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18-03-07彭现美
彭现美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要求很高,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析并解决。但现阶段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教学时注重的是对理论知识的教授,缺乏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效培养。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教室,以建筑工地为课堂现场授课。为建设产学研统一的应用型大学,结合专业特点,需要以“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带动、工学结合、竞赛引领、产教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深化改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有效促进校企协同、工学结合,对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经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必要性
1.推动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紧密结合行业产业、企业需求和发展趋势,重构课程体系。按照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优化课程结构,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形成以实用为本、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同时结合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通过实践环节,突出“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2.提高学生参与项目运作与管理及创新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接受工程管理的基本训练,具备工程项目建设方案论证、招标投标和全过程项目管理的能力。使学生了解现实工程管理企业工程流程,熟悉工程管理工作业务,加深其在学校中所学工程管理知识的理解,并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和提高学生将来就业、创业的能力。
3.优化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育人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通过优化实践内容,广泛利用启发式、参与式和案例式教学方式,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基地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加强实践导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实施实践导师的选拔和扩充,尤其是企业相关高级职称的专家参与,真正发挥实践导师的作用。
5.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增强高校服务社会能力
与基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增强高校的服务社会能力,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现阶段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不足
虽然高校也比较重视师资的引进和培养,但是很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师资依然比较紧张。大部分都是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他们缺乏与企业的交流和联系,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同时由于教学任务紧张、时间上的限制,进入企业学习的教师也很难真正参与到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去,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获得全过程的、系统的工程实践经验。
2.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现阶段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教学时注重的是对理论知识的教授,缺乏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要求很高,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析并解决。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实践课程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训师资不足、学校缺乏相关教育经费、与企业沟通存在问题等,使得原有教学计划中安排有的实践课程得不到落实,也使得学生无法将死板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降低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现阶段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融合,工程管理学科已经发展为融合了综合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学以及通信工程等多门学科,使得工程管理的学生不但要掌握相关的理论,同时也要掌握土木工程的技术理论以及实践能力。此外还有对经济理论有所了解,具有运用计算机来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工程管理行业在管理时要更加的宏观。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学习的时候了解掌握了相关的工程管理知识、技术,才能在走上工作领域后应对得了各式各样的挑战。而现阶段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在教学时存在着过于专门化的问题,错误地认为工程学科只是科学的简单运用,在课程的设置上往往强调的是科学技术知识,课程的内容也存在偏向性,与现代工程管理所需的“多元化”、“综合化”相违背,也不容易让各个专业知识点很好的衔接在一起,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目标
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经济发展和人才需要的实际,发挥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其建设目标如下:
1.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专业的实用型人才培养、人才输送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并致力于建立更加紧密的、更多互动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产学研结合为主要目标,推动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
2.以推动教学改革为基础,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可为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可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及学生校外实训要求。通过完善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推动教学改革,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3.发挥实践基地实践导师的作用,推动校企合作,优化师资配置
依托建成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能承担完成各项实训工作的高素质教学师资团队,形成一支专职与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4.探索适合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以工程管理专业为基础,探索校企的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开发综合工程管理实践课程,联合开展企业工程管理和技术课题的研究,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形成校企合作良性互动关系,不仅将产学研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长期发展。
5.提升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在科研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1.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借助校企合作形式推进实践教学的开展,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现有资源,结合课程教学,全面对接“企业实践训练”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
(1)结合案例实施项目教学法。将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试题以及课程练习转变为企业实际项目,并依据企业行业的管理工作(项目)流程与标准调整授课计划,进行实战教学。通过案例分析、项目下单、团队合作、项目交流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完成规定的项目。
(2)根据不同教学阶段安排实践。将实践教学进程分为多个阶段,通过设定的调查实践方案,深入企业相关项目领域,了解具体工作岗位的职能、任务和具体操作流程;通过多次的交流、分析和讨论,对实训实践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达到训练学术实践性思维的目的。
(3)通过问题引导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针对个人爱好自主选择企业项目或选择企业工作团队,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如让学生自主设计创意,展开想象,发挥个人和团队的智慧,通过评比遴选出最佳方案,最后由企业项目专家给出评价。
2.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行基地实践的双导师制
通过校企合作搭建一个“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平台,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实践课目的指导,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聘请业界精英现场授课,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结合管理一线的实际问题,聘请现场管理人员参与指导。企业也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促进专业“双师素质”的提高。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建设一支教师和工程师、经济师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教师队伍。
3.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校企合作的最初方式是人才培养,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到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项目开发和理论研究合作,学生全程参与。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也有利于企业不断吸收新的设计理念,充实开发力量。校企联合创建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发挥企业实战项目和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双方优势,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4.探索带薪实习有效机制,深化实习基地建设
校企双方在着力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深化实习基地建设,实现带薪实习,逐步推进学生参与企业生产一线的深度和力度,提高学生的实习价值。学院将优秀学生推荐到公司实习,学生享受公司专项提供的实习补贴,补贴标准依据公司对实习表现考核成绩确定。
5.探索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实践效果考核办法
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学生在基地实习期间,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岗前和顶岗实训,遵守企业员工的管理制度,与公司相关部门交换意见,按照《学生实习管理条例》定期考核,鉴定学生的实习情况,提高实践基地的实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