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现状调查研究
2018-03-07汪承平
魏 雷,汪承平
(皖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红色旅游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旅游之一,它是以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遗物和遗址以及这些遗物和遗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内涵,通过旅游体验的形式,让游客感受革命精神,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和洗礼。红色旅游有助于外国游客用轻松的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红色文化,用正确的眼光看中国人民的革命历史,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民为了维护和平所做出的付出与渴望。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承载了中国革命历史时期的文化;对红色旅游的外宣翻译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内容的一部分,能让更多外国友人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皖西地处大别山东北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享有“红军故乡”、“将军摇篮”的美誉,成为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主要发源地。近几年随着外国游客的增多以及红色旅游路线的开发,红色旅游外宣翻译也必然成为趋势,以满足外国游客的需求。
一、皖西红色旅游的发展概况
皖西红色革命老区包括金安区、裕安区、金寨、霍山、舒城、霍邱和叶集试验区等。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革命的旗帜始终在皖西地区飘扬。这里曾是苏区建设的典范,红四方面军发源地之一,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了108位开国将军,同时见证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成功转折点。众多革命历史事件、革命人物以及革命遗址凸显该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早在2004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含: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就把以“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为主题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列为国家重点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1]。2017年皖西地区红色旅游景区中又有9个红色旅游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它们分别为大别山烈士纪念园(皖西烈士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苏家埠战役纪念园、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红二十五军军政机构旧址、霍山县诸佛庵革命遗址、金寨县红二十八军军政及重建旧址、张家店战役纪念馆,以及舒城县新四军第四军队纪念馆。2016年发布的《六安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强调要充分发挥地区红色资源优势,弘扬红色文化,以求“把六安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2]。
二、皖西红色旅游外宣资料的特点
红色旅游外宣资料涉及旅游线路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信息,如旅游指南、旅游景点指示牌、景点介绍文字、实物说明介绍文字、旅游宣传手册等,通过纸质出版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进行传播。一般旅游外宣文本既含有文学的特色,又讲究实用性。语言风格不拘一格,有的辞藻华丽,有的平铺直叙,因此旅游文体具有多样性。不同于一般的外宣资料,皖西地区红色旅游外宣资料在文本上有其典型特征。
(一)历史性和客观性
皖西红色旅游文本主要突出革命时期发生的历史革命事件,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以及结果都有详细介绍。文本内容多为对真实史料的记载,主要以传递信息为主,凸显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活动的特点,没有过多修辞和文学色彩。语言风格简洁明了,记叙居多,描述偏少。由于红色旅游文本的历史叙事性,数字在文本中被频繁使用。一组组数据客观、公正地展现出革命的艰难、震撼和伟大。
