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析中国梦的中国哲学基础

2018-03-07韩丽华

文化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执政者孝悌礼制

韩丽华

(泰山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中国梦为民族复兴之梦,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政通人和之梦。中国梦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中国哲学视域下中国梦的哲学基础,具有独特的中国哲学特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梦的中国哲学基础除了包含德治思想、法治思想、民本思想、教育思想、中和思想这些根本思想外(已有论文论述),还体现在崇礼精神、孝廉精神、尊道精神、诚敬精神、进取精神等方面。其中,崇礼精神、孝廉精神、尊道精神、诚敬精神、进取精神更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一、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中国梦的崇礼精神

实现中国梦需要建设法治国家,但是更需要以德治国,以德教化民众,因为法治的作用是有限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复兴传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义忠恕的做人之道,这样的做人之道正是“礼”的要求。“礼”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基本规则。

礼制是德治的内容之一。对民众施以道德和礼制的教育,比以刑罚为主治政的效果要好得多。以德教化民众,就要推行礼制教育。礼制,是维持国家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维护礼制,就要以“和”为本。但是,维护“和”的局面是以“礼”的节制为前提的。要推行礼制,就要崇礼。“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就是以和根本。虽然要守礼贵和,不过还要对礼加以节制,如《论语·学而》云:“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礼义廉耻是维护国家安定的根本。《管子·牧民》云:“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2]治国理政虽然需要法治,但若要使人民自觉守法,需要以礼加以约束。《论语·为政》中孔子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制是道德约束,治国理政更需要礼制约束民心。

治国理政需要法治,但是刑罚只是起警示作用,在法治作用之外的地方还需要德治。礼制是德治的根本。以德治国需礼制为先,以礼制教育约束人民自觉修养人格,以至于不违反法律。《袁子正书·礼政》:“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3]刑罚惩戒犯罪,使人民不敢犯法,但并非有刑罚就不要礼制,礼制是教化人民不作恶不犯法,“是故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耻。导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苟免,是治之贵贱者也。先仁而后法,先教而后刑,是治之先后者也。”[4]治国重在教育人民崇德重礼,使人民自觉守法。所以,礼制为治国之本,法令刑罚为治国之末。开明执政者懂得以厚德、明刑来制止百姓做偷盗之类的恶事。刑罚虽然很重要,但是法治的作用是有限的,法治涉及不到的地方会有不道德的事发生。而以礼教育人民,则会使人民从内心自觉向善。所以,应该法治和德治并重。《袁子正书·厚德》云:“恃门户之闭以禁盗者,不如明其刑也。明其刑不如厚其德也。故有教禁,有刑禁,有物禁,圣人者兼而用之,故民知耻而无过行也。”[5]真正懂得德治的执政者知道让百姓修德的重要性。刑罚有警示震慑作用,虽然百姓因害怕受刑而不敢作恶,但不能止息百姓的恶念,即使死刑很多也难以制止犯罪。“故民知耻而无过行也,不能止民恶心。而欲以刀锯禁其外,虽日刑人于市,不能制也。明者知制之在于本。”老百姓仅仅是因为害怕刑罚而不犯法,这不是根本的,这样,在法制之外的地方,就会有很多不犯法而很缺德的事。真正有效的教育是使老百姓懂得礼义廉耻而自觉自我约束,而不是仅为了避免受到刑罚。《袁子正书·厚德》:“明者知制之在于本,故退而修德,为男女之礼,妃匹之合,则不淫矣。为廉耻之教,知足之分,则不盗矣。以贤制爵,令民德厚矣。故圣人贵恒,恒者德之固也。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未有不恒而可以成,无德而可以持久者也。”[6]制定婚配之理、廉耻之教,使老姓懂得自觉修养心性,不去犯法。这样以礼治国的德治才是根本。

