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研究*

2018-03-07潘旭燕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刘 欣,潘旭燕

(1.山西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9;2.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学院,北京 100872)

马克思的全部科学工作总结起来可以归结为两点: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发现,其中剩余价值理论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系统剖析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下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以及分配过程,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以致最终必然灭亡为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它使得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1]P548然而,在150多年后的今天,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出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早已超越了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创作剩余价值理论的时代,诞生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立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否面临“过时”危机就成为了经济学家尤其是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如果已经过时,用什么样的理论取代较为合适?如果仍然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其依据又如何?是全部适用还是部分适用即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与反作用是怎样的?

一、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之必要

由于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源自150多年前欧洲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当时西欧各国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各资本主义国家物质财富得到空前提高。然而,在社会物质财富空前提高的同时,整个社会阶级愈来愈简单化,一边是少数的资产阶级控制和占有大量社会资源,一边却是社会绝大多数人口的极端赤贫化。社会的极端两极分化现象,导致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动荡,并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酝酿了历史上著名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为了找到社会不平等、人民不自由的根源,他与恩格斯呕心沥血40余年完成了鸿篇巨著——《资本论》,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背景,剩余价值理论长期被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这一理论由于时代发展的变化已经不再适用。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社会剩余产品的价值或者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应当去掉“剩余价值”这一概念代之以净增价值等概念为宜。针对这种现象,重回经典进一步系统研究和解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理论上找到剩余价值理论的经济属性及其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存在的必然联系,无疑将极大提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自信。

(一)剩余价值的经济属性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过这样几句话:“如果人在一个工作日内,不能生产出比每个劳动者再生产自身所需的生活资料更多的生活资料,……那就根本谈不上剩余产品,也谈不上剩余价值。”[2]P885,“劳动产品只是在它们的交换中,才取得一种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首先形象地说明了剩余价值是什么,其次劳动产品只有在交换中才能将劳动表现为价值,劳动创造价值,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商品拜物教的错误就在于看不到隐藏在商品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商品抑或资本似乎就成为了万能的。而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生产力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产生,二是社会分工导致社会财富的分有。因此,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符合商品经济的条件,剩余价值并不是什么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经济范畴,而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发展的始终。事实上,马克思早就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说“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2]P237,“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3]P924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它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要超越商品经济实现产品经济只有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才具有实践的现实性。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但还不是完成的共产主义,社会产品的获取还需要按照交换的原则进行,因此商品经济无论在理论还是在现实实践中仍有存在的必要,这样在社会主义原则下进行商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存在也就合情合理了。

(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剩余价值不具剥削性

马克思认为剩余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像在奴隶制度等等下一样,具有对抗的形式,并且是以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完全游手好闲作为补充。”[3]P926并且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能够比以往社会制度下的剩余劳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本就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文明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在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弊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级的新形态社会。在这里,剩余价值不再作为人剥削人的工具而是作为促进社会进步,让每个人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手段。因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剩余价值不具剥削和压迫性反而带有更大的文明面和进步性。事实上,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伟大实践(建立了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完整独立工业体系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我国法治体系日趋完善,社会法治观念空前提高;惠民工程持续出台、推进,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精准扶贫稳定脱贫六千多万人口;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更为显著......)也雄辩的证明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确确走出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内压榨国内人民对外实行侵略扩张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4]。

二、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剩余价值的经济属性是商品经济而非资本主义经济,它贯穿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始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克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理论具有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更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大、更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两极分化现象、更好的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

(一)提升人的主体性地位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教育支出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三大来源之一。而且在谈到商品价值量的影响因素时也特别指出复杂劳动远比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多的多。因为拥有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劳动者,更容易实现卓有成效的管理,更利于突破传统生产方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因此,马克思不仅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而且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劳动者对于剩余价值创造的决定性作用。作为更优秀、更大文明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剩余价值的创造主体——劳动者理所应当具有更高的素质、其生产组织形式也将更为人性化和更具文明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不再具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弱点,反而它充分肯定人在物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人的主体性作用提升到空前的地位,持续不断地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历史性飞跃。