(二)政治性和军事性
皖西地区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红军的故乡和将军的摇篮。这些历史决定了皖西红色旅游文本有大量词汇涉及革命时期政治、经济机构,如“苏维埃政府”“经济合作社”等;涉及社会变革运动,如“六霍起义”“独山暴动”等;涉及革命领袖,如“邓小平”“刘少奇”“徐向前”等;有关部队番号、战争战术和战争武器的描述,如“红四方面军”“反围剿”“围点打援”“机关枪”等。
(三)教育性和感召性
虽然皖西红色旅游文本中没有太多夸张、拟人和比喻的修辞表达手法,但有四字词的使用,如“如火如荼”“立本报国”“无私奉献”等。这些四字词的使用,张扬而热烈,深刻而启发,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教育功能。
皖西红色旅游外宣资料具备的三个特征在规模上、维度上和影响力上都展现出这一地区的红色文化的资源和价值。如何让外国游客准确地获得红色旅游路线的信息,了解皖西地区在革命历史时期的重要性,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成功,还取决于红色外宣资料的翻译工作。
三、皖西红色旅游外宣翻译问题
通过中国知网,输入主题检索式“(红色文化or红色旅游)and(外宣or翻译)”,可搜索到在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十年间,共有105篇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聚焦红色文化外宣或红色旅游景点翻译类似的主题。其中数篇涉及江西、陕西和湖北省份的红色旅游景区,安徽省内的红色文化几乎无人提及。大部分红色文化研究是对红色旅游文本的翻译研究,依托某种翻译理论,提出与某翻译理论相关的具体翻译途径或策略。其中部分研究针对不同的红色文化形态,结合红色旅游景区的介绍,进行实地研究。但个别研究中研究对象不明确,把公示语和景点红色文化文本混谈,没有做出明确划分。虽然直接涉及皖西地区红色文化和旅游外宣翻译的研究几乎为零,但由于红色旅游文本特征属性,之前的其他地域相关研究也从翻译策略、交际目的、受众群体和译者为主等理论角度为皖西红色文化外宣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视角和操作经验。
项目组参照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红色旅游工作的意见”,走访了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张家店战役纪念馆、裕安区独山革命旧址群、舒城县新四军四支队旧址、霍山县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纪念园、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金寨县红25军和红28军军政机构旧址、金寨县天堂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等市首批九个红色旅游重点景区。调研发现其中大部分景区都在景区指示牌或标识牌上配备了英汉双语的指示语或解说词,但也有一些景区缺少英译文本的翻译,如位于六安市城市中心的大别山烈士纪念园。该景区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三面环水。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绿化生态,吸引着大批市民和游客,其中不乏前来六安学习和生活的外国友人。调研期间,纪念园内介绍景区的指示牌,如“悼念广场”“许继慎铜像”“纪念馆”等只有中文标识,缺少英译。大别山烈士纪念馆内也缺乏英文对照解说词。目前为了推动六安红色旅游、扩大城市影响力、提升其红色旅游文化品位,该馆进入升级改造阶段,解说词的语言多样性方面也会得以提升。部分红色旅游景区标识牌的英译文本也在完善中,如苏家埠战役纪念园等。
调研中发现收集到的红色旅游外宣翻译资料主要是景区的指示牌和景区内容的解说词文本。在收集到的英译文本中,单词拼写的问题基本消失,反映了皖西红色旅游景区的外宣翻译工作人员整体英文素质在提升,同时外宣翻译工作也得到了重视。但文本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外宣翻译中的通病,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法错误
在收集到的翻译文本中,语法错误是一种典型的错误,体现在词汇的乱用和句型的混乱。在金寨革命烈士陵园的红军广场至纪念塔的步道旁有大型浮雕,浮雕的下方分别有介绍浮雕内容的中英解说词,其中英译文本有明显的词汇使用错误。如“这组浮雕有松鹤、祥云组成。”被译为“This set of relief sculpture is consisted of cranes and auspicious cloud.”动词词组“consist of”使用时没有被动语态的用法,如果要使用被动语态,则需改成“is consisted by”。而译文则将“consist”的两种用法混淆在一起,造成词汇使用错误。同句话中“祥云”被译成“auspicious cloud”,没有使用复数,与前面的“cranes”在发音上不押韵,在浮雕画面表达上也不一致,这里应直接使用“auspicious clouds”。
