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化现代化分析
2018-03-07杨世英
杨世英
(贵州省榕江县文化馆,贵州榕江 557200)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遭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使得人们降低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甚至是出现轻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这不仅仅影响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进一步阻碍了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1]。基于此,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出发,对侗族文化面临的现代化困境加以分析,并从政府、民间、传承人等方面做出努力,推动侗族文化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1 侗族文化存续环境特征分析
1.1 地域较为封闭
我国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地区的黎平、榕江、从江等地,北部地区的镇远、三穗、天柱等地;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等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地。这些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并且山高林密,道路也较为崎岖,在历史上都将之称为“蛮夷之地”,使其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2]。
1.2 民族融合性强
我国侗族所处区域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也零落居住着其他少数民族。这些区域也是我国侗族原生态文化的中心,尽管生活在该区域的民族居民都具有各自的民族意识、民族风俗、民族语言、民族信仰宗教,然而在长久的相互生活和交流过程中,也逐渐能够在经济文化交融中进行和睦相处。
1.3 文化的多样化
原始化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使得侗族千百年发展以来,凝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其中“唐代的发型、宋代的服饰、魏晋的遗风、明清时代的建筑”都是侗族文化中的缩影。这些文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民族节日丰富多姿,根据相关统计,在侗族每年举办的节日超过十次,并且在每一次节日庆典中都会有民俗展示,也会有文化艺术表演,如:琵琶歌、芦笙舞等;(2)歌舞绚丽多姿,侗族作为能歌载舞的一个民族,甚至很多已经被列入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侗族大歌;(3)侗族建筑物颇具特色,鼓楼作为侗族最具有特色的建筑物,建筑的手法综合了我国木结构的"井干式"、"穿斗式"和"抬梁式"工艺,并且大多数的楼内都不进行分层,直接贯通到顶;(4)民间工艺品繁多,侗族工艺品包含了挑花、刺绣、剪纸、雕刻、竹编等等,种类繁多,款式新颖[3]。
2 现代化对侗族文化发展和传承造成的冲击
2.1 交通方面
侗族在我国聚居地的分布,决定了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也正是因为这项原因,使得侗族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交流,与外界展开的沟通和交流都比较少。虽然,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加大了对这些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交通便利度,侗族寨门也因此打开,提高了侗族地区开放程度,也为文化交流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2.2 教育方面
随着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对新时期开展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也构建起相对较为完善的学校体系。然而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教育内容主要是以汉文化作为主体,侗族本来就拥有自身民族语言,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主要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实现,但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学习汉文化上,对本族的文化也就无暇顾及;(2)全国实行统一的高考制度,侗族学生为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就需要对汉文化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3)现目前,我国国家事业单位、公务员的录用标准也是汉文化,侗族文化使用比较少[3-4]。
2.3 科学经济方面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具体体现在:(1)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生活电气化、水利化;(2)现代工艺产品冲击,机械代替了手工,生产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3)电子化传媒时代对文化传播造成的影响。
2.4 文化观念方面
随着侗族寨门打开,也将遭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当侗族文化遭受到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影响之后,无论是文化内容的丰富性方面,还是文化传播所凸显出的地域优势都无法与之相比较,进而导致侗族文化边缘化,认为只有将自身文化融入到主流文化当中,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3 侗族文化现代化发展及传承途径探讨
3.1 加强对侗族文化馆藏的建设
通过构建馆藏实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一种较常采用的方式,也是现目前侗族文化静态保护最为主要的方法。借助馆藏,可以对与侗族文化相关的照片、器物、影像等进行收集和保存,如: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
3.2 建立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对社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实施整体保护的一种新方式,主要是为了将来保护某种文化整体的一种手段,在保护的过程中也强调对一切相关的文化记忆进行原始保留,避免因为对实物的征集导致社区记忆遭受到破坏。这些没有经过刻意雕饰的生态文化博物馆,其社区语言、建筑、风俗、宗教等都是以村寨聚落的方式组成,所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明显[4]。
3.3 完善学校的传承体系
对侗族文化学校传承体系进行完善,所涉及到的内容包含了:(1)侗族语言的学习;(2)侗族民俗歌谣、舞蹈等学习;(3)侗族工艺文化学习等,通过编制专门教材、组织课外学习活动等方式,实现对民族文化有效传承,也是推动侗族文化持续发展的一种长远方式。
3.4 广泛开展侗族民俗文化活动
在侗族文化中涉及到的民族节日有很多,借助于这些民俗节日也能够对侗族文化普及和传播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其主要方式有:(1)由当地政府进行组织,民间参与,使得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达到弘扬侗族文化的目的,如:举办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单身歌等;(2)结合民族传统自发组织习俗活动,如:大戊梁歌会、侗年等[5]。
3.5 侗族文化旅游开发和加快对传承人队伍培养
对民族文化旅游进行开发,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侗族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还能够有效对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水平,也推动当地的经济持续发展。针对加快对传承人队伍培养,就需要各大院校将我国民族优秀文化引入到课堂当中,引导学生对这些民族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也可以通过成立相关协会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有心人加入到其中,并树立文化传承榜样,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4 结语
在本文中,对侗族文化现代化进行分析,主要是从侗族文化存续环境特征分析展开,并对现代化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细致的探讨,最后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有效的侗族文化现代化发展及传承途径,以实现对侗族文化更好的弘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罗淞雅.侗族文化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的应用[J].乡村科技,2017(22):94-95.
[2]袁文敬.刍论侗族文化现代化的几个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7-89.
[3]李玮.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研究——以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族文化村为例[D].吉首大学,2015.
[4]张强.侗族文化保护传承问题调查与探究——基于贵州省黎平县实证调研[J].青年与社会,2013(18):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