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教学理论中国学派建设的基本问题

2018-03-07黄文红

外国语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理论

崔 刚 黄文红

(1.清华大学 外文系,北京 100084;2. 外交学院 英语系,北京 100037)

0 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了满足我国改革开放对于人才外语能力的需求,以英语为主要语种的外语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外语教学的规模与层次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语教学大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外语教学的强国。在接近40年的时间内,我们在国外教学理论的引进以及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我国外语教学中“费时低效”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大多数的外语学习者在经历了多年的学习和层层的考试之后并没有真正具备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社会上也因此对外语教学存在着诸多的质疑之声。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外语教育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派,外语界长期以来以介绍、诠释和验证国外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主,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胡文仲,2009)。外语教学理论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外语教学理论的中国学派既是外语教学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外语教学研究者面临的重要政治任务。本文拟就外语教学理论中国学派建设的基本理论指导、基本目标、基本前提、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

1 基本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教情和学情,认识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并以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着众多的要素与矛盾,唯物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其中的各个要素,全面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也可以使我们更加科学地解释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这可以使我们对于外语教学理论中国学派建设的主体具有正确的认识,广泛地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极大地提高建设的效率。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外语教学理论中国学派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首先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上。学生是外语学习的实践者,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包括成功的学习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及遇到的困难与问题,都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内容。另外,外语教学是一项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从过程来看,外语教学涉及政策与教学大纲的制订、教材的编写、教学、测试等不同的环节;从参与者来看,外语教学涉及社会、政府官员、教育专家、教师、家长和学生;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外语教学又与许多学科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外语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等各个不同的阶段。面对这些众多的因素,只有遵循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很好地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过程高效、顺利地完成。

2 基本目标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外语教学是整个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立德树人也应该成为建设外语教学理论中国学派的基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立足于外语学科本身的特点,着眼于培养学习者使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针对目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现实情况,在此笔者想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在语言表达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外语介绍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从而很好地发挥外语教学在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要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首先是要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而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在这一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崔刚,2009)。英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使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文化与国情,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强。面对当今世界所存在的纷繁复杂的各种困挠,许多西方学者也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与此同时,也有许多西方人士对于中国的文化存在着许多误解。对于文化的误解很容易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现在世界上流行的“中国威胁论”与此就有很大的关系。要满足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求知欲,消除他们的误解,除了专门机构的宣传与介绍之外,更要依靠大家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文化。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外语教学还存在着很大的改进余地。由于我们只是重视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中国文化,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大学毕业,通过了四级、六级甚至英语专业毕业之后,都不知道《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书名在英语中该怎样翻译。

第二,外语教学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这一方面,外语教学具有独特的地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势必要接触它所承载的异国文化,如果不善加引导,他们很容易会盲目地接受西方文化中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很容易忘记甚至疏远自己的文化,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造成冲击。高一虹(2002)指出,我国的外语学习者来自发展中国家,处于母语环境,他们所学的目标语及其文化具有社会地位优势,因此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需要特别关注。要在外语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要尤其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概念体系的建立。语言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中都隐含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价值体系。在汉语和外语中,两个看似完全对等的概念,它们往往具有性质不同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每个词都有丰富的内涵。虽然我们都可以在外语中找到类似的相对应的词汇,但是它们的内涵确实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需要加强相关的研究,使用外语对这些核心的概念进行阐释,构建自己的概念体系,并把它们有机地融合与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2)教材的编写以及学习材料的使用。现在的外语教学更多强调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力图让学生通过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来提升语言能力。在此背景之下,我们的教材编写一般是直接选取国外的材料,甚至大量地引进国外的教材。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我们以英语为例来说明这一点。目前的英语教材大都以交际教学法的理论作为基本的理念。学习外语是为了使用外语进行交流,但是为了什么目的进行交流、交流什么、按照什么样的规矩来进行交流,不同的教材编写者出于不同的价值观取向而采用完全不同的做法。Cook(1999)指出,目前国际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英语教材大都遵循“同化主义语言教学”的理念。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移民和到英语国家留学,就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融入英语国家。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英语教材大都以英国本族语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交往礼仪、价值观念等作为教学内容。Ellis(2003)也指出,在现在的外语教学中,很多作为教学任务的语言材料内容都体现西方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常模。Alptekin(1984)指出,作为单向交流的接收方,接收的信息都是英语国家的,这就使得非英语国家的文化可能被完全淹没,损害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对于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Kumaravadivelu(2003)也认为,在情感与文化方面,英语学习时种种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外国内容会让学生感觉自己在文化上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因此,目前英语教材的状况令人担忧,又加之有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西方价值观的渲染,不注意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疏离。因此,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于英语教材之中,同时又避免“文革”时期出现的片面强调突出政治的做法,这是我们急需研究的问题。

