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服饰产业发展现状实证调查与分析※
2018-03-06曲义
曲 义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伴随国家“品牌化”、“经济转型”和“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区位优势促使安徽成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点目的地,但以何种战略指导安徽服装业发展、从业人员如何应对该挑战,事关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徽派服饰产业的前途,是新时期徽派服饰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安徽服饰产业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旨在客观反映安徽服装产业的家底,为安徽发展以本土文化艺术为特色和突破口的徽派服饰产业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服装产业经济学原理,将安徽服饰产业发展现状梳理为3项具体的调查研究观测点,各观测点分别为安徽服装产业集群现状、安徽服装品牌发展现状和安徽徽派服饰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产业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
以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为文献检索来源,检索与安徽服饰产业发展现状相关的文献,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2.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安徽省服装产业的权威行业组织——安徽省服装商会进行走访,与商会领导及相关业内专家、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调查安徽服装产业集群现状和服装品牌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两大徽州文化特色商旅中心——歙县徽州古城和屯溪老街进行地毯式巡店,分析安徽徽派服饰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产业现状。
3.统计分析法
对运用上述研究方法所取得的一手资料进行信息统计处理,分项得出相关数据,并对研究的内容及结果等进行归纳总结。
二、安徽服装产业集群现状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安徽服装产业集群现状调查结果
通过对相关行业信息进行调查统计后发现,皖南地区服装工业园区的数量最多,建有芜湖经济开发区服装园、芜湖南陵服装工业园、芜湖繁昌服装工业园、芜湖繁昌孙村轻纺服装工业园、宣城郎溪经编产业园、铜陵纺织服装产业城和铜陵枞阳服装产业园,其中孙村镇有“安徽服装第一镇”之称,服装产业已颇具规模。郎溪经编产业园是转型升级进程中我国沿海服装企业向内地进行产业转移的首个大型项目[1],该产业园区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编纺织服装生产基地;皖中地区工业园区的数量次之,建有安庆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安庆宿松工业园区、安庆望江工业园区与合肥长丰三十头三元服装产业园,其中安庆市的工业园区以羽绒产品设计生产为主要特色,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皖北地区工业园区的数量最少,区域内建有阜阳工业园区纺织服装产业园、阜阳阜南县纺织服装时尚产业园和中国中部(宿州)纺织服装产业城。皖北地区人口众多且较为贫困,劳动力、土地等成本相对低廉,成为该区域发展服装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所在。
目前安徽省成熟的专业服装市场十分稀缺。安徽服饰第一街(一级市场)以合肥白马服装城为龙头,虽囊括了5大业态、11个专业市场、8000余服装品牌和上万个铺面[2],但与常熟、虎门、柯桥、义乌等专业市场相比,安徽的一级市场在国内外知名度、省内外影响力、集散辐射力和集群带动力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足。虽然品牌孵化已成为包括皖北地区服装产业发展规划在内的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愿景之一,但目前真正具备品牌孵化功能且初步崭露头角的只有安徽白马服装城牵头建立的合肥服装创新产业基地一家。究其原因,安徽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尚处于由大到强的“变大”阶段,品牌孵化能力与产业集群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兼具规模化服装电商产业和成熟物流体系的产业集群包括皖南地区的安徽服装第一镇(孙村镇)和皖中地区的安徽服饰第一街(合肥),相对成熟的服装产业物流配套系统还包括合肥长丰县三十头镇,皖北区域上述两项则尚处于空白。
(二)安徽服装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皖南地区已经基本上具备了服装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规模化建设要求,但虽拥有孙村等一批数量众多的服装工业园区,且拥有电商和物流等相关产业配套,可是服装企业多而小、聚而散、缺乏特色,协同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专业市场带动功能和品牌孵化研发能力均欠缺,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较皖中地区滞后。
