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时代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03-07许莹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专业

许莹莹 陈 娟

(衡水学院中文系,河北衡水 05300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对新闻传播来说,互联网在传播、报道的过程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优势,这也加快了传统媒介与新型媒介的融合。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成为了各大高校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可不做的全新课题。

基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对新闻传播专业及其行业缺乏深入的研究,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存在着盲目开设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现象,加之各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所以大多高校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就应该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做出改变,重新构建一套适应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课程体系。

1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培养 “万金油”型的新闻人才

大学教育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和前提,而当前,我国大多院校在课程的构建中多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培养出的新闻人才专业理论知识突出,而跨学科、实践能力较差的现象。因此,在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时,应该紧紧围绕知识、能力以及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新的课程体系。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新的课程体系应以通识知识、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构成。首先,专业理论课程负责打基础,培养学生发现新闻、采写新闻、报道新闻的能力,保证学生在专业领域做到术业有专攻。其次,通识课程负责添砖加瓦,以培养跨学科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在法律、文学已经简单的理工类知识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是专业实践课程,高校应重点培养学生在新闻传播中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与校外传媒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在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宽学生的钻也视野和采写编的能力。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保证通识课程的学习,以培养“万金油”型的新闻人才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软硬件设施做保障,培养传播技术上的“多面手”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存在盲目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现象,但在传统纸媒的编排软件、影视后期制作软件以及摄影摄录等软硬件设施设备在规格和数量上都无法满足相应的教学需求。软硬件投入不够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学习大打折扣。高校应加快提升相应的实验设备,保障基本教学所需。

在软硬件设施得到相应保障的基础上,在新闻传播教学的课程中,应增加相应的实验教学比重和师资力量。教学上,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的经验,提高学生对技术的认知和了解,为相应的实践操作提供理论保障。实践中,高校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备开展自编报刊、开办摄影展、视频短片制作等活动,让学生深入接触专业设施设备的同时,更好的学习如何使用、发挥设备的特点和优势,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

在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过程中强调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是保障学生学到专业技术的重要前提,这不仅有助于新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有助于培养新闻传播技术上的多面手,助力新闻传播专业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3 内容与方法齐革新,塑造教学模式上的“新园丁”

作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做基础的教学单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改进与革新,是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有力保障。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重点,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交流讨论、现场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应用能力。

创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新的教学内容作为支撑和保障,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同样需要革新和改变。教师应在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破窠臼,将当前新闻传播领域的新理论、新思想、新变化、新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动向、新知识。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革新,这需要教学中的传授人——教师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上不断提升,努力塑造教学模式上的“新园丁”,以培养紧追新闻传播潮流的应用型新闻人才。

4 创新教学体制机制,做好学生工作上的“引路人”

要想塑造教学模式上的“新园丁”,需要高校打破和媒体之间的藩篱,探索教师和媒体记者双向教学交流、工作互动的新机制。一方面,让在校教师走进新闻媒体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在实践中的采写编,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为教学和科研汲取更多更新鲜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通过聘请、聘任媒体记者走进高校课堂,不仅能把他们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传授给在校的大学生,更可以缩小教学情境和具体生活情境的距离,让在校学生更好的把握新闻传播者的角色。

同时,高校应加快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实习基地对于高校学生全方位、零距离体验媒体工作,适应相关的工作节奏,尽快地进入职业状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有利的整合相关媒体资源,为学生在校内开展实习创造条件。其次,高校如果无法为学生提供在校实习的条件,应加强与所在地媒体和传媒公司的合作,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调动媒体和企业参与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创新教学体制机制,为高校培养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扫清了传统教学模式上的思想障碍和行动藩篱,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大展身手”,让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盎然”。

新媒介的迅猛发展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如何把握好媒介融合的发展浪潮,是高校培养新闻传播人才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不仅需要高校在体制机制上做出创新和变革,加大相关的投入,更需要教育过程中“面对面”的教师和学生发挥各自所长,通过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构建全面而又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在扩大新闻传播学生就业率的同时,增强社会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1] “构想—设计—实施—操作” 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李鲤.新闻与写作[J].2014(08)

[2] 全媒体视阈下地方高校广播电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红河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杨惠林,赵琴粉.新闻知识[J].2015(04)

[3] 绕轴翻转: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教育的理念革新与范式转型. 张卓,吴占勇.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J].2018(03)

[4] 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孙傲飚.现代交际[J]. 2016(17)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