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第三卷与文学革命
——陈独秀1917年思想评析
2018-03-07朱洪
朱 洪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133)
一、反对尊孔
在《新青年》第三卷,陈独秀继续第二卷的思想,批评尊孔,并围绕张勋复辟事件,揭示复辟与尊孔的必然联系,为真正实现共和制造舆论。
孔教与欧洲文化背道而驰。1917年3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一号发表《答淮山逸民》信,不同意根本否定道德,因为道德是进化的。古代道德不适合今天的社会;道德并非只属于野蛮和半开化时期,今天也有今天的道德;道德起人类最高精神作用,可以发展,不可以取消。[1]
1917年3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一号发表《答佩剑青年》信,认为批评孔教是为了真理、学术,乃今天当务之急;陈独秀不完全否定孔教,但孔教与欧洲的文化背道而驰;因此,不应该独尊孔教,如阴阳家、墨家早于佛教等;今天中国民德不隆的原因与尊孔教有关;太监是中国的恶德,废弃体现了欧化的进步作用。[2]
1917年5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发表《道德之概念及其学术之派别》演讲稿,认为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以家族为基础的奴隶道德。[3]
孔教徒赞成的“大同”与共和制不合。1917年7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五号发表《再答吴又陵》信,认为《礼运》中的大同之说,遭到古代孔教徒的反对,今天孔教徒改变态度予以支持,以求容于共和政体;“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在古代是传贤、传子的区别,与今天的共和制不是一回事。[4]
陈独秀讲大同、小康是古意,今天讲“小康社会”,指人民生活平均水平。
孔孟不容墨子、庄子、许行。1917年5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发表《答李杰》信,认为墨子讲兼爱、庄子讲在宥,许行讲并耕,都是人类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但它们都不被孔孟所容。[5]
陈独秀的意思,孔子思想搞一家之说,不搞百花齐放。
孔子尊卑观、孝悌观的弊端。1917年3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一号发表《答傅桂馨》信,认为孔子教义不能挽救世风、振作社会道德;儒家追求干禄,是民德堕落的源泉,宗法社会的奴隶道德,坏在分别尊卑;廉耻等坏品德非孔教专有。[6]
1917年3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一号发表《三答常乃悳》信,认为大家庭合住的制度根源于孔教伦理见解;不打破孔教的家庭伦理见解,新式小家庭建立不起来;先破坏旧的,后建设新的家庭。[7]
这个思想今天看是错误的,但当时为了推进西方思想,反对保守的势力,推进共和制,陈独秀反对宗法式大家庭群住,主张西方现代小家庭生活方式,具有进步意义。事实上,今天的社会基本上采纳了陈独秀所倡导的小家庭的生活模式。
孔子之说不是宗教。1917年3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一号发表《答俞颂华》信,认为宗教的作用在出世间,不在人世间;宗教讲神,孔子不是宗教;但孔教(思想)与古代文学不一样,今天不是改良它,而是可废弃的。陈独秀主张废弃孔教,不是因为它是宗教,而是因为它长期统一人心;废弃孔教后,陈独秀主张用国民教育代替孔教。[8]
1917年5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发表《再答俞颂华》信,认为宗教迷信是各民族衰落的重要原因;哲学、美学可以代替宗教中有用的部分;儒家不是宗教,孔子思想精华是伦理学说。陈独秀主张,以发明真理为第一义。[9]
1917年5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发表《答刘竞夫》信,认为推崇耶稣教比推崇孔子好,因为耶稣教比孔子对于社会的益处更多。[10]
张勋复辟与尊孔一致。1917年8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六号发表《复辟与尊孔》一文,认为张勋、康有为复辟虽然失败,但共和制的隐患仍在增加;张勋、康有为的主张并没有失败,因为反对者多半反对其复辟,不反对其复辟前的尊孔主张;孔子主张伦理政治一贯忠孝,国必尊君,如家之有父。其仁政已经不是今天民主国所应有。孔子之道,来于《尚书》;孔子讲《易》,因为《易》讲天尊地卑;古代的群经要义,都是围绕立君;张勋复辟立君,不违背孔子之道;今天的“孔教会”等是复辟党。陈独秀表示,自己不是非难孔子本身,而是批评今天的人把不适合今天的孔子拿来支配今世。[11]
1917年6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四号发表《答钱玄同》信,认为十三经99%不合民主国家,孔庙不毁,共和招牌挂不长久;维护孔教的人,心怀复辟。[12]
二、争取人民适应共和政体
主编《新青年》第三卷,陈独秀主张实现真正的共和制。1917年国会虽然挂共和招牌,实际上留恋帝制,思想上推崇孔教和旧文化。
