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研

2018-03-06胡诗琳孙雨昕翁隽洁吴燕

青年时代 2018年3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大学生

胡诗琳+孙雨昕+翁隽洁+吴燕

摘 要: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出现社会公德与社会责任淡化的现象。本文调研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介绍了公共道德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的现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淡化的原因,提出适当的改善意见,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丰富校园文化境,彰显时代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宁波高校

一、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只讨论狭义的社会公德,也就是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交流日益密切,社会公德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二、调研实践结果

调研团队设计了大學生社会公德调查问卷,并向各大高校派发。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宁波各高校大学生总体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及社会责任感。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乐于参加公益活动。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环境、尊重师长、与同学友好相处、待人礼貌热情。如在调查问卷中有7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公德是十分重要的,必须遵守,95%的同学会规范使用共享单车,90%的同学会在上课或会议中将手机调成静音,76%的同学认为有责任参加公益活动,64%的同学认为在课桌上乱涂乱画是完全错误的。这体现了目前宁波各大高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与社会公德。

大学生整体公德素质较高,并不代表每个大学生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有少数大学生存在着一些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调查显示,缺乏公德行为中“不爱护公共设施,不注意公共卫生”的占比最高。校园中很多课桌惨遭学生的恶意涂画,墙壁上经常留有脚印等污渍,图书馆时常出现偷书、撕书、污损图书资料的现象。其次是许多学生“行为举止粗俗,爱说脏话”,经常有学生穿着拖鞋就来上课。“不遵守公共秩序”占比也很高,学校食堂的排队混乱,插队屡见不鲜;共享单车乱停乱放。更有学生缺乏诚信,作业互抄,考试舞弊,剽窃论文等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总述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营造了一种积极、健康的氛围;除此之外,国家强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文明与公德成为主流思想,引导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从整体来说,大学生的社会道德素质较高,并且在社会公德行为方面表现突出,成为社会的典范。然而,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素质欠缺,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调研团队通过问卷结果分析、实地走访调查、查看文献等方式,归纳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几点表现。

(一)当代大学生知与行不合一

当代大学生拥有的社会道德知识与社会道德实践存在一道鸿沟,出现一种明知故犯的现状,他们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生活中,经常发生大学生道德缺乏的事件,如公交车插队占专用坐.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违反交通规则等。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网络暴力不间断,网上素质低下的言语和行为泛滥,尽管是带有“三好学生”“优秀大学生”称号或是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也不能保证是完全的社会公德践行者。

(二)当代大学生意志不坚定,功利主义

部分大学生从以奉献服务为目的到为了追求利益而参与社会公德实践,为了学校要求的青志时间、参与服务获得的报酬、评奖评优的要求才被迫地参与社会公德服务。而且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性格形成的过程,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学习他人习得的,即从众,也就是说他们的信念不坚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由此也会出现“集体冷漠”的现象。

(三)当代大学生轻集体重个人

集体主义精神日益淡薄,部分大学生对个人价值与利益的考虑远远高于社会,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渐下降,有些大学生在追求自身发展时常常无视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过分强调自我,并没有真正让公德实践成为一种义务,丢弃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他们认为人是自私的,将人与人的关系视为一种等价交换,对同学漠不关心,对社会不闻不问,对国家熟视无睹,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

四、当代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及改善大学社会公共道德意识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的建设。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探索者和新社会公德的实践者应当知行合一。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以下针对出现公德缺失的现象,综合外部环境和内部修养提出几点对策。

(一)改善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道德学习的发生是有前提的,受个体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改善外部环境,需要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入手,层层递进,互相促进。

1.改善家庭环境

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但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一起相处的时间最长。家长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担着最重的义务和责任。家长首先应该以身作则,起模范表率作用,注重言传身教。其次,应该开展理性教育,当代大学生都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家庭难免存在溺爱的现象,应当杜绝过度溺爱,溺爱会使之我行我素,自我意识强烈,集体意识淡薄,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宁波市各高校的大学生文化虽各有差异但仍存共性。差异在于群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所营造的学校文化氛围、所重视推崇的校园文化等的不同。而共性在于,大学生文化是为大学生这个群体所接受和认可的特有的思想认识、行为取向及生活态度等。除了显性的校园文化及大学生原有的道德结构,大学校园还潜藏着一种隐性文化,被大学生暗暗认可,默默执行,相互模仿、相互学习。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教师与高校应当以人为本,设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多组织培养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活动,对隐性文化进行良性引导,使其变成显性的校园文化。endprint

3.优化社会大环境

我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旧的体制改变,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关系还没形成,就会导致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虽然宁波市一直走在改革的前沿,但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等特征。这些特性可能诱发形成弄虚作假、违法乱纪、个人利益重于集体利益等观念。社会上的这些观念对思想还未完全成熟、价值观还未完全建立的大学生影响较大。因此,为了优化社会环境,应当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对破坏者施加社会压力,使之改过自新,对响应者与实践者给予鼓励与奖赏,树立社会道德榜样。其次应当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道德是对人的行为的内在约束,法律是对人的行为的强有力的外在约束。最后应当重视网络环境的净化,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

(二)加强自身社会公德修养

皮亚杰曾说“道德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构建的过程”。道德学习的方向和效果取决于道德本身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取决于明确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大学生加强社会公德修养主要指在道德品质、情感、意志、习惯等方面的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教育从而能够合理规范道德层面、心理和意愿层面,以及实践道德的智慧层面,理性地进行道德的接受与选择。当代大学生应要积极参与社会公德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素质,破除陈旧的社会公德观念,坚定学习新时代的社会公德准则,外在的完整性与内在的统一性要一致,不要内外冲突形成矛盾,造成精神危机。大学生在“难为”的社会公德面前,要“应为”“有为”,更要“敢为”。

五、结语

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着力建设,为实现伟大中國梦不懈努力,在这样的新形势新背景下,调研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丰富校园文化环境,彰显时代内容具有现实的意义。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整体素质,影响着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本文通过调研宁波各大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客观地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问题,得知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从不同方面寻求不同的原因,逐渐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使大学生在社会公共道德建设中发挥巨大影响力,带领全民提高社会公共道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桑青松.道德学习观演进及其对青少年德育实践的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6):759-765.

[2]王伟林.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及教育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134-136.

[3]徐海祥.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5(07):101-102.

[4]赵明媚,庄园.提高大学生公共道德素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2):20-21.

[5]任福全,索丽丽,张小飞.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76-81.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大学生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公德状况及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