二、举贤任能、孝为德本:中国梦的孝廉精神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提倡孝道和廉洁精神。任用官员,要注重德才兼备。而现代社会不缺乏“才”,缺的是“德”。有德之人通常是孝廉之人。选拔人才尤其应该注重选拔孝悌和廉洁之人。奉行孝悌之道的人,通常是心怀善念的忠诚之人,而忠诚才能做到克己奉公。廉洁之人非常节俭和无私,这样才能真正造福人民。孝廉,正是选拔任用官员的必备条件。因此,中国梦的实现要求执政者重视选拔孝廉之才。

尧舜这样的圣贤明王懂得如何任用称职的贤能之才,所以才做到了政治清明,人民归顺。《尚书》曰:“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庞。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弗任。”[7]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在得贤能之才。贤能之人存在,清明之政就存在。贤能之人不在了,则清明之政就很难了。《孔子家语·哀公问政》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于得人。”[8]贤能之才,是与圣人共同治理天下国家的。招纳人才要以招纳贤士为要。

任用贤才的标准首先在于任用孝廉之人,因为德才兼备之人必定是孝廉之才。《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9]贤能之才首先是能够做到修身齐家之人,必定是守孝道之人。《孝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10]孝敬之人能做到对双亲尽孝,他有爱心,有恭敬心,他就能把他的爱心奉献给老百姓。《论语·学而》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之人,心怀仁爱,不会犯上作乱,孝悌之人以仁爱为本。怀有仁爱之心的人才会真正为老百姓着想,为人民做实事。所以孝悌之人是有德之人。有才又有德,便是德才兼备之才。

孝,是天地之道的根本,是天经地义之道。先王推己及人,推行孝道,以孝治天下,其政治和顺清明,民心归顺。《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11]孝悌之人,敬爱亲人,心怀善德,唯有如此,他才能做到将这种仁爱推广至百姓,做天下人民的榜样,施行仁政。这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范式。“资于事父以事母,其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其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12]对父母敬爱之人,则会对国君忠诚敬爱。对国家领导人忠诚敬爱,才能真正从事治国理政的政事,才是值得重用之才。“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13]孝悌之君子将对亲人的孝悌推广至百姓、国家,则内圣外王,内外通达,政治和顺,治国有道。

选拔任用官员不仅要重用孝悌之才,还要重视廉洁之才。廉洁之人不贪婪,能够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如董仲舒所言:“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孝廉之人正直无私,不会损公肥私,媚上欺下。《群书治要·潜夫论》讲:“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14]廉洁之人不哗众取宠,阿谀奉承,不结党营私,不损害君主以讨好奸佞之人。这样的人是可靠之人,值得重用。

孝廉之人能做到孝忠和廉洁,奉行节俭。中国古人主张重本轻末、去奢崇俭的节俭思想。古人讲,领导比较大的国家,一定要做到恭敬诚信,节俭爱民,轻徭薄赋。《论语·学而》言:“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节俭为中华传统美德,中国古代的节俭思想主要体现在去奢崇俭方面。

中国古人非常注重清廉和节俭。中国古人重农抑商,认为重商业容易导致奢侈腐败。现在当然不必如此看待商业,但是对于商业的管理还是要注意把握尺度。中国古人认为,手工业品以实用为目的,以耐用为主。若手工业品追逐巧饰和华丽,虽便于手工业者赚钱,但是于国民不利。商业以流通为目的,以实用为根本,若是追逐奢侈,则于国于民不利。《群书治要·潜夫论》言:“百工者所使备器也。器以便事为善,以胶固为上。今工好造雕琢之器,伪饰之巧,以欺民取贿,虽于奸工有利,而国界愈病矣。商贾者所以通物也,物以任用为要,以坚牢为资。今竞鬻无用之货,淫侈之弊,以惑民取产,虽于淫商有得,然国计愈失矣。”[16]若过于追逐工商业的奢侈华丽,则浪费财力,助长奢靡之风。《管子·权修》:“商贾在朝,则货财上流。”[17]商人做政府官员,或是官员从事商业,就会官商勾结,财货流入上层社会,这样就会出现权力寻租,出现腐败。所以,政府官员不能同时从事商业。对于现代社会来说,除了约束政府官员外,对于公有制企业的责任人也要加强监督,防止出现贪污腐败。