3 基本前提

学术自信是建设外语教学中国学派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有足够的学术自信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有勇气提出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特色,不去盲目地跟从他人的观点,建立自己的话语和理论体系。这一自信不是凭空喊出来的,而是基于我们所拥有的理论基础、教育传统以及外语教学的历史经验。如上文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们外语教学理论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我们所拥有的强大思想武器。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者从小接受党的教育,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很好的掌握,这是其他任何国家的同行所无法比拟的。要建设外语教学理论的中国学派,要在世界的舞台上具有自己的话语权,就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这一理论优势,并使之成为我们学术自信的强大支撑。

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5000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追求,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传统。从夏商西周时期官学教育体系建立,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一直到今天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之中,我们的前辈们在教育思想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教育家(孙培青,2009)。现在西方推崇的一些先进教学理念,有很多早在几千年前的先贤已经有所教诲(刘道义,2011)。例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原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揭示了“学—思—行”的学习过程,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崔刚,2011)。外语教学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些教育理论应该被广泛地应用到外语教学之中。总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尤其是丰富的教育传统,是我们学术自信的一个重要来源。

自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一百多年外语教学的实践是我们学术自信的直接来源。对中国外语教学历史的考察使我们意识到,虽然西方在语言教学理论的构建方面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但是,我国在外语教学实践方面却独具优势。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内,中国的外语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大批的外语人才,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再加之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这些都为外语工作者提供了信心的来源和保障。尤其是要研究中国外语教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比外国人更具优势,一味崇洋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张正东先生在谈到中国的外语教学研究时曾反复强调不要误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要防止“西方中心”的影响。他说:“西方并不是一切先进。西方的外语教学研究投入大、理论成果多, 但并没把西方的外语教学办的合乎理想。”(包天仁,2005:12)许国璋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要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有充分的信心。解放后,我们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人才,不一定比英美大学的差。我们中国的教授也不一定比外国的教授差。我们要学习外国的东西,学习他们的长处,但是决不能泄气,自暴自弃,忘了我们的优势,我们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姚乃强,1996:174)

4 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建设外语教学理论中国学派的基本原则。在外语教学理论中国学派的建设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从中国国情、教情和学情出发,研究在中国环境下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从国情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从教情和学情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1) 中国的外语教学不应以融入外国社会为目标,而应该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学生将来使用外语的场合更多地应该是在中国国内,尽管我们不能排除学生将来出国旅游、访问、深造和移民的各种可能。(2)中国的外语教学主要围绕课堂进行,而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除了外语之外,学生还有许多其他的课程需要学习。(3)外语使用的环境有限。在中国没有本族语国家那样的语言使用环境,学生接触外语的机会相对较少。(4)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中国的地域面积大,地区差异也非常大,对于大部分地区的外语教师来说,他们很多人都不能熟练地使用自己所教授的外语。(5)汉语和外语的差异大。以英语为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象形文字,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拼音文字。两者之间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较大,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比法国学生或者其他欧洲国家的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6)中国的外语学习者也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中国的社会环境、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等势必会对英语学习者产生影响,使他们在学习动机、态度、方式、策略等方面具有了许多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往往是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的。因此要求理论工作者能够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重大问题给予科学的理论说明,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真正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而对待西方的理论要注意分析、研究并借鉴其中于我们有益的成分,但决不能离开中国具体实际而盲目照搬照套。按照这一要求,要在外语教学理论中国学派的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科学地对待国外的理论。在外语教学理论中国学派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吸收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思想。不可否认,国外在外语教学的研究方面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出现了许多教学流派和语言学习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我国的外语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国外的理论与方法必须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把外国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际上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问题,世界各国的语言教学具有许多共同的普遍规律,这是我们借鉴国外理论与方法的依据之所在,而各个国家的语言教学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它们在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传统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在外语教学理论中国学派的建设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要把外语教学的普遍规律与中国特殊情况相结合。

