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论:升腾于校园的文化渴望
——怪诞的命题与校园文化建设
2018-03-07张嫚嫚
张嫚嫚
(四川省文化馆,四川成都 610031)
1 价值取向错位
今天的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与发展中,也朦胧接触了一些未尽人意的社会现实。一些同学困惑于"有的毕业生不是凭品学兼优而是凭父母或是种种关系谋到令人羡慕的好学校或者好职业"。反观"脑体倒挂""知识贬值"等一些页面社会现象,许多苦读几十年,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专家、学者还十分清贫,不如一些明人明星一夜成名;有不少原来的"双差生"转眼间腰缠万贯,不少富二代三代更是等着父承子业坐享其成。考不上学校没关系,小学上初中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再差也不至于进不去校门。初中升高中,入学率一年比一年提高,与此相应高中后大学升学率也在逐步提高,目前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学习只为能混张文凭,早赚钱早实惠,从而丧失理想。还有部份学生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价值取向完全居于实用功能,一门心思只专注于以进名牌大学出人头地为唯一目地的学科知识成绩打拼,两耳不闻窗外事,拚名次、拼拔尖、拼应试,淡漠身心地奔命在单纯学习超大纲,无限答难题,课业超负重征程。这种价值取向错位导致部分学生追求目标的偏离。
2 节俭观淡化
就社会情况而言,一段时间里"富"还谈不上普遍现象,而"豪"已使得许多人趋之若鹜。再加上反腐倡廉前的一些公款奢侈形成的负面行为,"排场"无形中成为衡量某些社会行为的一种尺度,"节俭"沦为了"吝啬"的代名词。于是富也排场、穷也排场,全然忘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奢侈、为国之急用"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体现在中小学生身上的影响便是比手阔、比富有。谁家接送上学的汽车豪华?谁人身上的衣服值价?不少学生动辄名牌手机、手提电脑、电脑游戏机;早餐麦当劳、晚餐肯德基;节日毕业日互赠贺卡,专选高挡品一张几元十几元,一个学生一次不吝花销上百元几百元。再就是过生日,以前仅是年逾"耳顺"老人的事,自从西方点蜡烛切蛋糕唱《祝你生日快乐》作为一种文明传耒之后,现在中小学生更发挥得热闹:请同学邀朋友上餐厅下馆子聚会,卡拉Qk厅欢庆,花销动辄成百乃至上千。还有假日聚会,过去是假日抓紧补课,上少年宫,现在是假日学生结伴议论家长老师的种种"保守"思想,谈笑他们如何不合时宜;无目地的逛商场、无休止的聚会,庆圣诞、过洋节、吼摇滚、追名星,无节制的网络游戏。此外,便是男抽烟、女化妆。前者被认为有阳刚之气,后者则被普遍看作是"爱美""懂生活",《妇女杂志》几年前曾载文"现在学生中百分之六十的女孩子都天都在涂抹着各种牌号的化妆品,高中生的比例可达百分之八十"。
3 非主流或反主流浅层文化的书刊、影视等带来的消极影响
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前些年开始是填补书荒阅读的一些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书藉和邦助年轻人复习文化的读物,使学生获益非浅。自经济效益在出版业升温,还有一些部门和机构以赢利为目地的所谓教辅读物发行,不少不法书商的非法出版物投机等等,致使各种精腐杂陈的所谓复习资料、升学指南、名师经验、名校攻略……,各类反思小说、荒诞小说、言情小说、甚至手抄夲乃至黄色网站上的情色小说纷至沓来,给尚难区别良莠的中小学生以极大的毒害。他们不惜购买甚至在地摊上"淘宝",悄悄私人交换,QQ微信相传,如饥似渴的阅读,似懂非懂的议论,倒象不象的模仿,是非莫辯的吸取,误了学业不说,影响到身心健康,有的甚至导致性罪错。此外由于电视普及,孩子们从出生就浸泡在电视里,相当好的内容未必充分地进入他们的课余时间段,而个别具有凶杀暴力的功夫片、悬疑片、惊悚片、非脱即吻的未分级和镜头,对正处在青春期,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无疑起着不少的消极作用。
4 课外快闪阅读形成知识碎片化
中小学生们课堂外大量使用手机、电子移动设备等,随意刷屏,通过各种App(尤其大量的自媒体信息)快闪阅读的方式,快歺式获得即时知晓的各种信息。这对于还缺乏深刻分析和认识判断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一是知识的碎片化侵扰了他们知识结构"在纵向上不断深化,在横向上得到拓展,从而形成某个领域或者某类知识完整的认知"的意义,从而湮没了真正读书带来的成长与思考;二是容易盲从和轻信杂陈其间的不少误区(如未必正确或完全正确的知识解读、似是而非的阐述推论、道听途说的交流传播、一知半解的臆断认知、甚至胡编乱造以讹传讹的谣传等),紊乱了学生吸取的知识正确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极不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系统性的知识基础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5 社会娱乐反文化倾向的侵袭和腐蚀
随着改革对外开放,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落后面混杂在以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等为主要标志的世界文化进步面偷湧进来,与社会个别文化素质较低,道德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的人头脑中残存的资产阶级和封建余毒一拍即合,导致睹风泛起:或借助麻将朴克桥牌,或藏身网络游戏博彩,或附着于购物泛化睹博……。一些偏远地方甚至明里暗里地下睹局盛行,累打不灭、累禁不止。在这类现象影响下,一些中小学生或热衷于网络游戏赚币、或学会了打牌挣红点(甚至有的家长娱乐"三缺一"还时不时叫未成年儿女替补一下);也有同学间相互炫耀自己买了多少易拉罐饮料中了彩卷,谁谁的家长如何购物赢得"新马泰七日游";一些小学生甚至一出校门就围聚在街头巷尾的"死棋""扣碗"等睹博地摊上榨宝。无形之中养成不须艰苦学习或劳动付出,仅凭"手气""运气"就能获得某种侥幸,满足欲求的心理,严重侵袭和腐蚀着中小学生的心灵。