中国古人非常注重节俭和节欲。老百姓从事生产的精力有限,财富有限,若执政者欲望无穷,则人民必恨执政者。若上面征收有度,体恤人民,则国家安定。《管子·权修》:“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正,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无正,国虽大必危。”[18]国家向人民征收赋税一定要适度,要以节俭为本。《群书治要·政要论》:“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19]所以,执政者修身治国,一定要节欲,重节俭,奢靡之风不可助长,否则国危。

三、天人合一、以德配天:中国梦的尊道精神

中国梦作为民族复兴之梦,顺应天道,顺应人心,符合中华民族的人心所向、民心指归。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敬畏自然,顺应天地之道,符合自然之道。中国哲学素有道法自然、顺应天道的尊道精神。《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0]人要效法大地的低调柔和,地效法天道生长万物而不求回报不张扬的境界,天效法道的清净自然,道效法自然,一切随顺自然。

实现中国梦一方面要顺应天道,另一方面要体察民意。执政者要善于通过顺应天道和体察民意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易传·系辞》:“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21]执政者要以有如感应天地的心量以体察民心。《易传·彖》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22]天地交感而化生万物,圣人感应人心而天下和平。天之于人,没有亲疏,只辅佐有德者。民心于上无有常主,只归附爱己者。执政者为善则国家安定,执政者为恶则国家混乱。《群书治要·尚书》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弗同,同归于治。为恶弗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23]执政者自我修身有助于知人、知天的国家大业。把个人的人格修养与知人、知天结合起来,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实现中国梦要求敬畏天地自然,视人类与天地自然万物为一体,着眼于全局,有全局观念。这就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包容精神。北宋张载的《西铭》篇中讲了“民胞物与”思想:“乾称父,坤称母,余兹藐然,乃混然中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24]万物都是我们的同胞,都值得热爱。“民胞物与”之说体现了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与自然合一的包容精神。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要有把天地间万物都视为同胞的大爱之心和宽广胸怀,心怀天下。

执政者要有圣人的胸怀,虚怀若谷。圣人的心量宽广无比,与天地四时之时空相合。《易传·文言》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25]人在宇宙中不是单独的,天地万物都与我一体。《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扩充心量,可以做到尽心知性知天。《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26]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尊道的境界。

实现中国梦要做到遵循、回归宇宙自然之道而不违背,这样才能政治和顺。《礼记·中庸》除了倡中庸之道,也很注重人格、心性修养。《中庸》所倡导的心性修养是回归宇宙人生之道,回归自然本性的修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7]《中庸》把“天命”视作“性”,把率性而行视作“道”,而对“道”的依托修行则为“教”,就是以德教育人民修德尊道,这样实现心性、天命合一的境界。“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28]把修身、事亲、知人、知天以修行的中介而通达,天道、人事贯通。

四、讲信修睦、至诚感通:中国梦的诚敬精神

实现中国梦,要求执政者和人民必须做到奉守诚信,诚信才能赢得人心。做到诚信,才能团结民心,浩然正气通达天地。而要做到诚信,除了先天的至诚之心,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教化和修养。《中庸》云:“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又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29]唯有做到至诚,才能奠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做到至诚,才能达到与天地之道相通的境界。

庄重孝慈都是谦敬的表现。《论语·为政》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30]心怀诚敬之心的人都善于自我反省、向贤能者学习。《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谦谦君子都致力于恭敬仁义之道。《论语·公冶长》:“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31]谦敬,就要善于宽恕他人。《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心怀诚敬,才能做到忠恕,忠恕也是诚敬的体现。

