老师和家长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还能够让学生利用坐公交、上下学路上等这样本来被浪费掉的时间来学习。移动学习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对于任何学科都适用。
但也有研究者发现,手机彩信辅助词汇教学的方式只有在反复向学生推送或者学生能够反复查看的情况下才更有效,而且要与传统词汇教学方式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外语词汇习得。这是因为手机彩信的局限性,如手机短信息长度有限,较长信息会被拆分成几条发送,这打乱了学习资料的顺序和完整性;信息发送受运营商网络影响,可能会延迟或收不到;发送信息的时间最好固定,否则学生会认为受到信息干扰而产生抵触情绪,等等[8]。
(三)手机社交软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移动设备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原本用于社交的软件程序渐渐也被引入教学环节之中,国内比较普遍的是QQ(群)、微信(群)及微信公众号。国内研究者翁克山、李青(2016)设计的基于微信群“协作式翻译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建立微信群,利用微信的文本编辑和语音工具进行讨论式协作学习,老师发送每个小组一段包含有语言和结构缺陷的汉英翻译段落,要求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删减、补充、修改等方式,完善译文,并由小组长将最终协作修改后的译文发至微信群。老师对各小组的协作过程进行跟踪,根据个人参与频次和信息贡献量来给学生打分,并收集所有小组成员在任务期间发送的微信信息作为语料。结果表明,多人积极参与微信群讨论能够有效地促进任务高水平完成,双人循环和多人混合两种模式更能触动多人协作学习,具有较高的教学应用价值。作为教师,在协作式移动学习过程中不应只是布置任务,也要时时参与学生的协作过程,做必要的引导、指导以及督促和反馈[9]。
安徽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周怡老师(2018)在公共英语教学中也利用智能手机的微信和其他软件进行“四微一翻”英语教学,即微任务+微课+微信+微学习+翻转课堂。教师课前利用微信、微信公众号和第三方教学辅助平台(如蓝墨云班课等)推送学习资料和微课,让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课前任务,向老师反馈难点,经过课堂解惑和演练,教师针对学生反映出的共性问题,以微课的形式发布到网络平台反馈给学生。经过一个学期九个教学单元的试验,采用“四微一翻”移动教学模式的实验班与传统教学班级相比,英语成绩有了显著提升。实验者认为,全新的移动语言教学模式在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素养方面有积极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10]。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移动学习应用到外语教学中的具体方法和模式是随着移动设备和移动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一开始只有单向的信息推送,教师将学习材料推送给学生,学生自主完成任务,教师再进行反馈;而现在的移动学习更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学生随时提交作业或问题,教师也能随时组织学生互评,最后进行点评和反馈;形式也更加灵活,如利用各种手机应用软件、微信小程序、微课、微视频以及网络虚拟学习空间。研究者们也一致得到了积极的结论,即移动学习能够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
四、总结与启示
上述案例中,除了周怡的“四微一翻”教学法,其他基本都是在本科院校中所开展的。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学生生源、课程教学要求、教学目的与方法、英语基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高职英语教学以服务专业为基本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更加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但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移动学习已成为高职英语学习和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些案例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借鉴意义。
(一)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虽然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但要使教学取得成效,就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一是教师要以个性化为原则筛选学习材料,即根据学生外语水平挑选适合他们的材料进行发布;二是要注重教学设计,明确移动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必须合理地引入教学设计环节,而不能取代或过度依赖传统教学。前面也提到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会比较困难。对于英语基础知识薄弱的高职学生而言,面对每天接收到的海量信息,他们很难去区分这些信息资源是否有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去识别和鉴定有用信息,培养他们的质疑和批判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移动学习的日渐广泛并非会弱化教师地位,相反,教师的角色和地位更加不可被取代。
(二)打造网络时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因共同的学习目标或任务而形成的真实或虚拟的学习集体,包括学生、教师及其他辅导者。学习共同体强调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分享、评价,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网络时代的学习共同体与传统课堂的小组活动有所不同,前者不拘泥于某个自然班级,也不仅仅只有学生参与。前面提到,随着移动设备和技术的推进,移动学习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也从教师到学生单向推送资源发展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也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如前面提到的播客技术,学生将自己制作的音(视)频上传网络,同学、老师及其他网友都可以进行收听(看)并进行评论;还有基于微信群的协作式翻译任务也是建立在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作、教师参与讨论和指导的基础上。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学生增强自己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被尊重的感受,从而维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任务参与度。
(三)构建适合本校的网络学习平台
既然移动学习已成为外语教学的途径之一,那么构建适合本校校情的网络学习平台就成为必需。上述应用案例中,研究者大都是在移动设备现有功能或通用网络技术或借助第三方软件的基础上来选择若干手段进行教学试验,受试者也是在较小范围内选取的学生,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应用商店中有着各种参差不齐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软件,教师更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筛选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利用。搭建一个在本校范围内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同一课程的教师都可以上传经过精心挑选的学习资源,所有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使用电脑或移动设备都可以随时上网查看、学习、自测和讨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学习成果互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这对教师、学生、学校都是受益匪浅的。而事实上,当前国内多所高职院校都参与了《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其中建设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是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对高职学生来说,网络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应遵循“以应用为目的,实用性为主”的原则,尤其是要偏重听说能力,资源不必求多求全,重点是突出实用性、易操作,在校园无线网覆盖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实现线上资源在移动终端的同步使用,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操练,能与教师进行双向互动。
综上所述,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更新换代,在不断推动着外语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革新,从最初的短信、彩信、搜索引擎到QQ、微信;从慕课、微课资源到各种学习APP、数字化学习平台,数字化时代的教学实现了“虚拟+现实”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1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明确提出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等等,这些都突出体现了信息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这并非意味要摈弃传统教学方法,而是要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益之处,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将信息化手段引入课堂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