支持俄罗斯革命。1917年4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发表《俄罗斯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一文,认为一战将推进世界一切制度改革与进步;战争胜负关系君主主义与民主主义之消长;中国的命运取决于自己适应近世文明,而不是各国均势;俄罗斯革命具有反对君主主义的世界意义;新的俄罗斯政府即便与德国临时讲和,也最终有益于中国。[13]
1917年7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五号发表《答卓鲁》信,认为“革命”的含义,指一切事物革故更新;中国政治革命革故未更新,不是真正意义的革命。[14]
反对挂共和招牌。1917年5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发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演讲稿,认为今天的共和政体仍然有变革的需要;袁世凯死后,共和政体并非有保障,因为国民的思想仍然适合帝制思想;袁世凯做皇帝有基础,国民中有很多人不反对帝制;要实行共和制,必须洗刷国民思想中的帝制思想;挂共和招牌,国会仍然要尊敬孔教、推崇封建文化。[15]
1917年4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发表《答I.T.M》信,认为废除遗产制度,是消灭贫富差别、社会罪恶的办法之一;旧社会的道德不适合今天社会,如上尊下卑;教育方针应该讲进取主义,富强并重。[16]
理想中的中华民国。1917年4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发表《四答常乃悳》信,认为人民适应程度与政治进化互为因果;政治目标是实现共和政体,并争取人民适应共和政体。[17]
1917年6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四号发表《时局杂感》,针对张勋复辟事件,认为国民党对于国人不信仰共和有责任;立宪政治是国家存在必然条件,也是进步党、国民党一致意见;中国没有领袖人物,百年中只出了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康有为、孙中山五个人,前四人没有一个人值得大家都去崇拜,而孙中山、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未定论;理想中的中华民国,应该跻身欧美文明国家,去其不足,取其新理想。[18]
三、文学革命
在《新青年》第三卷,陈独秀将《新青年》第二卷提出的文学革命思想具体化,在文学、教育、白话文等许多领域,高举文学革命的大旗,大张旗鼓的在全国推进文学革命运动。其许多思想,改变了世风,影响深远。
反对鄙夷戏剧、小说的风气。1917年3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一号发表《答钱玄同》信,认为近代文学比上世纪的的文学,在内容上接近社会生活;鄙夷戏剧、小说是恶劣的风气;章太炎虽然鄙薄小说,但肯定《红楼梦》善写人情,《史记》、八家、七子都不善于写人情。[19]
1917年5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发表《答张沪兰》信,认为“不诚实”是今天道德、文学的共同病根;旧文学与旧道德相依为命,与八股文将来都是一个命运。[20]
1917年6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四号发表《答胡适之》信,认为《聊斋志异》作者无文章天才;《今古奇观》文笔比《聊斋志异》自然;《金瓶梅》描写恶社会无所不至,文章清健自然,《红楼梦》脱胎于《金瓶梅》;《金瓶梅》《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因为描写淫态,都不是青年的良好读物。[21]
1917年8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六号发表《三答钱玄同》信,认为中国小说有两个缺点:一是描写淫态过分,二是冗长。[22]
反对“文以载道”。1917年4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发表《答曾毅》信,认为文学本意是达意状物,不是文以载道;欧洲自然派文学即写实,理想派重在理想,虽然载道,但不落古人窠臼;赞成自然主义,但陈义不可太高,理想派文学要革新,不要载道;通俗文学,不要限于今语,追求“文言一致”。[23]
推行白话文。1917年4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发表《答方孝岳》信,认为白话文推行需要三个条件:(1)有比较统一的国语;(2)创造国语文典;(3)国人多以国语著书立说。[24]
1917年7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五号发表《答沈藻墀》信,认为辞章指兼韵文、骈文,古文指散文;今天看过去的文都是古文,包括韵文、骈文、散文;今人模仿古文,叫古体文;文章可分为应用文(评论、纪事)和文学文(诗、词、小说、戏、曲)。[25]
在同期《新青年》,陈独秀对于钱玄同改良应用文十三事,“样样赞成”。[26]
企业要通过有效的预算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预算管理的完善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借鉴大型企业或者是国外的企业预算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法,以适应企业和行业的需要。一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发现适合自身使用的预算管理体系。二是引导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促进财务预算管理的发展。
