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转化研究:来自转化医学的启示
2018-03-06重庆文理学院覃海晶
重庆文理学院 谢 柯 覃海晶
一、引言
1972年,Holmes(2000)发表了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此文明确了翻译研究的目标,勾勒了翻译研究的领域,为翻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此后,翻译研究发展迅速,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翻译学于20世纪80年代成功确立(Bassnett & Lefevere 1990: ix)。自其独立学科地位确立以来,翻译学在近40年的发展中日臻成熟,研究广度和深度都显著提升,并经历了语文学、语言学、文化等研究范式。当前的翻译研究广泛借鉴其他学科,跨学科性显著,翻译学已成为综合性很强且颇具活力的边缘学科(杨自俭 1996: 85; 穆雷 1991: 66; 李运兴 1999: 55)。但翻译研究也逐渐呈现出一个显著的问题,即翻译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率极低。国内外学术期刊每年都会发表大量翻译研究论文,但这些翻译研究成果中的绝大多数都未能走出学术期刊的疆域,对翻译实践和利益相关者等未产生应用价值。翻译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翻译研究的成果只是躺在学术期刊之中而不能“走出去”产生实际的影响,翻译研究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不利于翻译学的发展。
外语学术研究应关注应用,而当前教育改革和国家发展重大事件中外语学术研究严重“缺位”,学者集体“失语”(束定芳 2015: 1),翻译学界亦是如此。但是,单纯加强应用翻译研究不是解决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脱节的根本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实施翻译的转化研究,即进行能使研究成果通达利益相关者的翻译研究及研究如何使翻译研究成果被利益相关者有效使用而切实改善相关领域的翻译现状和提升翻译教学质量。翻译的转化研究尚属空白,但其他学科的发展和独特研究范式能为其提供借鉴和参考。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21世纪初国际生物医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此新兴研究范式以患者为中心,旨在将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实践(Marincola 2003: 1)。翻译的转化研究可从转化医学中获得有益启示。本文将对转化医学进行概述,并在转化医学的观照下提出“翻译转化研究”的概念并对其产生的必然性、核心理念及特点进行概述,然后重点论述转化医学对翻译转化研究的具体启示。
二、转化医学与翻译的转化研究
(一)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和特点
医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攻克临床实践出现的诸多实际医学难题,具体来说即提升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水平。世界各国对医学的投入巨大,但对医学人力、物力的投入与实际医学问题解决之间并不对应,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李维、张大庆 2013: 15-16)。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严重脱节使医学界致力于寻找一种能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实践的研究范式,转化医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转化医学并非医学的分支学科,而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新研究范式。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其主要分支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药物研发等各自为政现象却日趋显著,本应是相互融合的分支却形成了越来越厚的屏障(陈发明等 2011: 5)。转化医学旨在打破这种人为建立起来的壁垒,并在它们之间建立桥梁。此新研究范式是具有双通道效应的B2B研究模式,即一方面是从实验室到病床(From Bench to Bedside),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到临床实践领域,为疾病的诊治提供更先进有效的方法和工具,提高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水平;另一方面是从病床到实验室(From Bedside to Bench),临床研究者和医生在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过程中及时反馈,将发现的问题再转入基础医学研究,解决临床发现的缺陷和不足(杨春喜等 2010: 499)。第二方面也包括临床研究者和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对象,探索解决特定医学问题的针对性办法。现代医学研究遵循的是笛卡尔-牛顿以来的第一种知识生产模式,即采用还原和分割的简单性研究方法。无可否认,基于此研究范式的医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原和分割的简单性研究方法在面对某些复杂的医学问题时其局限性逐渐显现(高胜利等 2013: 3)。转化医学是对长久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医学研究范式的革新,其哲学指导思想是复杂性科学,是一种具有显著超学科性的研究范式。转化医学的鲜明特点是以患者为中心,主张打破医学各分支间的壁垒,高度融合相关学科知识,强调基础医学研究人员与临床研究人员的深度合作,引入利益相关者,以协同创新的方式解决实际医学问题(蒋学武 2010: 1519-1520)。