皖中地区较皖南和皖北地区服装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势明显且相对成熟,区域内的合肥市凭借自身的省会地位,现已逐渐发展成为安徽省的时尚中心,但因安徽与杭州、上海、南京等时尚大都市较近,合肥市作为安徽服装一级市场的地位一直遭受着巨大挑战。安庆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纺织服装原料产地,轻工纺织产业起步较早,就服装产业而言,尤以羽绒类产品最为突出。六安市虽然尚未形成服装产业集群,但同样具有优良的纺织服装原料产地优势,服装产业近年来异军突起,发展潜力巨大。
皖北地区是安徽省人口密度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安徽省19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的近半数均集中于此。皖北地区发展服装产业的最大优势在于人力资源成本、土地成本和税收政策扶持等生产经营成本较为低廉,虽然阜阳、宿州等皖北城市早已规划布局发展服装产业,部分项目亦已落地投产,但招商引资而来的企业多数仅将当地作为产品加工基地。现代产业集群中,生产加工处于末端地位,因此,如继续忽视前端造血能力而一味地壮大末端,不仅有违国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针政策,皖北地区实现服装产业集群化发展也必然希望渺茫。
三、安徽服装品牌发展现状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安徽服装品牌发展现状调查结果
通过对安徽省境内的服装品牌进行梳理后发现,目前安徽省共有114个中国驰名商标,但其中服装行业商标仅占1席(皖中地区:合肥),“好波”商标独占鳌头。该商标由安徽内衣领军企业、安徽省内衣业商会会长单位“安徽好波国际内衣有限公司”持有。作为国内一线内衣品牌,“好波”内衣囊括了男女家居服、男女保暖内衣、男女针织内衣、儿童内衣、情侣内衣、亲子内衣、袜子、文胸和毛巾等快时尚产品系列,已在全国开设600余个“加盟直营化”新锐加盟模式的“内衣时尚生活馆”。
目前安徽省的中国名牌仅有“银波”(皖中地区:安庆)1个纺织服装品牌,隶属于始建于1958年的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深交所上市企业(华茂股份、证券代码:000850)和首批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该公司深耕于纯纺纱线、混纺纱线、梭织物、染整、纺织机械、针织物、服装、家纺用品的生产与销售业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且成熟的产业链,现已成为安徽省为数不多的行业巨头。但需要厘清的是,银波品牌主要以纺织类产品为主线,服装为近年来新拓展的产品线,虽得到品牌巨大光环的庇佑,但其自身产品力不足。
在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定的2017年安徽名牌中,共有7个服装品牌。皖南地区无一品牌入选,皖中地区有5个品牌入选:安徽多力服装有限公司(合肥)“多力”品牌的产品包括制服和劳保服装;宁波申洲国际集团下属永泰(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与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申洲针织(安徽)有限公司(安庆),该公司“申洲”品牌的产品主要包括棉化纤纺织和针织休闲服装;安徽凯乐服饰有限公司(安庆)“徽凯乐”品牌主要从事针梭织爬衣、上衣、睡袍、裙装和棉衣等服装品类的设计与生产;安徽浩缘朋制衣有限公司(六安)隶属于浩缘朋集团(总部北京),其“浩缘朋”品牌产品涵盖了运动、休闲和商务三大门类;安徽天和羽绒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六安)品牌“伦迪尔”主营女士羽绒服装。皖北地区有2个品牌入选,安徽武鹰制衣有限公司(八五零三工厂)(宿州)是安徽省最大的职业装生产企业,主要从事警、检、法、国安、税务、铁路等部门与行业的职业装生产加工业务;安徽巴路漫服饰有限公司(宿州)为日资企业,主要从事针织运动服装的设计加工和国际知名运动服装品牌的代工业务。
中国服装协会2018年7月正式发布的“2017年服装行业百强企业”的总数为131,其中江苏、浙江、山东分列前三甲,分别有35家、30家和16家企业入选名单。北京与上海各8家、广东与陕西各6家、福建5家,分列四、五、六位。安徽省共有安徽红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武鹰制衣有限公司和安徽鸿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入选,与四川省并列第七位。
(二)安徽服装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皖南地区各类知名服装品牌和实力突出的服装企业数量为0,这与相对较多的工业园区数量和规模严重不成比例。由此看来,域内服装企业的经营模式仍以订单代工为主,由此导致皖南服装贴牌加工多、自主品牌无,产品雷同多、特色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的问题极为突出。
虽然皖中地区各类知名服装品牌占整个安徽省知名服装品牌总数的近78%,百强服装企业占据3席中的2席,但与江、浙两省内成熟的服装产业集群相比,皖中服装产业集群的国字号自主品牌数量少、集体商标申请意识淡薄、集群公共品牌数量空白,仍然存在各自为政的“碎片化”问题。
