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维度下的小学环境教育探究与实践
2018-03-06黄瑞萍
黄瑞萍
摘 要 环境教育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既有一致性,也有互补性。环境教育拓宽了德育的内容,丰富了德育的内涵。以学校德育工作为指导,积极开展德育维度下的环境教育探究和实践,确立适合小学生的环境教育理念、原则和工作机制,不仅可以使学校的环境教育取得积极成果,而且能够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新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学校办学内涵。
关键词环境教育 学校德育 工作机制 管理与实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环境教育开始起步,并取得了明显成绩。然而,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忽视、师资缺乏、环境教材不完善和缺乏系统性、环境教育评价不够科学、缺乏长效环境教育机制等因素,学校环境教育现状在总体上并不能令人满意。
从内容、性质、目的、工作机制等各方面来看,环境教育与学校德育存在着诸多一致性。如果能够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范畴并开展多方面的探究和实践,学校不仅能够在环境教育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而且德育工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获得积极的提升。
一、环境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环境教育与学校德育既有一致性,又有互补性。综合来说,环境教育与学校德育有如下几方面的联系。
1.本质上的一致性
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人们用来约束思想和行为,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行为规则,是人们评价和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德育是用教育的手段使人们形成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学校德育工作就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养成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规范,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环境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才素质教育。《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指出:“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实施环境教育是为了全面实现“提高人的素质”这一教育目标。开展环境教育是通过学习环境知识,逐渐强化环保意识,最终形成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是学校必须培养和树立的一种价值观。因而,环境教育与学校德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内容上的互补性
从内容上来说,德育主要是一种“人际教育”,强调如何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环境教育是一种关心地球、关怀他人和关心我们自己,以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教育和学习,其主要侧重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等教育内容。
传统的德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而环境教育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观念出发,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觉悟和习惯。环境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它拓宽了传统德育的内容,在内涵上是对传统德育的有益补充,理应融入德育,成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机制上的重合性
从工作机制上来说,学校德育主要是通过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递与熏染,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逐步丰富自己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我道德需要,使潜在的品性外化为显性的德行的过程。因此,德育是一个践行明理的过程。
环境教育则通过相关知识和内容的传达,使学生了解、认识环境,生成热爱环境的情感,学会保护环境的技能,恪守保护环境的规范、准则,使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环境教育是一个学习知识并内化,然后发展为外显行为规范的过程,环境教育与学校德育在工作机制上具有重合性。
4.过程上的同一性
德育的发展是一个教育和实践的过程,最终的目的落在行为规范的实践上。人类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与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调整和自我改造的过程。
环境教育在习惯养成和价值观的培养方面与德育具有相同的过程。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树立人类与自然平衡协调、爱护资源的世界观,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更趋理性的价值观,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和不断重复的教育浸润。
二、小学环境教育的理念
环境教育应该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出发,确立适合小学生的环境教育理念并积极推行,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1.绿色低碳
绿色低碳就是指生活中应减少能量消耗,降低含碳物质的燃烧,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在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提倡并实践低碳生活,号召学生从自己做起,注意节约电、水、油气等资源。除了多植树,更应注重对饮料瓶、废旧书籍和纸张、塑料制品等物品的回收再利用。我们要少用纸巾,重拾手帕,让使用手帕成为校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2.变废为宝
变废为宝不仅仅注重回收,更注重对回收物的循环利用,着眼点在于对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节约。我们应号召学生注重物品的循环利用,把废弃的光盘、纸盒等制作成小巧的艺术品进行展示、交流与拍卖,或者把环保回收的矿泉水瓶做成打击乐器,进行现场演奏,让学生体会到物品循环利用的优点,增强参与环保的动力与成就感,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3.微环保
微环保是一种全新的轻松环境教育理念,它只需要我们以微小的举动达到逐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微环保注重聚少成多的效果,注重自主自觉。我们应推行“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的环保教育活动,让学生形成自觉意识和良好习惯,并由此推广到垃圾分类和定点投放的相应行为规范方面,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4.立体环保