统一汉字注音。1917年5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发表《再答钱玄同》信,赞成钱玄同提出的汉文左行横迤,高级书中翻译中人名地名不用译音;但普通杂志上的地名、人名仍然需要译音;一定译名由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一定译音,统一后使用;汉字拼音,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比各人各自为之好。[27]
1917年8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六号发表《答冯维钧》信,提出大学文科应该设小学(训诂)为主要科目;国语学、发声学、比较言语学是近代最新学科;不要因为“小学”之名轻视声音训诂之学;文科预科应该读《文通》《荀子》等。[28]
主张用世界语。1917年6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四号发表《答钱玄同》信,认为世界语可以应用于文学;中小学可以用世界语代替英语。[29]
1917年8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六号发表《答陶孟和》信,针对陶孟和轻视世界语,认为将来世界必然趋向大同;世界主义与世界语相互形成;柴门霍夫世界语即便有缺点,但世界语是人类所必须的;主张世界语,并不是废弃本国语言;世界语不限于欧洲单语;不要因为世界语是人造的,非历史的,就去轻视它。[30]
四、陈独秀1917年主编《新青年》三卷的现实意义
1917年,陈独秀在主编《新青年》第三卷时,因为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更加关注青年人的品德修养、理想教育。他的一些思想,今天仍然没有过时。
“士不可以不宏毅”。1917年3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一号发表《致莫芙卿》信,赞成曾子的话:“士不可不宏毅”。所谓宏,即希望远大;所谓毅,即艰苦卓绝,百折不回。陈独秀希望青年修养,做到宏毅二字,十有八九会成功。[31]
今天的许多青年,为眼前利益困扰,既缺少理想,又缺少艰苦卓绝的奋斗。陈独秀的话对于教育青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社会不能自利。1917年5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发表《道德之概念及其学术之派别》演讲稿,认为:道德是变化的,科学发达,道德仍然存在;欧洲道德有两派,为个人主义的自利派,社会主义的利他派;个人主义来源于希腊罗马遗传;经过达尔文进化论、尼采超人和德国军国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来自耶稣教文明,得到托尔斯泰的支持,一战的胜负,将解决两种道德思潮;佛教虽然爱他,但本质是自利;自利限于个人,国家、社会、人类不能自利。[32]
陈独秀倾向于道德学派中的社会主义学派,认为将来的道德问题,关键是国家、社会不能自利。今天的社会,个人主义膨胀,金钱万能,如陈独秀所言,只有自己利益,没有他人利益,忘记了人类的社会性。陈独秀主张社会、国家不能自利,即不能牺牲人民的利益,在今天具有直接现实意义。
反对灌输式教育。1917年5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发表《答胡子承》信,认为今天教育,上是国粹主义,下是科举制变相;西洋教育是启发不是灌输;东洋教育是记忆的、非全身的、神圣的。[33]
1917年7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五号发表《近代西洋教育》演讲稿,认为人必须接受教育,人不是生而知之;教育必须取法西洋方法,因为西洋文明高于中国文明;近代西洋教育的方针:第一,自动而非被动,启发而非灌输;第二,世俗的而非神圣的;直观的而非幻想的;第三,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34]
今天的教育,以考大学为目的应试教育,学生学习,靠死记硬背,多数同学不喜欢运动,不加强德育修养,不求全面发展。到大学以后,不数同学放弃学习,放松自己,不关心他人。陈独秀的话,对于改变今天的教育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鼓励青年人关心政治。1917年7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五号发表《答顾克刚》信,认为政治是人类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阻碍进化最大的是教育、实业,不是政治;今天政治混乱与国民不关心政治有关;《新青年》主旨不谈政治,但对于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不能没有态度;政治思想学说也是学术之一种,不应该限制讨论。[35]
陈独秀关心政治的思想,是1915年办《青年杂志》时期不谈政治思想的重大发展。他由谈青年修养,到鼓励青年关注政治,核心是关心国家生死存亡。后来发生“五四”政治运动,青年学生为国家利益请愿,即受到陈独秀的关心政治思想的影响。今天的青年,很多人碌碌无为,关心个人利益,很少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陈独秀的思想,对于教育、启发今天的中国青年关心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陈独秀主编《新青年》三卷思想辨析
