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公德状况及相关分析

2012-08-15孟玲娜

关键词: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公德

孟玲娜

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公德状况及相关分析

孟玲娜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一方面我国的传统道德体系受到了冲击,另一方面新时期的社会公共道德领域面临着与时俱进的新问题。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公德失范问题的现状与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社会转型期;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失范

一、相关概念

和谐社会中,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公民社会生活是否稳定安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社会公德素质。从伦理学角度看,社会公德是一个道德问题,它的内容丰富。列宁认为,所谓社会公德,就是“公共生活规则”[1]。2001年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个定义是一个较广义的概念,特指国家颁布的要求全体公民遵照执行的社会公德。简单地说,社会公德可以理解为:一是公民参与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二是除私德之外的一切道德。

社会公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其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及随之发生的社会结构变革,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的社会转型期。我国的社会转型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二是社会结构的转变,主要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变。随着经济的进步,当人们尽情地享受物质财富给我们带来的一切舒适和愉悦时,呈现在物质利益背后的道德问题便暴露出来了,社会上出现不讲文明礼貌、不尊重他人、见义不为、破坏公共秩序、破坏自然环境等大量的公德失范行为,我们把呈现出的这种道德问题定义为“公德失范”。

二、社会转型与社会公德

(一)转型期我国的社会公德现状

当前我国的社会公德,从整体上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社会群体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大多数公民的现代公德意识较强,在生活中也能够遵照执行社会公德。但也有令人堪忧的一面,在转型之中,当代中国道德淡漠现象日渐增多,从几年前的彭宇案到屡屡发生的“老人跌倒不能扶”事件,再看看我们身边,“造假门”、“有毒食品”事件层出不穷,违反社会公德的事情时有发生,很多行为已经偏离了基本的道德法则,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社会公德意识淡化。所谓公德意识,就是公民在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中自愿并主动地履行和遵守社会公德的理念和情感,它能够集中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社会转型期,我国的公共生活领域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社会公德规范在思想认识上不重视,在行动遵守上不自觉,产生了许多不良的社会道德意识,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旧道德观念随之泛起,我们经常在公共场合看到一些人做出有损公德的行为却若无其事,甚至表现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行为。例如,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打架;不珍惜公共财物甚至破坏公共财物。

二是社会公德行为失范。社会的转型与变化对道德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旧道德却依然影响着人们的知识和行为习惯,这一情况必然导致道德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知与行的背离,道德冷漠问题愈演愈烈。2011年,轰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触动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公德规范与失范的差距,公民道德现状差强人意。但是笔者认为,我国当今最为缺乏的是公德理念,社会道德所存在的深层困境使道德建设步履维艰,原本传统的淳朴的道德成了社会的稀缺资源,社会公德意识的逐渐缺失,令人揪心。

(二)转型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1.转型期社会公德缺失的主观原因。第一,对社会公德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邓小平同志在提出改革开放的同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的道德建设相对滞后,绝大多数公民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降低对自身的要求标准,社会公德心的缺乏有时候甚至根本就是故意而为之。第二,知与行存在偏差。道德主体的行为和认识出现了矛盾和冲突。第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随大流思想。近年来,“老人跌倒不能扶”事件频发,有些人看到他人不遵守社会公德并没有受到非议,也就随波逐流。

2.转型期社会公德缺失的客观原因。一是监督、惩罚机制不完善。我国现阶段对社会公德的实施缺乏系统严格的规范约束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如缺乏社会公德的规范监督者,就会使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得不到激励,破坏社会公德的人得不到惩处,导致人们对社会公德视而不见。法制建设的明显滞后对道德的支持力不强,从而影响了社会公德的进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的公共生活空间逐渐扩大,民主法制建设处于新旧转换的过渡期,公民在个人行为上常常忽略与社会利益的联系,监督、惩罚机制的不完善,会使社会公德建设流于形式,从而导致人们行为失范。二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是因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极大扩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内涵也随着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断融入新的内容。由于转型期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分配方面的不公平现象突出,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社会缺乏基本的价值信仰,而缺乏基本的社会公正是引发社会公德危机的深层原因。信仰危机导致精神生产领域出现诸多问题。三是道德教育的缺位。社会公德是底线道德,是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公民应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道德教育是社会公德的基础,由于对社会公德的教化不够给力,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未能真正将社会公德教育落到实处,公德教育的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不守秩序乱插队、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手损坏公物等现象,甚至出现对于道德行为讽刺打击、对不道德行为习以为常的社会怪象。

三、转型期提高社会公德路径探索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处在单一的环境中,所以理应提高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规则,规则意识的缺乏就造成了社会公德的缺失。目前我国公民的公民素质还很不成熟,这种不成熟表现在人们的平等意识、主人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都较薄弱。所以,在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们应以精神文明和德育教育为主要内容,让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诚实守信,知行统一,尊重他人,爱惜公共财物。

(二)优化社会环境,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好的公德环境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关键在于加强对社会公德行为的监督,这是因为社会公德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首先,我们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积极发挥家庭、学校、政府在社会公德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并积极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的作用,为社会公德教育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其次,我们要深入贯彻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建立健全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最后,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道德环境的优化提供良好的体制保证。

(三)规范化、制度化,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第一,制定各种文明公约。当前社会之所以存在大量公德缺失行为,主要是因为公德缺失者没有得到相应有的惩罚,所以,制定出各种文明公约是非常必要的。第二,通过建立公德缺失惩罚机制来提高全体公民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借助法律的力量消除不道德的行为,强化社会公德意识,使人感受社会公德权威性,这是目前做好社会公德建设的首要选择。第三,促进社区公共生活的开展。人们社会公德认知水平的提高,是在公共参与活动中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是社区的自然延伸,解决转型期的社会公德所存在的问题,必须立足于创造公民各种公共参与实践,使公民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信任,获得情感体验和具体认知,培养公民的认知能力,带动整个社会公德理念的提升。

笔者认为,转型期社会公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多元文化的经济体制中,我们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协调各个环境因素,才能够促进社会公德意识的大力提高。我们都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自己、从现在做起,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book=27,ebook=368

B82-052

A

1673-1999(2012)14-0027-02

孟玲娜(1985-),女,浙江杭州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2-05-03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公德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内在生成机制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太没公德
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