(二)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5]P21,资金还不是资本的根源就在于资金不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者利润。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除了将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一小部分用作满足个人消费以外,其余部分再次投入到生产实践中进一步竭取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获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客观上可以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然而却体现着资本对于工人的压迫关系,这表现于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的长期对立。而且在全社会的逐利之下,必然造成社会两大部类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由此酿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每一次解决总以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极大破坏为代价。这就是说,资本主义虽然可以促进社会技术进步但同时它也会周期性地摧毁人类文明成果。这是否就是资本的“原罪”呢?显然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难道就不追求价值增殖吗?资本不会因为社会制度改变它的本质,就像“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为了使口感更好,我们更愿意让橘树生活在南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发展就好比喜欢吃橘的人,资本便是那棵橘树,社会主义方式好比南方水土,资本主义好比北方水土,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发展就是要以社会主义这块土壤培育出不具有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剩余价值生产,从而极大地促进我国资本建设、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管理。而且马克思剩余价值转化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不仅阐明了资本本身来源问题,而且论证了资本发展的趋势及其技术进步对于资本构成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就需要资本市场能够打通关节、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本金,好钢用在刀刃上,让社会上一切能够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分配制度则是实现的重要途径。恩格斯曾指出:“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6]P11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克服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不劳而获,劳而不得的不公正现象,按照劳动创造价值的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当然,这并非否定其他社会生产要素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作用,因而需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是符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要求的,生产要素本身不带有资本主义剥削性质,只是由于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才使得这些要素似乎天然地隶属于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已经在经济上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政治上也已经确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因而,生产要素也具有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他们将不再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素,反而将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何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本,像榨油工坊一样无情压榨、不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竭取工人身上的每一分剩余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性发展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需要警惕其存在的两个弊端:一是社会资源在部门中的配置不公,二是可能导致劳资关系紧张。

(一)社会资源在部门中的配置不公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资本家从事商品生产的动因是为了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因而每一个资本家都不仅希望用更少的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而且希望自己比别的资本家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进入社会领域的商品其最终价值是多少?即便是傲慢的资本家在此也根本毫无发言权,主宰着商品最终价值量的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在社会生产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就产生了竞争,这样,如果一件商品在部门内的劳动时间低于在全社会范围内生产该商品所需要时间,那么资本家就会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占有更多的财富资本。同时,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这种竞争,使得那些依靠较高生产效率,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生产者,为了保证自己始终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会对自己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实行垄断,它将不利于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而且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将导致一些建设周期长、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收益少的部门缺少社会资源的投入。从而有可能造成整个经济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二)可能导致劳资关系紧张

在马克思的资本总公式G—W—G’中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实现G′=G+△G的关键所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前提性条件:一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必须是自由的,这样他才可以自由交换产品;二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必须是除了还具有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出卖仅有的劳动力。由此可见,资本主义无论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还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当下欧美各国,“自由”一词历来都是资本主义精英阶层所孜孜不倦、津津乐道的主题,然而一定的社会意识总是决定于一定的社会存在,正如“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7]P42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自由不过是为了让劳动力成为商品,让资本家从劳动者身上竭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因而,资本主义社会在物质财富空前提高的同时,整个社会阶级愈来愈简单化,一边是少数的资产阶级控制和占有大量社会资源,一边却是社会绝大多数人口的极端赤贫化。社会的极端两极分化现象,导致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动荡,并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酝酿了历史上著名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绝不以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为前提条件,而是以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条件,其剩余价值的创造也不以某个人的占有为目的,而是以所有人的共享为宗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要警惕剩余价值带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原则克服可能引发的劳资关系紧张。

四、结语

剩余价值理论发轫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而绝不会止步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它的经济属性是商品经济而非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剩余价值理论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不是简单粗暴地抛弃剩余价值代之以其他经济学概念,当然也不是原封不动故步自封地保守剩余价值理论,而是应当理直气壮地批判性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辩证地看待剩余价值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作用与反作用,既要看到它在提升人的主体性作用、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我国分配制度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时刻警惕剩余价值理论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社会资源在部门中配置不公和导致劳资关系紧张。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