不容反对者讨论余地。1917年4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发表《四答常乃悳》信,认为学理讨论不要担心过明,不要担心其他势力反抗。[36]
1917年5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发表《再答胡适之》信,认为白话文为中国文学正宗,不容讨论之余地;因为以古文为正宗者同样不会给白话文以余地。[37]
当时,陈独秀等人处在逆潮流的地位,人数少,势力孤。要战胜几千年流行的封建思想,旧的思维习惯,必须下大力气,以惊世骇俗之声,唤醒沉睡的中国人。因此,他语言坚决,态度鲜明。虽然语言过头,方式有“一刀切”现象,却是破除保守势力所必须,符合当时推广新派观点的形势,具有进步意义。
不全盘否定儒家思想。1917年7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五号发表《答<新青年>爱读者》信,认为非孔不是说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等不足取;孔子讲的道德不是独家,世界普遍实践道德都讲;一个人私淑孔子讲的道德,立身行己,值得敬佩;但不赞成要人人遵行周代孔教。[38]
1917年8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三卷第六号发表《复辟与尊孔》一文,认为张勋、康有为等复辟,与尊孔立君思想一致,另一方面,陈独秀不是非难孔子本身,而是批评今天的一些人,把不适合今天的孔子思想拿来支配今世。[39]可见,陈独秀反对孔子,是反对别人把孔子作敲门砖,为复辟帝制、保留旧文化、旧道德服务。
六、陈独秀主编《新青年》三卷的历史地位
由教育青年到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过程中,中国向德国宣战,俄罗斯发生革命,陈独秀都立即发表文章,支持中国政府向德国宣战,支持俄罗斯发生革命。1917年发生张勋复辟事件,陈独秀自张勋复辟与孔子立君思想的联系出发,深入开展维护真正的共和制,反对复辟的思想运动。《新青年》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主张对德宣战,支持俄罗斯的革命,以及反对张勋复辟,并将尊孔联系在一起,引导了当时中国青年思想发展的方向。
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1917年年初,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他将刘半农推荐到北京大学,极力推荐胡适到北京大学任教,并在蔡元培面前,将胡适推荐为其助手。胡适、钱玄同、刘半农主张文学革命的思想,在陈独秀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气候。在《新青年》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批杰出的时代精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战将。没有陈独秀到北京大学办《新青年》,就没有以陈独秀为总司令的、以胡适等人为战将的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
团结了一批文化精英和先进青年。1917这一年,为《新青年》撰稿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中国政治、文化舞台上发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增多。如三卷一号作者有:陈独秀、胡适、吴虞、陶履恭、恽代英等;三卷二号作者有:陈独秀、吴虞、陶履恭、李大钊、胡适、二十八画生(毛泽东)、章士钊、刘半农等;三卷三号作者有:陈独秀、吴虞、刘半农、胡适、常乃悳等;三卷四号作者有:陈独秀、吴虞、刘半农、胡适等;三卷五号作者有:陈独秀、刘半农、吴虞、恽代英、胡适、李震瀛等;三卷六号作者有:陈独秀、蔡元培、刘半农、胡适等。
其中,李大钊、毛泽东、恽代英、李震瀛(中共中央二大代表)等,与陈独秀一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后来说,陈独秀办《新青年》团结了一批人,后来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成为全国青年崇拜的领袖人物。1915年陈独秀主编《青年杂志》以启发青年为宗旨,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1916年主编《新青年》,以反对孔家店为主要目标,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1917年由反对尊孔,逐渐将办刊中心移向文学革命。毛泽东上世纪三十年代长征到陕北后,在与斯诺的一次谈话中,回忆自己因为看《新青年》,由崇拜康有为、梁启超,转向崇拜陈独秀和胡适。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07.311-312.336-337.363.349.305.306.308-310.343-344.341.372-375.355.311-312.366.333-335.331.326-327.353-354.304.348.356.378-379.328-329.330.367.359.338.380.355.376-377.319.336-337.347.357-360.364.326-327.338.36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