第二、认真总结我国外语教学的优秀传统,做好继承与创新(崔刚,2007)。一百多年外语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是我国外语教育界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去认真地挖掘和总结。其目的在于通过梳理和挖掘这些经验,描述中国人教授和学习外语的历史轨迹,找出中国人教授和学习外语的共性和特性,提出中国外语教育应遵循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探究中国人百年学习和教授外语的成功之路,为当今外语教学提供启迪和借鉴(张绍杰,2010)。但是,这些优秀的传统大都散见于各种文章之中,并未得到理论上的阐述和系统的总结。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对过去的问题批评较多,而对过去的经验总结重视不足。这种倾向的存在往往会使得外语教学缺乏必要的延续性,很容易导致“刮风”的现象。今天推广一种教学方法,过不了多长时间又要推倒重来,再换成另一种教学方法,搞得一线外语教师无所适从。束定芳(1994:56)指出:“从唐僧西去取经, 开设译场, 大规模地翻译佛经开始, 我国外语教学就有了自己的传统。几百年来, 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学外语的实践, 为我们研究中国人学习外语的特点和规律, 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遗产。没有好好发掘利用, 真是一种‘罪过’ ”。只有全面总结我国过去外语教学的得失,才能够对我国今后外语教学的发展具有一个稳定的高屋建瓴的认识与把握。

第三,树立问题意识。外语教学研究要解决以往普遍存在的盲目跟从国外的所谓先进理论、为了研究而研究的弊端,要着力于解决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做好调查研究。外语教学的研究人员要深入到教学的第一线,与广大的一线教师和外语学习者进行广泛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从中找到研究的问题。许多人对于中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管不问,而对于追随西方的研究则更感兴趣。更有甚者闭门造车,关在书斋里搞研究,脱离外语教学的实践,对于中国的国情、教情和学情缺乏基本的了解,仅仅满足于发表几篇论文,这对于我们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的建设是非常不利的。

5 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特性,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辩证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性。辩证思维应该成为建设外语教学理论中国学派的基本方法。

遵循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我们就可以正确对待不同的学术观点,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采取开放的态度,善于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不偏不倚,对各种片面性观点包容并取,将分散片断甚至相互矛盾的观点在广阔的视野中整合为统一全面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这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学术环境,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如上文所述,外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所涉及的问题非常之多,对于同一个问题,大家具有不同的看法,属于正常现象,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不同思想的争论。采用辩证思维,就是重视不同观点之间的共融与和谐,认为不同的观点都有其合理的成分,主张要在不同的观点之中寻求合理的要素,进而整合为完整的理论。因此,我们在建设外语教学理论中国学派的过程中,要努力创造和谐的学术研究与讨论的环境,不同的思想之间相互尊重。“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当然,相互尊重并不意味着妥协与迁就,而是要在相互的讨论、争鸣与批评之中求得共同的发展。我国目前外语界的学术氛围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愿意公开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怕得罪人。二是对于与自己不同的思想不能抱着正确的态度,把学术观点与人格本身等同起来,这样就很容易把正常的学术争论延伸到人身攻击上面。三、不同思想之间不能相互尊重,往往会抓住其中一点自己认为不合理的地方,全盘否定,不能够做出全面冷静的分析,从而吸收其中合理的要素。这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对于外语教学理论中国学派的建设也是极为不利的(崔刚,2011)。

