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隐喻加工脑神经机制研究综述

2018-03-07朱希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习语二语隐喻

朱希楚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

隐喻性语言如隐喻、习语等在语言交际中无处不在,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它又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存在着跨文化的差异性[7]。虽然加工隐喻性语言与加工字面意义不同,但是对于一语者,即母语者来说,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的作用之下,以及在加工主体的社会文化知识和经验积累帮助下,隐喻性语言往往很容易进行加工。相比之下,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实时动态的语言和文化接触,隐喻性语言的加工则要更加困难。近几年针对二语隐喻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还没有得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结论。本文将通过综述近年来二语隐喻加工理解机制的研究成果,对目前的二语隐喻加工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1 隐喻的概念

隐喻的英文单词“metaphor”来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具有“由此及彼”的含义。大约在16世纪,出现了英文单词“metaphor”,它最早用来指代一种修辞手法,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但是,语言学家、哲学家、认知科学家等对隐喻都有着不同的定义。认知科学家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2 二语隐喻加工脑机制研究

目前的隐喻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隐喻性语言加工的脑半球定位问题;二是隐喻性语言加工的顺序问题。然而,目前几乎所有的隐喻性语言加工理论都来自于针对一语的研究,但近几年针对二语隐喻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二语脑机制研究基础上的二语隐喻脑机制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大脑语言表征、加工机制、二语习得机制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二语脑机制的研究更多集中在词汇、句法、语义等层面。虽然很多学者认为第二语言隐喻理解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更困难,但这方面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国内外开展的还不多。国内外最近有些学者开始关注到这个方向,并开始了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对二语隐喻加工进行综述研究,主要从二语习得角度阐述二语隐喻神经机制研究的必要性。二是从词汇语用学角度研究英语为二语的隐喻加工过程中的促进和抑制问题。三是以一语隐喻性语言加工理论为框架,研究二语隐喻加工的脑半球分工问题。

2.1 行为学研究

对于二语隐喻加工脑机制的行为学研究主要采用了左右视野偏侧化的研究方法。Cieslicka利用分视野速示技术探究了凸显程度和语境对二语隐喻理解的影响。他选取了一语为波兰语二语为英语的被试,使用习语作为实验材料,对被试的二语隐喻理解进行研究。实验过程中,他操纵了语境、凸显程度和刺激呈现间隔时间,来探究这些因素对被试隐喻理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一语和二语的隐喻理解机制都存在明显的脑半球不对称性。语境和凸显程度对二语隐喻的理解有显著影响,且对理解字面意义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在2013年,他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了习语的组合性对于二语隐喻理解的影响,发现对理解可分解和不可分解的习语有不同的脑区参与,导致了其储存和理解的不对称性。

现有的研究普遍显示了二语隐喻理解的脑半球不对称性,且语境和凸显程度都对二语隐喻的理解有显著的影响。

2.2 脑功能成像研究

脑功能成像技术能够直接探测人们在理解语言时大脑的生理指标变化,相对于反应时、正确率等行为学指标更加精确客观。在二语隐喻加工脑机制的脑功能成像研究中,目前最常使用的方法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吴诗玉等人通过跨模式启动实验进行了汉英双语隐喻理解加工的认知机制的研究。跨模式启动实验范式不仅能够研究二语隐喻理解加工中强化和抑制的作用,而且还能从时间上判断与隐喻理解不相关的词汇焦点属性激活的时间路线。最终的实验结果显示:二语隐喻理解加工过程与母语隐喻理解加工相似,但它的抑制与强化的作用,与其在母语的理解加工中的表现存在区别。

另外,一项双语者隐喻加工神经机制的ERP研究发现,汉英双语者在加工英语隐喻时ERP成分N400比加工汉语字面意义、汉语隐喻和英语字面意义呈现更明显的负向波,左右脑都参与加工。

3 结语

目前,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传统的内省法向心理实验法和脑神经实验法等实证研究转向。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研究方法也渐渐转向采用心理实验和脑功能成像实验方法,并取得了一些具体、直观的成果。然而,国内近十年的汉英隐喻对比研究仍以传统的内省法为主,缺乏语料库研究法,尤其是心理实验法和脑神经实验法。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双语者甚至多语者。但是,目前几乎所有的隐喻性语言加工理论都来自于针对一语的研究。而且,现有的针对二语隐喻加工的脑神经机制研究大部分局限在拼音文字,很少以汉语等表意文字作为实验材料。

隐喻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参与的过程,同时也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现有的对于二语隐喻理解机制的研究,大多探究了语境、熟悉程度和规约性对隐喻理解的影响,但仍有很多因素的影响效果是未知的,比如:二语水平、二语习得的时间、阶段等等。今后的研究应更全面地涵盖影响隐喻理解的各个因素,为隐喻的理解过程提供更全面、详细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陈宏俊,彭晓霜,赵艳丽.An ERP Study on Metaphor Comprehension in the Bilingual Brain[J].中国应用语言学,2013,36(4):505-517.

[2]李彦秀.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现状与问题[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35(4):68-71.

[3]吴诗玉,马拯,冯新华.二语隐喻理解加工的认知机制研究:跨模式启动实验的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46(6):889-900.

[4]Cieslicka,A.B.&Heredian,R.R.Hemispheric Asymmetries in Processing L1 and L2 Idioms:Effects of Salience and Context[J].Brain and Language,2011(116):136-150.

[5]Fernando,C.Idioms and idiomatici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猜你喜欢

习语二语隐喻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