在独山革命旧址群解说词中有一句话如下,“(独山革命旧址群)是研究中共党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译文用的是“serving as the important bases for study of … and carrying out …”。这里for 后面跟的study词性不明确,从句子后面的结构看,应为动词,在介词for后应变为studying。如果被用作名词,应在前面加定冠词the,但会影响句子整体结构的平衡。无论作为动词还是名词使用,译文的用法都是错误的。
(二)专有名词翻译统一问题
革命战争中许多事件是由事发地命名的,皖西红色旅游景区也不例外。红色旅游景区英文介绍不仅会提及革命事件的历史发生地,现在所处位置也会详细说明。皖西地区主要指六安市及其周围县和示范区,不少红色革命历史事件涉及六安市。对“六”的发音,有两种拼音争议。一是“Liu”,指数字概念,广为人知;但历史上舜封皋陶于“六”(Lu),故保留古音读法,以示地名。研究中收集到的翻译文本中“六霍起义”有多种翻译和书写形式:“Lu-Huo Uprising”“LiuHuo Uprising”和“Liu-Huo Uprising”。根据革命历史记载,六霍起义就发生在六安和霍山两地,所以起义的命名取两地的首字。这就如同“安徽”两字取自安庆和徽州(现黄山徽州区)两地的首字。所以参照“安徽”的英译“Anhui”,“六霍”从规范化的角度来说可译为“Luhuo”。
中国地名大部分都有简称,有部分简称是由一个字囊括所有含义,比如皖西红色革命属于大别山红色文化,从地域上说大别山地区包括湖北、河南和安徽,在汉语中分别简称为“鄂豫皖”。在收集的译文中对“鄂豫皖”的翻译处理也不尽相同,有的直接音译为“E Yu Wan ”。如果仅仅用音译来表达这些简称,虽然形式上比较简洁,但由于外国人不太熟悉中国人汉语简称习惯,所以部分译文把“鄂豫皖”处理成为“Hubei, Henan and Anhui”,方便外国受众了解大概地理位置。
除地名翻译不统一外,一些景点特有名词、机构等表达也不统一。皖西红色旅游景区多处为革命时期的旧址,故很多景点以“旧址”一词结尾,不少翻译做出对应翻译为“former site”。但参照2017年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GB/T 30240.3—2017),其中第3部分为旅游部分,明确“旧址”的翻译为“site”[3]。为纪念革命先烈,红色革命时期涉及的政治、经济等名词具有时代性特征,如“少共委”有翻译为“Young Pioneer of Party Committee”,也有翻译成“Communist Youth League Committee”。依据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对苏维埃社会政治组织的记载,“少共”就是现今“共青团”的前身[4](P361),所以应翻译为“Communist Youth League Committee”。
(三)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是翻译者受到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从词汇的表面意思出发,生搬硬套地将汉语字词用对应的英语一对一进行翻译,完全脱离语义,让外国受众无法理解,更甚者能歪曲历史政治。这不仅导致外宣信息传递的失败,同时也没有真实反映历史情况。
皖西地区常因其红色革命历史被称为“革命老区”。这种表达在不少红色旅游景区出现。有的翻译对此处理的方式过分拘泥原文,翻译成“old revolutionary area”。“革命老区”实际上是指对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简称,所以依据其义可翻译为“revolutionary base”。
在独山革命旧址群的解说词中提到九处革命旧址因其建筑风格赢得美誉。译文中把“美誉”译为“beautiful title”,有“对号入座”之嫌。同样,在这个解说词中提到六霍起义中“诞生了16位开国将军”,英文译文中把这一部分译为“from which 16 country-founding generals were born”。“诞生”一词被简单理解译为“were born”,而从句子的上下文来说,这里使用“were born”是不合适的,有“出生”的歧义,而非实际上指的“出现、培养”之意,这是一种死译、硬译的机械翻译方法,建议将其译为“from which 16 country-founding generals emerged”。
在前一部分提到红色旅游文本具有感召力,所以汉语行文中会有加强语气的副词或形容词,以显示红色革命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如收集文本中有“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的表达,译文为“in the red vast land”。这里对“红色”的硬译并没有准确指出地点,反而让外国游客困惑“红土”在哪里,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这里需要淡化处理为“in this place”,既能使语篇连贯,又能准确传递信息。琼·平卡姆在《中式英语之鉴》中提到“problems of intensifiers”(强化语的问题),她认为强化语的使用并不能达到强调的效果,强化语会产生的过分强调在英语中是不能接受的;有时强化语还会起到反作用,因为过度强调一个事实反而会引起读者对陈述的怀疑[5](P32-42)。在六霍起义纪念馆解说词中有这样的表达“积极发展壮大党组织”,译文为“actively developed the organization scale”。“积极”“深入”这是中国官方行文的特色,但在英语表达中不仅没有实际用处,还有可能会引起质疑和不必要的猜测,因此这些强化的词汇在翻译中可以省略不翻。