皖北服装产业的基础较为薄弱,服装企业的利润微薄。技能人才稀缺,普通劳动力的人口素质较低,且外流现象突出[3],产业升级和品牌化建设难度较大,许多企业依赖关系网生存,缺少先进的品牌意识和网络营销理念。皖北地区虽有2个服装品牌入选安徽名牌,但其中1个品牌的持有者为日本独资企业,而另1个品牌的主营业务为制式工装,设计研发是此类企业的普遍短板。
四、安徽徽派服饰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产业现状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安徽徽派服饰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产业现状调查结果
关于安徽徽派服饰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产业方面的调查可谓举步维艰,虽然省内有安徽新徽派服饰有限公司、和县徽派服饰有限公司、合肥市徽州服饰有限公司等以“徽派服饰”命名的服装企业,但其产品风格均为现代快时尚的成衣,与承载着徽州博大精深悠久文化艺术底蕴的徽派服饰风格大相径庭。鉴于此,作者另辟蹊径,选择赴传承徽州文化的重要文博机构和特色商旅中心进行实地调查,着眼于以服饰品终端数量与运营情况调查为切入点,反观安徽徽派服饰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徽州古城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境内的歙县徽城镇,地处新安江上游,旧称新安郡,秦朝始建,自唐代起,便长期作为历代徽郡、州、府的驻地[4]。早在1986年,即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录,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
以歙县徽州古城内标志性建筑物“许国大学士牌坊”为起点,以城内主路“中和街”内的服饰品终端店铺及其经营者为调查对象。据统计,中和街共有服饰品终端83个,包括运动品牌终端23个、时尚休闲品牌终端41个、鞋包类配饰终端19个。其中,81个终端的服饰品属于现代快时尚风格,占比为97.59%;出售传统中国风服饰的终端仅有位于中和街西首的“轩靓衣柜精品女装”(全部为中国风)与中和街中段的“讴洲站”(部分为中国风)两家,占比仅为2.41%。
屯溪老街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区,旧称“宋城”,其前身为码头,现有300余座鱼骨架式构成形态的徽派建筑,是我国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且保存最完好的古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以屯溪老街直街(老街48号至280号)内的服饰品终端店铺及其经营者为调查对象。据统计,直街共有服饰终端20个,所售商品全部为传统风格的服饰品。其中,中国风服饰终端数量为19个,占比为95%;具有典型徽州特色的徽派服饰终端只有“吖吥嘻嘀”(老街119-2号)1个,占比仅为5%。
服装是传统文化艺术活态传承的理想承载物,徽州古城自古就有“东南邹鲁、礼仪之邦”之美誉,屯溪老街也被形象的称作“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作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徽派风格服饰终端都如此稀少,足见安徽徽派服饰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现状实在令人唏嘘。
(二)安徽徽派服饰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产业现状分析
徽州古城店铺招商混乱,缺少文化前瞻性战略眼光,服饰终端产品风格与古城厚重的文化底蕴不符。屯溪老街店铺招商以突出体现徽州传统文化艺术特色为着眼点,在老街以外开设了一条“黄山旅游商贸街”,商贸街内包括服饰在内的店铺招商则不受地域文化特色的限制,从而既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不同层次人群实现消费,又能将非徽州文化艺术特色类产品终端有效分流于屯溪老街之外,有效的规避了歙县徽州古城内的上述问题,值得借鉴与推广。
安徽省内从事中国风服饰设计生产的企业极少,19家终端的进货渠道大多源自江浙,少数源自深圳。专注于徽派服饰产品设计生产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调查中仅寻得由黄山吖嘻嘀工艺美术品销售有限公司创立的“吖吥嘻嘀”品牌在坚守徽州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销售,但其主营产品之一为女士布包,并不包括服装。
五、结论
安徽服装产业的振兴发展应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在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备受推崇的当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在于赋予安徽服饰无他的文化底蕴。徽州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徽文化的载体,特色文化艺术与现代服装产业模式结合的严重滞后性,是安徽服装产业落伍的要因。因此,着力发展徽派特色服饰产业愈发成为安徽服饰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挖掘徽派服饰的价值要素、精准把握文化艺术元素与现代服饰嫁接的时尚度、形成地域品牌,并积极在向外辐射和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探索,以期打造知名徽派服饰品牌,振兴安徽服装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