立体环保的理念主要着眼点在于“一物多用”。我们应提倡立体环保理念,在坚持一物多用的原则下,积极开发用品的新形式,以求最大化的利用率和环保效果。比如,我们提倡少用纸巾,重新拾起多年来被大家弃用的手帕,对于手帕的使用方式进行开发和创新,并把手帕做成形式多样的艺术品,在学生中进行拍卖。而重复使用后的废旧手帕,还可以做成类似公仔的艺术品放入学校的博物馆或者陈列室,成为环境教育的素材。endprint
5.身体力行
身体力行是小学环境教育应当倡导和坚持的最重要的理念。环境教育最重要的落脚点还在于环保实践行动。一个人即便有再丰富的环保知识,如果从来不去践行环保,不以自己的行为来切实参与环保,那么环境教育将永远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无法落实到现实中,环保行动的缺失将会使环保教育变成不切实际的纸上谈兵。
我们应重视环保教育的身体力行,师生们全体一致参与环保行动,各班级设立环保回收处,陈列变废为宝的作品;垃圾不落地和垃圾分类行动成为师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家长们身体力行参与到环保实践中,使环境教育和实践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小学环境教育的工作机制
在德育维度下开展小学环境教育,就要以学校德育为指导,制定出适合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机制。
1.环境教育纳入学校全年工作计划
环境教育是一项需要投入极大精力和耐心的工作,仅仅靠蜻蜓点水式或者突击式的教育行动,其收效一定是微乎其微的。 我们应长期坚持把环保教育纳入学校全年工作计划之中。每学年初始,德育部和大队部对环境教育活动的内容和主题进行统筹规划,对每学期的环境教育活动主题和时间安排也应列出计划明细,保证环境教育在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中的地位和比重,为环境教育的长期、积极、顺利开展提供先决条件。
2.环境教育与主要节日相协调
在一年中某些主要节日也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契机,学生一定可以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其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
我们可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安排环境教育的倡议和活动,比如在学雷锋纪念日安排“雷锋薪火代代传,低碳环保人人做”的节日活动设计;在植树节安排植树活动和防治沙尘暴的相关知识宣传;在世界环境日开展节水节电等多种形式的低碳环保宣传和倡议活动;在中秋节开展“绿色中秋,共创环保”的主题活动,提倡大家不要购买过度包装的月饼礼盒,同时进行月饼盒环保回收活动……将环境教育与主要的节日相协调,环境教育效果显著提升。
学校的一些重要活动场合也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比如以“环保心,爱相传”为主题的开学典礼,学生们可以用各种活泼的形式展示教育成果,旧衣捐赠等活动则更能体现环保爱心传递的良好愿望。
3.环境教育与德育评价相配合
开展环境教育要把落脚点放在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养成和行为准则方面,要把环境教育纳入德育评价体系,用德育的标准和要求引导环境教育。如将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活动与“垃圾分类”环保实践活动相结合,把“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纳入“雏鹰争章”活动的评价标准内,促进学生在争优评选中注重环保实践。
4.环境教育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结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社会参与”方面的“责任担当”部分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素养的要求,这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环境保护的内容相关联。
我们可将环境教育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相结合。环境教育所主张的节约、循环利用等理念,与核心素养中倡导的积极健康的生活相一致;环境教育对学生自觉参与环保社会实践的强调,呼应了核心素养中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环保教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宣传与实践活动,则是对核心素养强调的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环境教育的这些内容和教育方向恰好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趋势相一致,因而能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与能力。
5.环境教育与家校融合工作相支撑
家校融合工作在中小学教育中正日益受到重视和加强。在家校融合工作中,环境教育应是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家长们应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与学生和学校加强合作,参与和配合社区、公共场所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实践等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加入垃圾分类的队伍,增强队员们的责任感与成就感及其环保意识,取得积极的实践和探究成果。
以德育为引领的小学环境教育探索和实践,加强了师生的环保意识,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和社会效应,使学校德育工作增添了新内涵,呈现新特色,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学校的办学内涵也显著提升。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凸显,积极开展德育维度下的学校环境教育工作,是新世纪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认真践行。
参考文献
[1] 曲格平.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树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J]. 人民教育,1999(6).
[2] 吴作武.构建绿色生态道德教育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科学论坛,2015(11).
[3] 李建红. 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文明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的新课题[J]. 课程·教材·教法,2011(7).
[4] 汪琳. 大学生环保德育实践浅析[J]. 高等教育在线,2016(1).
[5] 于慧穎. 必须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J]. 人民教育,1996(6).
[6] 李义贤,陈满荣. 关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几点认识[J]. 教学与管理,1996(5).
[7] 周锡贤. 关于中小学环境教育性质、特点及其实施的探讨[J]. 上海环境科学,1990(5).
[8] 张春华,丛湘义. 环保教育与德育工作[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1(3).
[9] 程文忠. 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J].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1(2).
[10] 刘素芬. 论21世纪学校德育的新目标——培养环境保护意识[J]. 青年探索,2003(4).
[11] 周传和. 论生态道德教育[J]. 安康师专学报,2004(16).
[12] 厉云. 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J]. 云南环境科学,2003(22).
[责任编辑:白文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