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与启示

2018-03-07超,孔敏,李

皖西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机制大学生

陈 超,孔 敏,李 红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创新创业教育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教授于1947年首创的,他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课程标志着其在高校的诞生,随之而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日已形成了一套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完整体系。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充分的关注则源于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5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集聚创业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至此,强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需以高校创业教育体制的完善为支撑点。且大学生创业实践及创新意识的提高、创业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关系着国家未来命运的大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是教育的重中之重[1](P6)。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已成为我国各高校的重要任务。然而摆在面前的突出问题是很多高校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和完善的机制,特别是针对一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更是如此。因此,本文主要从我国大学创业生态系统外部因素、内部因素、要素互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中面临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成熟

我国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需纳入学分管理,各高校需开设相关课程,这足以看出国家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政策的支持下必然会对各高校提出新要求:建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然而,我国高校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进行实践的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普遍较低,这是不争的事实状况。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又是整个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参与者,目前我国高校创业专业化程度不够,整体发展不成熟[2]。借鉴国际经验,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便是专业化,其亦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取得学术界中创业教育合法性的前提条件。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备

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便是创业课程体系及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但是,我国不少高校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的实际操作中以及创业教学的实际效果往往是理论和实践无法同步协调,这一现实状况是我国很多高校正在面临着的。此外,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在我国多数高校中只是作为零散的一些公共选修课,忽视了创业课程的完整体系建设,仅将实践中的操作技能视为创业教育的重点层面。不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本无法保证学生系统全面地接受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培训[3]。除了数量有限、技能缺乏等弊端之外,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还存在严重的脱离实践的现象。高校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与社区、企业、社会充分关联,将创业教育中的理论知识与外部创业环境中的社会和企业有效地进行连接,从而提高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真正的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创业教育支持机制不完善

由于“实践导向”是创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且其具有综合学科的性质,故而高校在推动创业教育的建设中需搭建一定的实践平台以支持其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促进高校创业教育不可或缺和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高校在支持创业教育方面显得发展不均衡,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支持力度显著高于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创业教育应该与更多的创业主体协同发展共同构建一个共生共荣的创新生态系统[4],很显然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的支持机制并不完善。这就导致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具有的配套支持机制,也就是说一些综合性支持机构、政策机制、配套资金机制以及孵化机制等满足不了当下我国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迫切需求和激情,或者只面对少数人服务。

二、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实现路径

(一)创业生态的内部因素

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创业生态系统的内部因素。首先,就课程设置而言,应强调实践的操作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如何去做”,以及创业意识即“为什么去做”,这样才能融合创业的理论和实践以解决关键问题。当前,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我校也在积极推动学生创业的热情和系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然而,为了打造完善的创业教育系统,一方面应该开设一些基本的创业理论知识课程,如《创业机会识别与发现》和《创业与企业成长》。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大学生创业的技能培训,提高实践技能,如开设《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开展《创业家论坛》。其次,就教师队伍建设而言,由于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当中,如果学生不知道为何去创办企业,而只是知道要创办企业,那么现有的培养方式就会难以持续下去。因此,高校应该构建一支多样化的创业师资队伍,在师资中既要有创业教育研究的高校老师,也要有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以会员的身份参与企业和创业协会的师资训练,真正锻炼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和综合能力[5]。另外一方面,课程设置既要邀请企业家进行专题讲座,也要针对学生们的创业想法进行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同时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创业实践的拓展,全面的提升创业生态系统的内部因素的核心驱动力。为了提高创业教育授课老师和创业实践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高校还应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激励制度:将创业教育课程的课时量适当提高系数;将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作为教师评优评奖的参考;通过邀请校外创业导师进行讲座,加强校企合作。

(二)创业生态的外部因素

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外部因素包含了一系列的支持性机构,其主要力量往往是中介组织,他们可以全方位地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及创业想法从构思、计划、孵化、商业化提供应有支持。创业活动的全面工作及其科技成果化、知识资本化、创业商业化等一系列的工作则由主导性综合机构全面负责统筹,从而为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寻找合适的外部投资者、商业开发者、战略合作伙伴等[6-7]。此外,创业生态的外部因素离不开技术机构,它包括技术转化部门和企业孵化部门两个部分。其中,与潜在的技术认证者谈判以及认证协议的后期执行,与研究者一同保护知识产权、调查市场行情、寻找新的商业机会、采取商业化战略等职责主要是由技术转化办公室履行。而经过技术转化部确认可行的创意构成模型后进行孵化的职责则由企业孵化部承担。

(三)创业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互动

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特征是各要素之间具有价值共创性,通过生态共存和创新互动共同维持着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演化发展。中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互动:首先,促进从创业的“消费者”到“生产者”的信息流和资金流。一般而言,“消费者”是企业,“生产者”是研究人员,只有将两者联合起来,真正做到通力合作及友好互动,才能让创业活动落地,而不是流于形式和号召。其次,加强从创业的“生产者”到“分解者”的支持机制和知识流合[8-9]。只有当大学生与科研人员的创业想法得到支持和认可时,才能保证创业想法的生根发芽。再次,创业生态系统中各环节的循环流动离不开不同类型的创业“催化剂”,其可以起到促进作用。高校应该举办一些创业挑战赛和挑战杯的赛制,从而激励高校大学生们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去。为了各要素之间能够发挥协调开放的能动机制,高校应该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协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灵活多变的协调机制,另外,要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开放的支持态度,鼓励大学生将创业的灵感和想法落地生根,真正实现创业的成功和初创企业的成活和成长。

三、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启示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高校及大学生自身能在创新创业中受益,同时亦会对当地的区域投资有所贡献,随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与知识的流动和传播,提升了整个生态系统中各利益共同体的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不仅促进了知识的多元化和知识共享,同时还能促进各生态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对于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启示主要有三点:首先,建设科学的创业课程体系。这是培养创业技能与学习创业理论的思想源泉,既要教会学生如何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家精神,又要对整体的创业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从而开发出具有针对性且更加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其次,构建支持性机构以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我国高校应培养一支专业性较强的师资队伍,继而对技术部门和研究机构进行合理的结构设置,并出台一系列的具体政策以有利于专业机构的发展,从而支撑学生的创业活动。再次,建立各要素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互动机制。中国大学创业生态系统中各个参与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共同创新、协同发展的生态机制,让大学生富有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将创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更好的连接起来。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机制大学生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大学生之歌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