汉代刘向《烈女传.母仪》中记载着《孟母三迁》的故事: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勇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榜,其嬉戏为贾人街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官之傍,其嬉游乃设徂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其子也!"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文中,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三次搬家,用现在的话讲怕的是"近墨者黑"(当然,孟母把建设、殡仪、商业列为二流乃至下流职业而簿之鄙之是不正确的),但其认为环境对儿童影响大而费尽心机避让的作法,却可以给我们有益的思考。当然,全国的中小学生是一个很大的社会层面,不象孟子只有一人。这个层面不仅限于学校园区而置身于社会之中,没有可能效孟母三迁把他们圈定到一个与社会生产生活无关的世外桃源中,从而去讨论所谓"圈养"或者"放养"谁优越的问题。但是从"社会诸事物存在的统一与联系"这一哲学命题的角度去探讨问题,为我们在校学生创造一种环境,围绕课堂教学这个轴心,形成更有利于开启学生智能、净化思想、健全身心,凝成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的接受与传播的学习氛围与价值取向的育人环境,育人且铸魂,却是必须的!有学者论断,培养智力十分重要,但还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更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更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更重要的是品德。面对上面这些社会非主流浅层文化和社会文化娱乐的反文化倾向等等社会负面效应对学生的影响,正 如恩格斯指出的 :"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这个"现有的观念材料"即包括作为理论形态存在发展的时代新观念,也包括发展于社会成员思想灵魂深处的精神内核;"相结合"和"进一步的加工"就是意识形态对社会新观念以及中小学生的思想灵魂进行引导和铸育的过程。这对于寄予"少年强则祖国强,少年强则未来强"的民族期望的中小学教育来说,铸魂固夲,强心聚力的任务则更为繁重!由此,提出一个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笔者以为,以手段方式而论,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抽象化理性教育,一类是形象化感性教育。人类终身教育的三部份中前两大部份,即基础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多属于抽象化理性教育,后一部分是社会教育,主要是形象化感性教育。仅单纯依靠学校课堂凝固信息源和榜样性单向贯通形态的主流深层教育方式,和放学回家父母长辈的说教等等显教育的方式,还难以完成对中小学生育人且铸魂的重任。从"学府担当,当以德学为范"初衷出发,还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以"形象"和"行为"等潜教育方式,把意志、胸怀、品德这些最重要的因素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化进孩子们的血肉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否可以:建制配套,配置学校青少年图书馆(室)让孩子们深刻领悟中外大师们"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书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书藉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书藉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基础的基础(茨威格)"等认识和吁断,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养成终身读书、读书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们的文化信仰,让孩子们逐渐懂得读书应该成为自己的一种崇高生命追求,一种艰苦的思想修炼,一种庄严的智慧皈依和自我实现。从小到大从绘本故事、民歌童谣直到海量多维度、跨时空、多学科的课余阅读开阔视野,逐渐增加和积累知识的厚度和广度,厚植"文化准备";让孩子们多读名著,读伟人传记,让伟人的成就动机去感染和影响中小学生,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耒看社会和自己,培养他们博大的胸怀——感受式历史教育结合历史、乡土等文化教育,与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公益文化机构合作,以线上讲堂,线下互动(或定制内容)等方式,开启"无墙的博物馆""非遗进校园"视野,通过考古、地理、建筑、工艺技法、传统文化等沉浸式综合体验,在中小学生面前展开可触可感、形象生动的历史画卷,增进青少年文化自信,增进国家观念,民族意识。
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言:"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因而从不同的主题和行为方式出发,能让青少年不仅理解艺术,而且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联性。通过合唱合奏等音乐实践,培养孩子们的节奏感、韵律感、控制(气息、声音、情绪)能力、协作精神、配合意识、团队观念等;通过校园戏剧排演,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学会自我表达、人际了解,学会辩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潜移默化"养正"正确的价值取向;
组织美术活动或者与美术馆等社会公益文化机构、文化组织合作,让学生们融入一个个艺术空间,抛开条条款款,看展览时用心体会,思维创作时天马行空,达到对少儿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审美判断、图像识读等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科学的视野与启发。
让中小学生睁眼看世界,开阔视野,走进科学馆、科技陈列馆等接触各种科学发明,各类科学创造成果,更形象直观地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创造发明者,触发他们对人类进步追求的渴望,燃点对知识追寻的原动力爆发点,引导从被动教学到主动学习的思维转换。
结合中小学生学业进程以及学科知识增长要求,选择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通过有目地的课堂形式变化,用组织课外活动和家庭作业等方式,以影视(指导选择性收视如《百家讲坛》《中华好诗词》《道德观察》《人与社会》《百科探秘》等形象活泼、益智敦品的电视节目和观看好电影等),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公益活动自愿者、敬老助残义工服务等社会实践)等,适度调节他们学习(尤其是家庭作业)形式,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进他们对社会的正面了解和知识的包容性。
结论:"蓬生麻中,不扶自立",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倡导的"陶冶法",肖伯纳讲的"创造环境",都是强调一定的教育情景,潜移默化的培养青少年优良道德情感。因此,创新德育活动,弘扬主流价值,打造"养正"环境,滋养学生心灵,应该成为学校主流深层知识教育以外更深刻的校园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