(二)“翻译转化研究”产生的必然性、核心理念与特点
基于对转化医学和翻译学的考察与思考,翻译研究可以借鉴转化医学,构建“翻译转化研究”的新研究范式。翻译学与医学的学科性质及遭遇的困境类似。翻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虽然国内外每年会产生大量的翻译研究论文,其中包括很大比例的应用翻译研究,但是这些翻译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于学术期刊之中,对翻译实践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当前不少的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严重脱节,对翻译实践没有产生应有价值的翻译研究已经出现瓶颈,翻译研究须突破原有的研究范式,否则可能会影响翻译学的发展。当前翻译研究的现状和转化医学产生前医学研究的现状是类似的,遭遇瓶颈、发展缓慢的翻译学呼唤一种能改变现状和促进翻译学发展的新研究范式。翻译转化研究新理念的产生和转化医学的产生具有同样的必然性,翻译的转化研究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也是翻译学谋求自身发展的一种理性选择。
翻译转化研究的核心理念和转化医学相似,是一种具有双通道效应的研究模式。翻译的转化研究旨在打破相关学科间的壁垒,在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建立通畅有效的桥梁联系。翻译的转化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翻译研究到翻译实践,即将翻译研究的成果转化应用到翻译实践领域,解决翻译实际问题;第二个方面是从翻译实践到翻译研究,即在应用翻译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翻译研究者对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再次研究,修正翻译研究成果,促进翻译实际问题的解决。第二个方面还包括翻译实践者将在从事翻译实践时发现的新问题提交翻译研究者进行针对性研究,探索解决翻译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翻译的转化研究不仅能更有效地解决翻译实际问题,还能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对象,促进翻译研究。
Gibbonsetal.(1994)提出了著名的“第二种知识生产模式”概念,第二种知识生产模式旨在弥补第一种知识生产模式的不足,此新研究范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强调应用性和多学科融合。转化医学属于第二种知识生产模式,具有超学科研究的特点。同样,转化医学启示下产生的翻译转化研究也属于第二种知识生产模式,也具有显著的超学科性。翻译的转化研究旨在将翻译研究的成果转化应用于切实解决翻译实际问题并将翻译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反馈到翻译研究者,然后通过针对性的研究探索解决特定翻译实际问题之道,具有显著的问题解决导向;翻译学是一门牵涉多门相关学科的边缘学科,翻译的转化研究必然会涉及其他相关学科,还很可能涉及利益相关者。翻译的转化研究的特点和转化医学的特点高度相似,即翻译的转化研究属于第二种知识生产模式和超学科研究,具有问题解决导向、多学科融合和参与性研究等特点。
三、转化医学对翻译转化研究的启示
翻译研究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须在应用性上体现,特别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家的发展要求翻译研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翻译的转化研究能促进翻译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能显著提升翻译实践的水平,更有效地服务国家战略。翻译研究能从转化医学中获得重要启示,有效改变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改变翻译研究的面貌,推动翻译学的发展。
(一)建立翻译转化研究机构
国内外很多高校都设有与翻译学相关的研究中心(所),大多数这些翻译研究机构有三个显著问题:一是多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即使研究方向是应用翻译,其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也极为有限;二是研究人员虽同属一个研究机构,但各自为政现象显著,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三是研究人员学科背景较单一,主要来自翻译学和外语领域。不少高校或二级学院设置翻译研究机构的初衷并非凸显其研究成果的应用性,而是整合研究力量提升学校或二级学院的翻译学科研水平,主要目标是提高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翻译转化研究机构与大多数的翻译研究机构有本质的区别,其最重要的目标是实施翻译的转化研究,最大程度促进翻译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翻译实践领域,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翻译转化研究机构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功能是服务功能,所有的相关研究和行动都是围绕这一功能展开的。