按照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我们就可以正确地处理外语教学中一些基本矛盾与关系。例如,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汉语和英语、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等,在处理这些矛盾时应该采用辩证统一的态度,不要把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遵循适度的原则,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崔刚,2003)。我们先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之间关系的处理来说明这一点。从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英语教学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经历了重知识、轻技能的阶段,后来在交际教学法的影响之下,又出现了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显然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都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首先,语言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基础,不具备一定的语音知识,不掌握足够的词汇,不了解英语的语法,就不可能发展任何的语言技能,而语言知识的学习往往可以通过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来感知、体验和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之间关系的处理需要按照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而对待汉语和外语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如此。在谈到母语和外语之间的关系时,人们经常谈到的是“迁移”的问题。迁移是外语学习者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策略,它指学习者利用已知的语言知识,去理解新的语言,这种现象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出现得最为频繁,因为学习者对外语的语法规则还不熟悉,此时只有汉语可以依赖,汉语的内容就很容易被迁移到外语之中。如果母语对于外语的学习起到了负面的影响,则被称为负迁移,即干扰。但是,迁移并非总是坏事,有时候,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或者吻合的地方,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可以利用已有的汉语知识,促进外语的学习。在对待汉语和外语之间的关系方面,要避免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依靠汉语来教授外语,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另外一种是过分夸大汉语的干扰,企图完全摆脱汉语,刻意地回避汉语,这不仅难以做到,而且也是不可取的。

6 结语

中国学派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教情和学情的外语教学理论,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根本的理论基础,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教育传统,充分吸收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成果,立足于中国人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以立德树人为其根本目标,全面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使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外语教学理论的中国学派是我国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外语教学才能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建设外语教学理论的中国学派也是我们这一代外语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应该承担的历史义务。要完成这一使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切忌浮躁与急功近利,也不能闭关自守、自说自话,我们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提炼出具有本土内源性的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并对其进行阐发使其具有全球关联(黄文红 等, 2016),把我们的研究成果融入于国际的学术体系之中,获得国际同行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Alptekin, C. 1984. The question of culture: EFL teaching in non-English-speakingcountries[J].ELTJournal, 38(1): 14-20.

Cook, V. 1999. Going beyond the native speak in languageteaching[J].TESOLQuarterly, 33(2): 185-209.

Ellis, R. 2003.Task-based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umaravadivelu, B. 2003. Critical language pedagogy: A postmethod perspective on English languageteaching[J].WorldEnglishes, 22(4): 539-550.

包天仁.2005.张正东教授访谈录[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 11-17.

崔刚.2003.英语教学中的偏激化现象[N].光明日报, 2003-02-27.

崔刚.2007.融合与创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J].中国外语(1): 57-61.

崔刚.2009.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 中国大学教学(3):86-89.

崔刚.2011.论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中庸之道[J].课程·教材·教法 (6): 55-60.

付克.1986.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高一虹.200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 (10):27-31.

胡文仲.2009. 建国60年来我国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界(5):10-16.

黄文红,崔刚.2016.外语学习文化概念述评[J].现代外语(1):128-136.

刘道义.2011.再议中国基础外语教育发展之路[G]∥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探索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3.

束定芳.1994.其言灼灼, 其理凿凿—重读《外语教育往事谈》有感[J].外语界(2):56-59.

孙培青.2009. 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姚乃强.1996.大家风范——忆许国璋教授[G]∥王克非. 许国璋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67-175.

张绍杰.2010.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行动与反思[J].外语与外语教学(1): 9-12.

郑伟章.2006.伟大的中国文化[J].商业文化(3):56-58.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