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中乘务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03-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空乘乘务课程设计

付 强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成都 610036)

自从1999年原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原天津民航学院等高职院校开设空中乘务专业数十年来,空中乘务一直是高职院校艺术类的专业课程,经过在校期间的系统培训,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养成了特有的行为习惯,掌握了较为熟练的服务技能,为航空公司所青睐。然而随着民航的发展迅猛以及竞争的日趋激烈,对空中乘务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除了具备优雅的体态、亲切的言行之外,更需要具备人际交往的能力、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应急处置的技巧等职业素养,甚至是一些第二语言的听说,也成为职业素养内容之一,这些新添加的职业内容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基础作为底蕴,因此,以基础训练作为主要课程的空中乘务人员培养模式亟需改变。而且,当本科院校开设空中乘务这一专业课程的时候,与高职院校相比,具有学年的延长性,自然也是不能沿用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的。本文就本科院校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发表一些鄙薄之见。

1 本科空中乘务专业 1.5+1.5+1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以高职院校的空中乘务人员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经验基础,结合民航的要求,本科院校空中乘务专业以“厚积文化、塑造形象、强化素质”为基本指导理念,尝试建立了1.5+1.5+1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训实践衔接与贯通,旨在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与职业能力。本科院校对空乘的培养与高职院校相比,首先是其起点比较高,对其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院校的空乘学生,她们在高中的文化就掌握的比较好,在大学阶段的文化也更加深入和广泛,这都是高职院校所不能比的,其次就是它还包括一年的实习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这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时期。总而言之,本科空乘的培养模式现已经给我国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空乘人员,为我国的民航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其培养模式仍有很大提升的空间,其培养人才的效果并没有远远优于高职院校,这是值得其思索和解决的问题。

1.1 基础教育阶段

1.5+1.5+1中的第一个1.5是指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入学后的1.5个学年3个学期,以建构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优雅体态为目标,开设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三种课程类别。

通识课程为教育部规定的所有高校都必须开设的课程,旨在建构学生的基本认知、基础技能,检测并塑造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认知是学生从事与发展职业的认知基本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针对此开设的课程是思想政治类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这些都是武装空乘学生思想的重要武器,因为如果本科院校培养出的空乘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不热爱我们的国家,就算他的专业能力有多么优秀,其培养都是很失败的。所以开设并重视思想政治课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技能是在时代环境下学生应该具有的基础技能,针对此开设的课程有公共英语与计算机两类课程。对于空乘来说,英语至关重要,因为其面临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还有许多国际友人,与他们进行很好地沟通和交流,是空乘的基本技能也是必然要求。关于身体素质方面开设的课程,包括体育类课程与军事训练类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仪态,建构学生的涵养和气质,以及形成学生对空中乘务专业的基础认知,针对此开设的课程有专业英语、舞蹈与形体训练、化妆技巧、民航概论、空中服务理论基础等课程。

综合素质类课程是选修类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一些课程,但这个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因为综合素质类课程的开设是以延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为目标的,因此,学生需要人文社科、通用科技、经济管理、艺术体育四种类型的课程中分别选取一种以上的课程。

1.2 专业教育阶段

1.5+1.5+1中的第二个1.5指的是专业教育阶段,是衔接基础教育阶段后的1.5个学年3个学期,以建构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学生的文化底蕴、塑造学生的职业持久力为目标,发展的是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服务理论、服务意识等)和综合能力(协调能力、处置问题能力),为民航培养应变型的人才。因此,在专业教育阶段,主要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相关课程两种类型。

专业基础课程以空中乘务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为的是建构学生对空中乘务职业的系统认知,形成学生完善的职业知识体系,开设的课程有航空地理与航线知识、飞行安全与应急处理、急救医护常识、民航旅客运输管理等。这些专业知识与技能也是空乘相区别与其他服务人员的本质,一个优秀的空乘必然是专业技能过硬的。

专业相关课程以戏剧相关课程为主要内容,培养的是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荣誉感,开设课程有电影发展简史、戏剧概论、戏剧表演基本理论等。这些既可以提高空乘的审美,丰富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可以提高她们的协作能力与荣誉感。

1.3 实训实践阶段

1.5+1.5+1中的1指的是实训实践阶段,是衔接专业教育阶段后的1个学年2个学期,这一阶段主要是建构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的教学完成之后,学生具备了扎实的职业理论基础,但是理论是否能够与实践结合起来,还是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并促进的。这其中会暴露出他们的诸多问题,是理论出了问题,还是实践能力欠佳,都可以在这其中得到体现,他们还有改正的机会,在这之后注意调整就可以了。

2 本科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空中乘务专业在本科院校的设立已经有数年了,其培养模式日臻成熟,课程设计逐渐系统化,但是也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很多人就最后培养出来的空中乘务人员质量上便提出了质疑,认为本科毕业生同高职毕业生并没有多少差异,甚至还浪费了一年的时间,与其如此,不如高职毕业后便进航空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到三个月的培训。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很值得本科院校深思的,其要认认真真思考自身的培养模式,有没有对的起学生,有没有做好自身的培养工作。

其实,这1.5+1.5+1的培养模式是没有问题的,本科院校的其他专业也是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输出质量相对高职院校要高出很多,有问题的是课程设计,空乘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在其他专业的教学计划上改进的,或者是交通运输、或者是音乐学等,课程设计自然也就缺少了针对性,因此,需要对课程设计进行一些改进。在改进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针对性,立足空乘这个专业来进行改进,切忌背离最重要的东西。

鄙文薄见,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课程设计的改进:首先是在诸多理论课程教学时融合相关实践,比如化妆、航空安全、航空播音等,这些课程是实践性的,不能仅仅通过理论教学学生便熟能生巧;其次是开设小语种课程,让学生在掌握通用语言的同时掌握一些其他语言,方便以后的飞行服务;然后便是强化服务性课程建设,想方设法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

猜你喜欢

空乘乘务课程设计
自然拼读法在高职空乘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空乘专业的探索
高速动车组司机乘务交路优化编制方法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空乘礼仪对空乘人员素质的具体影响
空乘礼仪对空乘人员素质的具体影响
高职院校空中乘务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带立即折返的高速动车组乘务交路回路优化编制方法
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制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