翻译转化研究机构主要依托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设立,还可以引入对翻译有重大需求的行业协会、机构与企业等,翻译转化研究机构的最重要关切是翻译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科学规划、专项资金、跨院系合作、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特色管理模式等是其区别性特征。翻译实践涉及诸多方面,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专长具有一定的差异,若在建立翻译转化研究机构之初不进行科学的规划,有可能使其与其他翻译研究机构无异,难以实现其目标。建议国家级和省级翻译协会作为管理主体,统一规划、部署和指导翻译转化研究机构,对高校设置翻译转化研究机构的申请进行审核,这就能够优化资源的配置,如美国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就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行动,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统一规划和部署(张士靖等 2012: 326)。如果是高校自主设置翻译转化研究机构,相关高校须充分论证和审核,体现明确的规划,确保建立的翻译转化研究机构符合翻译转化研究的性质,能持续健康发展并实现预期目标。专项资金是指翻译转化研究机构的每笔经费都须对应特定的项目,专款专用,提升经费的使用效率。翻译的转化研究往往涉及多个学科。例如,如果翻译转化研究项目是“提升中国某当代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效果”,涉及的学科除了翻译学外还包括传播学、文学、心理学、营销学等。仅仅依靠翻译研究者是难以有效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必须进行跨学科合作。翻译转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须依据机构的规划进行跨院系遴选,甚至吸引校外相关机构的参与,并根据特定的转化项目适时调整研究人员的组成。除了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的合作外,翻译转化研究机构的另一层合作还包括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这也是超学科研究范式的特色之一。同样以前文提到的“提升中国某当代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效果”项目为例,此项目的成功除了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的合作,还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如作者、译者、出版社相关人员、传播受众代表等。转化医学中心一般由执行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三个部分组成(张士靖等 2012: 326),翻译转化研究机构也可以借鉴此管理模式。执行委员会负责具体转化项目的设计和实施,顾问委员会对执行委员会进行指导,提出建议;监督委员会的职责是对翻译转化研究机构各下属部门和转化项目的运作及计划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具体来说,翻译转化研究机构的执行委员会下设若干翻译转化项目小组,每组由一名首席专家和若干相关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及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顾问委员会由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和资深行业人士组成;监督委员会由翻译转化研究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组成,其成员须是在相关领域具有较深造诣的学者和相关行业的资深人士。三个委员会管理模式只是国外转化医学中心的一般模式,有些转化医学中心的管理模式更加完备,例如,哈佛大学临床与转化医学中心除了上述三个委员会,还包括创新委员会和各级运行委员会。翻译转化研究机构除了设置上述三个委员会外,还可以设置服务委员会和质量评估委员会等。翻译转化研究机构实施的项目往往涉及利益相关者,会和诸多不同领域的人士打交道,如果研究人员还要耗费精力和时间去处理自己可能并不擅长的转化项目之外的事务,势必降低效率。服务委员会的设立旨在解放研究人员,激发不同职位工作人员所长。服务委员会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为研究人员的其他工作需求服务,还包括联系与谈判合作项目、协助项目组长协调相关人员、宣传推广转化项目等。质量评估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翻译转化项目的转化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后续改进意见,促进翻译转化研究的水平。上述翻译转化研究机构的区别性特征也是国外转化医学研究机构的几个共性和特色,在创建翻译转化研究机构时须充分体现上述特色。
(二)构建特有的翻译转化研究模式
转化医学研究模式主要有2T、3T、4T模式(王敏等 2011: 1171),其中由Dougherty & Conway(2008)提出的3T转化医学研究模式最为著名,文献引用次数最多;T1(T表示转化)指基础医学及其转化后的临床研究,T2着眼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指南和指导卫生政策制定的相关工具,T3重点是将疾病诊治和预防的有效措施用于所有人群,提高个体和人群的健康水平。翻译转化研究可以有不同的程度,复杂的问题须以项目的形式并在翻译转化研究机构特有管理模式下进行,强调多学科合作;也可以是个体的行为,翻译的转化研究是为自身的翻译实践服务的。根据翻译转化研究的性质,其中一种可行的研究模式是T+3T模式,第一个T表示超学科研究(Transdisciplinarity),3T的T表示转化。前文已指出翻译的转化研究具有显著的超学科性,因此翻译转化研究模式应在超学科研究范式下进行,强调问题解决导向、多学科融合及参与性研究等。第一个T是翻译转化研究的基本研究模式,具有统摄性,3T是翻译转化研究的具体模式,操作性强。第一个T融入3T的每一阶段,T+3T构成翻译转化研究的特有研究模式。
