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国学课程的重要性
——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8-03-07周梦宇
◎周梦宇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63)
一、高职国学课程的现状
高职院校开设的国学课程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坚定文化信仰[1]。但现实情况是,国学课程作为公共课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并没有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或是面临着课时被压缩的艰难境遇。由于国学这一范畴本身包罗万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把握教学内容标准,让学生领略国学的魅力。
二、岭南文化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一)岭南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中华文化按从北到南的地理方位,根据形成特点和自然生态,可以分为草原文化、江河文化和海洋文化。岭南文化是海洋文化的重要所属地,其在地域上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其中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构成了岭南文化的主体。岭南文化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岭南远离中原地带,面向大海,背靠大陆,其文化受到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的影响,有兼容并包的特点。从历史因素上来看,在中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时期,中原文化得到长足发展,而岭南由于地处偏远,土地贫瘠,农业不发达,文化发展较为落后,甚至曾一度被帝王当作惩处官员的贬谪之地,如苏轼被贬惠州,韩愈被贬潮州等。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岭南地区文化更具有革新和开放精神。随着中外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岭南文化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吸收外来文化,积极发展贸易,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二)岭南文化的当代价值
1.兼容开放的文化态度
一直以来,岭南文化对外来文化都持有较高的包容度。从最初的百越文化,到汉人南迁的汉越文化,以及汉代以后日益频繁的海上交流,这些文化因素在岭南文化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烙印。如在宗教信仰方面,广州的南海神庙中供奉着波罗使者“达奚司空”,因其在南海神庙种植了波罗树,因此神庙被称为“波罗庙”,其生日设定为“波罗诞”。直到今天,波罗诞仍作为特色传统民俗保留了下来。
2.革新进取的精神追求
由于历史原因,岭南地区的外来人口较多,这些移民为了在岭南站稳脚跟,必须具备锐意进取的精神。这种敢打敢拼的精神表现在多个方面,岭南先民自唐末以来,由于战乱、耕地缺少等原因远赴东南亚、澳洲等地,在海外打拼出一番天地,就如同歌曲中所唱的:“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
3.注重商业的文化倾向
封建社会的中国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传统观念中遵循士农工商的社会阶级观念,大部分中原人有着重农轻商的心理。岭南地区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晚,再加上明清心学的兴起和推广,导致岭南人没有过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各阶层无等级之分,只要符合“礼义”的标准即为合理。
三、岭南文化融入高职国学课程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立足地方,服务区域”。以岭南职院为例,所招学生几乎都来自本省,每年所培养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留在珠三角地区工作[2]。因此,岭南文化走进广东高职院校的国学课堂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学生通过学习自己的本土文化,可以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了解和传承岭南文化,增强地方文化自信,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二)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儒家等诸子百家思想、古代诗歌、古代小说、戏曲等会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解,但由于高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在学习古文经典时比较吃力,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在学习传统民俗、艺术鉴赏等内容时,部分学生认为这些版块过于落后,没有学习意义,难以引起共鸣。鉴于此,在国学课堂上引入岭南文化实有必要。岭南文化作为本土文化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触,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学生通过学习岭南文化能够追根溯源,加深对自己家乡文化的热爱,有利于实现地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完善教学方式与方法
学习国学对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磨砺优秀品质有着重要作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然而实际情况是,国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处境尴尬,课时捉襟见肘,课程形式单一。岭南文化走入国学课堂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利于教师拓宽教学方式与方法,弥补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提高学生的“双创”意识,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专业课程能帮助学生创新创业,国学课程同样能助力学生启发“双创”意识。因此,教师在讲授岭南特色文化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岭南文化与自身所学专业相融合,因地制宜,鼓励学生从创新创业角度学习本土文化。
四、岭南文化融入国学课堂的具体实践
(一)丰富教材内容
岭南职院使用的国学教材是该校国学老师编写的《国学精粹》,为了使岭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该校国学老师重新审理编写教材,在戏曲、传统民俗、饮食文化、传统建筑等章节中加入岭南地区的特色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
(二)改进授课方式
想在有限的学时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革新教学方式,开拓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校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翻转课堂、课外调研等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岭南文化,并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对岭南文化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自己家乡的岭南文化,并完成调查报告。
(三)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国学课堂上用创新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本土文化的深入学习,更深刻地了解岭南文化,意识到家乡文化的重要性。例如,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在设计作品时,抓住方言的特点,将广府话融入产品设计,在产品中彰显情怀。
国学教育发展至今仍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探索和发展,地方高职院校要立足本土资源,肩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培养符合地方文化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重视本土文化,让岭南文化走入广东高职院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