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以王阳明心学视角

2018-03-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医学类医学生心理健康

卢 珊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遵义 563006)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基础。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形态的社会建设都离不开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新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本文主要结合医学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属性,基于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探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式。

1 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医学类高职院校在紧密结合办学特色与医学专业性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网络新媒体,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1.1 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范围

一方面,始终坚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原则,紧抓“三进”方针,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进学生公寓、进校园网络、进学生社团”三进工程,从学习、生活、网络、社团活动等方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1.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医学生的专业特色强,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与标准且熟练的操作技能外,也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结合医学生专业特色和文化内涵,将区域特色、传统文化等资源,与医者仁心育人理念相结合,建设各专业的精品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活动。另外,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通过学分奖惩等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度,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潜心培养群众健康守护神的执着追求。

1.3 创建师生密切协同机制

坚持师生两大群体并重,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同时提高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业务能力与思想觉悟,加强师生协同、课内与社团指导协调、网上网下协调,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两大群体优势互补、密切协作。

2 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缺陷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由传统教育模式到新教育模式的过渡期,在创新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上存在着僵硬性、学与做比例失衡等不足。

2.1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灵活性

虽然针对医学专业重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医学生的培养,秉持重立德树人,育医者仁心,走医学人文精神的思政教育道路。但是由于每一个专业在今后的职业属性不同,决定了本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满足所学专业与毕业后职业的共同需求,同时也应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实现专业素养与医德培养协调发展的局面。

2.2 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制是三年制,面临着有限时间完成大量教学任务的现实状况,且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被动接受的讲座、报告会等活动形式为主,学生以主人翁身份参与的机会很少,在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参与实践的时间过少。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宣传费、讲座等)、学生活动、辅导员、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活动等各方面,由于种类多、任务重、目标不明确、缺少统筹部门引导,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困难,事倍功半的局面急需打破。

3 以王阳明心学的思想理念创新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新时期,随着疾病谱由传染性疾病向慢性病、人口老龄化转变,医学模式由防病、治病向健康监护治病转变,对于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医学人文精神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新形势下医学类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握时、效、度。

3.1 以“致良知”为目的全面开展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致良知”思想的核心是,人没必要按外人的评判或要求去做事,而应当循着自身内心的声音,将其作为个人行为的评判依据,由人的自觉产生,且超越了其他一切价值。这要求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视医学生本身的道德伦理,帮助其从内心唤起良知,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对等沟通。

第一,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体系。从四个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育德立德、育智立智、育体立体,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根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思想道德教育(含法学教育)为基础,提高公民道德的培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第二,构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统筹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活动、辅导员工作、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活动等方面,合理分工、全面布局、明确立德树人的总目标、落实责任,根据各专业特色,联系毕业后职业需求,深入学生意识领域,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以及职业认同感与荣誉感,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

3.2 以“知行合一”为准则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

“知行合一”的本质内涵是,知与行没有先后之分,两者应是合一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知与行在实践过程中具有同一性,两者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件事靠自己想象,不去践行都是没有成效的,必须要到事上去磨练。做事时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这才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即“致良知”。

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宣讲与传授,而是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同步进行,在生活实践中“格物致知”培育较高的医学人文素养。

第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践学时的比重;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好当地的特色资源,结合医学生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特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走进理论课堂,落实思政实践活动”,培养高职医学生走进社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思想理念;丰富思想政治实践课种类,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开展好勤工助学、“三下乡”送医疗服务、学雷锋活动、无偿献血、“月月造林”、走进孤儿院和敬老院、等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中国精神,有利于学生通过所见所闻建立对医务工作者职业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第二,利用网络新媒体的积极功能,发挥好网络育人的功能。重视互联网+思想平台建设,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参与度与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希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提高其成效。

第三,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课程建设,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一学生必修课程普遍开设,并且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人际沟通》等相应的心理选修课,作为心理健康延伸课程,引导学生心理健康,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建立从寝室-班级-系部-学校四位一体的预警体系,及时、正确地应对突发事件。

4 结语

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坚持医学类特色不动摇,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协同进步,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针,简单地说,就是高职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执业能力为导向,注重专业素质地培养;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督促身心健康地养成;以职业精神为导向,完善人文素质教育,通过教育、管理、服务三条途径,努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

[1] 马智.王阳明“致良知”探微[J].社会科学家, 2012(6):12-14.

[2] 穆浩然.梁玉清.贾月辉.张长娟.韩云峰.公共卫生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现状与问题—基于“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工作 [J].中国卫生产业, 2017(8):31-32.

[3] 王中原.王阳明“致良知”的社会改良思想探析[J].求索, 2016(1):124-128.

猜你喜欢

医学类医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医学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