整个翻译转化研究的开启源于问题,旨在通过多学科多领域人士的深度合作协同解决实际的翻译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研究团队开始搜集有关文献并做出梳理和研究,形成可能有助于特定问题解决的实践性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特定的翻译实践领域,检验哪些措施有效。这一阶段主要进行的是翻译实践功效研究,须体现双通道效应。接下来是将翻译研究成果转化为翻译实践指南或标准,甚至转化为指导翻译政策制定的工具。此阶段主要测试哪些翻译工作者能从中受益,主要进行的是结果研究、效果对比研究和翻译服务研究。最后一个阶段是推广经过验证的有效的翻译实际问题解决措施,将其传通到所有的相关翻译工作者,提高特定翻译实践的整体质量。三个阶段相互关联,是翻译转化研究影响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遵循T+3T研究模式,才称得上是完全意义上的翻译转化研究。翻译转化研究T+3T模式主要针对的是需在翻译转化研究机构机制下进行的具有较高复杂性的翻译转化研究项目。个体的翻译转化研究主要指3T的第一阶段,就是具有较强转化意识的翻译工作者有意识地梳理特定翻译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研究,归纳出翻译实践性知识并指导自身的翻译实践;也包括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发现了问题,然后转向对特定问题进行研究,找到能有效解决特定问题的办法。T+3T翻译转化研究模式只是转化医学研究模式启示下的一种,随着转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转化翻译学的建立和发展,翻译转化研究模式将更加优化。
(三)创建特色翻译转化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
人才是翻译转化研究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国外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均设立了培训、教育和职业发展计划,翻译转化研究机构可以直接借鉴,设立培训与教育委员会,负责翻译转化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本科翻译专业(BTI)可开设翻译转化研究方向,硕士层次特别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也可开设翻译转化研究方向,甚至博士层次特别是未来有望设置的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TI)也可开设更高层次的翻译转化研究方向,开设的具体方向可根据培养单位的专长进行细化。最有效的方式是由翻译转化研究机构的培训与教育委员会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由翻译转化研究机构里的专兼职师资负责具体教学。翻译转化研究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点是:在课程教学中贯穿翻译转化研究的理念,加强学科融合,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单芳等 2016: 645),采用能提升学生翻译转化研究能力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学徒制等(姜海鸥等 2017: 142; 任锋、张向颖 2017: 67),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采用能反映学生翻译转化研究能力的考核方式。此外,翻译转化研究机构还负责翻译转化研究短期培训,包括高校翻译转化研究师资和翻译实践者等的培训,其人才培养模式不变,只是更加聚焦。
翻译转化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特色人才评价机制作为重要保障。如果采用传统的重学术论文的人才评价机制,势必降低研究人员进行翻译转化研究的热情,甚至可能危害翻译转化研究的生存。翻译转化研究人才评价机制需要高校、地方教委甚至国家层面的支持。除了学术论文,还应特别考察的内容是:研究人员在研究中的贡献程度和在多学科合作中的工作能力;研究人员参与的翻译转化研究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平。考察主体也不能只是外语或翻译背景的专家,而须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
四、结语
医学研究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发表的海量医学论文对临床实践产生的作用微乎其微。在此背景下,转化医学诞生并成为21世纪医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翻译研究和医学研究有类似的问题,转化医学对翻译研究的核心启示是应对翻译的转化展开系统研究,实施翻译的转化研究。翻译转化研究的最重要关切是将翻译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翻译实践领域,将翻译研究成果转化成能指导翻译实践的翻译指南、标准、原则、模式或方法,转化成能解释、预测或批评翻译实践的工具以及转化成能对翻译工作者甚至大众有用的翻译技术。翻译的转化研究具有“从翻译研究到翻译实践”和“从翻译实践到翻译研究”的双通道效应,发展翻译的转化研究须建立专门的翻译转化研究机构、构建特有的翻译转化研究模式、创建特色翻译转化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有必要构建转化翻译学对翻译转化展开系统研究,以更好指导翻译的转化研究活动。翻译的转化研究能进一步激活翻译研究成果,使其发挥更大的延伸价值。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翻译学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翻译的转化研究将在服务国家和社会方面发挥更加切实的作用,具有光明的前景。翻译的转化研究将是翻译研究的重要补充,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翻译学的发展,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能引起翻译学界对翻译转化研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