外宣翻译主要针对外国受众,清晰度和传播效果是外宣工作的最终目标。在国际外交中,对语言使用稍有不当的地方就会传递不同的政治含义和政治立场,甚至会影响国家利益和国际话语权。鉴于红色旅游文本的政治性和历史性特征,在翻译此类文本时要讲政治,求实际。外交部资深翻译家程镇球从政治文章的性质和内容出发,认为翻译政治文章时,首先要紧扣原文,不得增删;其次要仔细衡量用词的政治含义与影响;第三译者在翻译时要有政治头脑和政治敏感;最后,翻译时要注意把握分寸,使用词汇要知轻重[6]。然而,在皖西红色旅游景区介绍词的翻译中,由于译者对这一点上的缺乏谨慎的态度,出现了类似的翻译问题。如景区介绍中提到了“蒋家王朝”,英译为“Chiang Dynasty”。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series of rulers all belonging to the same family”[7](P453)。从英文解释意思来看“Dynasty”强调的是同一个家庭的世袭统治,译文“Chiang Dynasty”无疑与中国历史事实不符,与当时政治背景有出入,所以在这个词的处理上应当审慎,可以将其译为“Chiang’sgovernment”更妥当,也更尊重历史。
(四)语用失误
由于汉语和英语来自不同的语系,在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表达上有差异。皖西地区金寨县是国家第二大将军县,因为从这里走出去108位将军。在金寨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厅内悬挂着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将军摇篮”,其汉语解读是“将军的故乡,走出去很多将军”。然而,在展厅的英译是“General’s cradle”,这种翻译既没考虑到英语所有格的表达结构,又忽略了cradle的英语语用。首先使用general 单数形式没有显示出将军的数量,无法传递108位将军数量的概念,应为“Generals’”。其次,“cradle”的使用也值得商榷。在英语使用中,cradle可以与culture(文化)、civilization(文明)等事物名词搭配使用,起到隐喻作用,有“文化/文明发源地”之意。但当与“general”搭配使用,原有的隐喻就不存在,无法唤起外国游客的类似联想,达不到应用的语用效果。当信息内容与效果发生矛盾时,外宣翻译要注重交际效果。交际翻译重效果而轻内容,主张用切近、自然的目的语再现原文表达意图,实现翻译对等,而不是“亦步亦趋”的对等范式。所以需要对“摇篮”的修辞概念转“实”,译为“Generals’Hometown”,这样简单明了,表达清晰。
四、皖西红色旅游外宣翻译改进策略
外宣翻译工作不仅涉及译者的翻译素养,也与翻译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建立良好的外宣翻译体系,才能实现对外宣传的效果,以助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我党和国家的良好形象树立。基于皖西红色旅游景点翻译的分析,其外宣翻译工作可以从翻译宏观生态环境和翻译的译者活动两个层面得以改善。
(一)宏观翻译生态
皖西红色文化资源是当地宝贵的革命历史资源,是对我党和人民革命战争历史的彰显。所以从事或了解英语的社会各界人士对当地红色文化的宣传和翻译工作应加大关注,对平日见到的误译、错译需及时向相关负责部门指出,进行整改;切实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外宣翻译生态,有利于展现公民素养和城市形象。相关红色文化传播的政府负责部门、标识语制作企业、翻译从业人员以及相关学者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在红色文化外宣方面形成政产学研合作的局面。
(二)译者素养
翻译活动中的核心是译者。翻译从业人员在翻译外宣资料时首先要端正态度,保持高度的职业素养,从翻译工作源头杜绝错译和误译。在具体翻译红色文化外宣资料时要明确翻译文体,关注当地革命历史,了解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加强政治修养,提高文化素养和英语专业水平。译者只有从受众角度出发,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技巧,注重信息传播效果和受众认同,才能接受外宣翻译工作的挑战。
《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在具体省、市地方逐步实施,皖西地区也正着手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从物质文化载体和精神文化内涵两方面加以整理和丰富,旨在促进当地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8]。利用这一契机,通过外宣、外事、外贸等多种途径,传播红色旅游文化,会迅速提高六安红色旅游的影响力、美誉度和知名度。由此可见,皖西红色旅游路线中英文介绍的完善将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英文文本介绍的质量和效果会直接影响红色文化的传播和红色旅游的长期发展。对皖西地区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研究正是新时代下皖西红色文化自信的表现和对外传播的初步系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