实现中国梦必须注重维持和谐良好的生态。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人心不善,会感应宇宙的失序,从而引发各种灾难。许多天灾就是人祸,是人不善的心念招感的。人心清净淡泊,可以维持宇宙自然的生态和谐,可以以德化灾,减少灾难。中国哲学非常注重民众的道德修养,认为天人感应,善的人心感应风调雨顺,恶的人心感应灾殃四起。《易传》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现代社会人心浮躁,缺少定力。保持淡泊清净之心,就要不为外界所动心。孟子讲:“吾四十不动心。”佛教经典讲,万法唯心,贪欲瞋恨愚痴是天灾人祸的根源。去除人心的贪欲瞋恨愚痴,保持淡泊清净之心,可以避免灾难。要存养浩然正气。孟子讲:“吾善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做人的凛然正气。在利益和道义面前,国家要以道义为上。《大学》讲:“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利益只会带来短期效应,而奉守道义才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真正长久的福祉。要使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就要注重匡正人心,以德化灾。

要修养真诚谦敬的人格就要做到清心寡欲。《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回归本真的素朴,清净寡欲,这是高尚人格的体现。《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上等的善如水,水滋润万物而无所争。《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32]水处于众人所轻视的低处,谦敬无争,所以接近于道的境界。清心寡欲,无欲无为,并非无所作为,因其无争故能受到尊敬,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民风淳朴,则不会胡作非为,则国家安定,因无为而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因为,真正的大道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33]循环往复是自然之道的作用,柔弱无争是宇宙之道的作用,正是道的这种无争成就了宇宙万物的生息。同理,实现中国梦需要自强不息的奋发有为精神,但是这种有为却是以无为无争的清净淡泊之心成就的,因无争故无私,无私无畏才能赢得尊重,故能成就万事。

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梦的进取精神

实现中国梦,就要发扬自强不息、愚公移山的自强和进取精神。《易传·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如天道的矫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4]君子还要以深厚的道德承载万物,心怀天下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大事业,志气是必不可少的。自强者不会丧志,《论语·子罕》曰:“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实现中国梦,要求执政者和人民不仅要有志气,还要有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崇高气节。《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自强不息、坚韧勤劳的自强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的民族精神。要自立自强才能战胜困难。《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强者不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如愚公移山般的坚韧,《论语·宪问》:“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当然,这种进取精神还要建立在团结的基础上。如汉代王符《潜夫论·释难》所言:“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36]中国梦的实现是要以全体人民团结进取为前提,而不是靠少数人的努力。

实现中国梦需要不懈努力的进取精神。《论语·子罕》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37]成就民族复兴大业,成就大事业都是从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积累,积少成多。《荀子·劝学》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8]细流可以汇成江海,跬步可以行至千里,就是因为不懈努力的结果。“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9]锲而不舍,是成就事业的根本。

实现民族复兴之梦,需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是基于居安思危、慎终追远的忧患精神之上的。进取精神是基于忧患意识的,因忧患故能进取。因为居安思危,所以不沉溺于安乐而不思进取,从而不断进取。《诗经·小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执政者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所以要有“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忧患意识。若是沉溺于权力而不考虑执政为民,则会有政治危机。《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国忧民,真正为民生福祉考虑,这样的执政才能长久。而沉迷享乐则会招致政权的覆亡。《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唯有具有忧患意识,才能不断进取,奋发有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人人都要有心怀国家和天下安宁的忧患精神,顾炎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为有深切的忧患意识,所以才居安思危,不断奋进。这样,国家才安定和谐,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可能实现。

六、结语

中国哲学视角下中国梦的哲学基础,体现了独特的中国哲学特色,而这种独特的中国哲学精神正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指引和参照。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崇礼精神,举贤任能、孝为德本的孝廉精神,天人合一、以德配天的尊道精神,讲信修睦、至诚感通的诚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等,体现了中国哲学视角下中国梦独特的哲学基础,这是由中国梦的中国特色决定的。

猜你喜欢

执政者孝悌礼制
病榻侍母
老子尚简政治思想初论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历史视角下执政忧患意识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提升研究——执政意识研究系列论文之四
执政者应学习异质传播
近代中国礼制变革与文化传统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