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
2018-03-07◎艾蓉
◎艾 蓉
(邯郸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01)
草编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手工编织技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艺术。草编传统技艺在大名县流传已久,大名县也享有“草编之乡”的美誉。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植根于农耕社会传统村落的大名草编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大名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名草编传统技艺传承过程
清朝雍正年间,草编技艺是由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传入大名县的西付集乡朱家村,后传至大名县的卫河以东地区,成为大名县传统的家庭手工技艺[1]。
1952年,大名县建立国营的大名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草帽辫加工厂,专门从事草编手工艺深加工。根据对大名草编的调研得知,20世纪80年代初期草编厂经济效益最好,年缴利税40多万元,拥有700多工人,设有1个总厂和4个分厂。20世纪80年代末期,小麦收割机械化和小麦品种原因,导致草帽辫的原料——麦莛,从农户手中收购时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草编厂经营步履艰难,1997年草编厂倒闭。
二、大名草编传统技艺传承现状
1985年以来,原大名草编厂工人王群英在传统草编的基础上发展创新,采用莛麦麦秆为原料,经过纯手工制作,将传统的草编技术与中国历史文化和工艺美术相结合,创作出形象生动、风格古朴,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大名草编作品。经过王群英等人的不懈努力,2008年6月,大名草编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大名草编技艺,2009年王群英成立大名县群英草编艺术品有限公司和草编工作室。2012年大名县群英草编艺术品有限公司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2017年12月28日,王群英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三、大名草编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原材料问题
生产草编所需的原料为麦莛,与普通麦秸相比,麦莛具有整体更为细白光亮、粗细较为均匀,长度和弹性等特点,但是莛麦必须使用镰刀手工收割,以保证莛麦麦秆的完整性,因此收割时较为费工费时。
伴随着科技发展,农业产业化也迅速发展,华北地区小麦的种植品种也相应发生变化以适应大面积机械化耕作,莛麦由于受到收割条件限制,种植数量急剧下降。由于莛麦麦莛价格低廉,农民种植莛麦的付出成本与最终受益不成正比,且很少有企业下乡收购,直接导致大名草编原材料取材日益困难。
(二)市场需求问题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名草编制作只能采用原始的纯手工生产方式,草编产品深加工企业也多为私营小企业,由于草编工艺品生产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很难大量生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消费者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私人手工作坊式的草编产品在创新上存在瓶颈,不能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导致消费者对传统草编手工艺品的需求量日益减少。
(三)传承人问题
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当前农村青壮劳动力出外务工已是普遍现象,这不仅对大名草编工艺存在的原生态文化环境造成破坏,对大名草编的传承也带来很大影响,目前,从事大名草编工艺品制作的多为中老年农村妇女,知识水平有限,比较看重草编的销售收入,而对大名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几乎没有认知,对草编技艺传承的意识较为薄弱。
(四)政府责任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大名县政府如果单纯依靠中央专项财政的支持,产生的直接问题就是融资渠道相对狭窄。虽然中央专项资金逐年提高,仍然难以满足大名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名草编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对策
(一)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促进大名草编产业化发展
针对大名草编原料短缺、缺乏销售市场的问题,为更好地促进大名草编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大名草编产业应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将原来分散的农民生产者组织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社与企业联系并签订草编收购合同,农户根据合同种植适合草编加工使用的莛麦,再利用农闲时间进行草编初加工。在销售环节也要通过合作社集中面对中间商,减少中间商赚取差价的机会。
(二)借助多种平台,培养大名草编传承人
1.大名草编传承基地建设
大名地区有悠久的草编历史传统和文化氛围,但是目前从事草编加工的人员多为普通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工艺制作水平也各不相同,不同传承人需要根据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教育培养,从而提升大名草编传承人的整体素质。
据传承人王群英介绍,目前愿意学习大名草编技术的人员多为农村妇女和下岗工人,因此王群英采取“传承人+公司+基地+农户+下岗职工”一条龙家庭分散型的传承生产模式,在全县8个村庄建立草编传承基地,举办草编培训班,对数百名下岗职工和农民进行草编技艺培训,带动下岗职工和农民靠草编增收致富。
2.借助互联网平台培养传承人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大名草编技艺的学习可以利用微课堂等网络学习平台,帮助普通农民在闲暇时间提升技艺[2]。对有专业知识的艺术专业学生而言,虽然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资深老工艺人进行交流与学习,在前辈指导下逐渐提升实践能力,掌握草编工艺技能。
(三)建立政府扶持机制,拓宽资金来源
大名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公益性,地方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与资助。如每年拨出一定额度的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帮助大名草编传承人组织举办各种活动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可以定期举办关于保护与传承大名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文化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给予冠名权或赞助权的方式,动员企业、社会机构或个人捐赠或赞助,吸引社会资金[3]。
五、结语
大名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必然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是为大众服务。大名草编要想更好地传承,大名草编产品要想为人民所需要和接受,必须顺应非遗“创新”的内核,努力推进发展,促进大名草编回归大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