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区域工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

2018-12-06张红军张国宝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安徽竞争力工业

张红军 张国宝 赵 瑾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竞争力是竞争主体(国家、地域、企业等)在不同竞争环境下的整体实力,而区域工业竞争力是指区域工业经济较竞争对象而言的资源利用效率及获益能力,它反映了其工业体系的综合水平、绩效、成长潜力,是该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强弱标志。在我国现代化——由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的进程中,工业发挥了巨大的牵引作用,提高区域工业竞争力是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许多学者从评价方法、评价指标构建、提升对策三方面对区域工业竞争力发展进行探索。常阿平、郭海华[1](2004)提出利用因子分析法评判多指标影响下的区域工业竞争力综合值,姚芳等[2](2005),何宣、刘周阳[3](2011)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剖析了我国及滇、贵、黔的工业竞争力现状,因子分析法与偏离—份额分析法已成为工业竞争力评价的主流方法;在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筛选上,辛立国、李旭光[4](2004)从产业实力、产业效益、技术水平、市场绩效的角度构建了13个指标考察辽宁的工业竞争力水平,文淑惠、常晶[5](2014)通过构建经济效益、科技与人才、能源与环保三大类10个指标对西北地区工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工业发展规模(状态类指标)、市场绩效(水平类指标)、工业发展动能(趋势类指标)成为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的重点。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更多的学者开始探讨工业竞争力的具体提升路径,分别从区域、省域、市域的地理视角[6-8],产业及部门的产业视角探讨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建设问题[9],区域工业竞争力研究开始向微观范畴的实践领域转变。

安徽地处华东,近海临江,区位优势突出。近年来深度融入“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利用长三角产业升级转移契机,进一步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步伐,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大省地位初步确立。2016年,安徽人均GDP突破6100美元,整体进入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41.21%,是推动安徽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大产业引擎。但全省工业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突出,制约了全省工业经济协同效应的充分发挥。当前,学术界尚无从省域视角的安徽区域工业竞争力研究,因此借助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法,分析安徽当前区域工业竞争力及分产业工业竞争力发展现状,提出促进安徽工业竞争力整体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安徽区域工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查阅工业竞争力评价的相关文献[1-9],依据工业竞争力的构成、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可得性,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标准性、典型性、可操作性原则,确立评价安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3大类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安徽区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Tab le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Anhuiprovince

(二)实证分析

1.数据标准化处理

本文指标数据大部分通过2017年的《安徽统计年鉴》获得,少部分通过简单计算得到。由于指标单位各异会导致实践解释的困难,因此首先利用SPSS19.0对数据做Z标准化处理。

2.因子分析

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变动不是单一指标调整的结果,而是所有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本文采用的很多指标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如主营业务收入水平会影响总体利润的高低,为消除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影响,首先对16个地市2016年的11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输出KMO值为0.746,Sig值为0.000,见表2,说明进行因子分析是有意义的。

表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Table 2 Inspection of KMO and Bartlett

预先设定的11个公共因子,经过几次迭代,只有3个成分的初始特征值大于1,且这3个成分解释的累计方差量为92.356%,代表了待分析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提取3个主成份。为了更清晰的说明因子的经济涵义,对因子成分矩阵进行最大方差旋转,得到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见表3。由此可见,因子一在除去工业投资、资产负债率、产品销售率的三个指标之外的所有指标上均具有较大载荷,将其命名为工业规模与绩效因子(FAC1);因子二在工业投资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命名为投资因子(FAC2);因子三在资产负债率、产品销售率两个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命名为市场因子(FAC3)。利用SPSS19.0计算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构建因子方程如下:

表3 旋转成份矩阵aTable 3 Com positionm atrix

依据以上三个因子得分方程,计算安徽16个地市的区域工业竞争力得分。因为3个因子对区域工业竞争力的解释能力不同,以3个因子在解释的总方差中的贡献率为权重,构建安徽区域工业竞争力得分方程:

依据方程(1)~(4),计算得到安徽16个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的3个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

表4 2016年安徽区域工业竞争力排名Table4 Regionalindustrialcom petitiveness rankingofAnhuiin2016

3.聚类分析

为了更好的验证因子分析的结果,明确不同地市工业竞争力的差异及特征,利用统计软件对3个主因子的得分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安徽16个地级市工业竞争力可以划分成4类

表5 安徽区域工业竞争力分类Table 5 The classification o f Anhuiregional industrialcompetitiveness

图1 安徽区域工业竞争力聚类分析图Figure1ClusteranalysisofindustrialcompetitivenessinAnhuiprovince

(三)分析评价

结果显示,安徽地市间工业竞争力差距明显,呈现出合肥一家独大,皖南高于皖北,皖江经济带发展高于其他地区的整体态势,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1.第一类

合肥工业竞争力综合评分1.856,远高于其它地市,工业竞争力很强。2016年,合肥GDP总量、工业GDP、工业增加值、制造业投资额分别占到全省同类指标的27.88%、26.03%、22.76%、20%,各项指标都大幅领先。2017年,合肥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9位,增速居中部省会城市第2位。光伏和新能源产业、汽车产业、家电、装备产业、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产业六大主导产业发展迅猛,战略新兴产业增长势头强劲。作为省会城市,合肥享有战略优势及资源优势,随着高铁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国家创新示范城市的推进,合肥的工业发展区位优势及驱动要素优势都进一步显现。未来,合肥与全省其它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2.第二类

包括芜湖、安庆、滁州、马鞍山、宿州,除宿州及滁州外,都属于皖南,分列工业竞争力排名的2-6位,竞争力较强。其中,芜湖与其余四市的差距也比较明显,2016年芜湖工业竞争力得分1.110,远高于其余四市的 0.381、0.302、0.257、0.002,是除合肥外唯一破1的城市。芜湖处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突出;长期以来,一直稳居安徽经济次席,2017年工业各项指标均大幅增长,与合肥一起引领安徽工业化进程。安庆是我国近现代工业的发源地,原安徽省会,是皖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工业总量平稳增长,但产业升级进程缓慢,总体得分排名第三。滁州是安徽工业发展的新秀,利用紧靠南京的产业转移先机以及辖区内丰富的石英砂资源推动工业成长,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智能家电、绿色食品及硅基材料产业集聚地,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马鞍山排名第5,是合肥都市圈及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全国十大钢铁基地,拥有全国五百强企业马钢集团。宿州地处皖北,总体排名第5,这得益于其投资因子的得分较高(第2位),但权重超过6成的工业规模及绩效方面排名第11,工业基础较差。

3.第三类

包括宣城、蚌埠、阜阳、池州、亳州、六安,分列总体得分的第9-13、15。其中,蚌埠、宣城、阜阳排位较低主要是由于其投资因子得分值相对较低造成的,在影响力最为显著的工业规模及绩效因子方面三市分别排名第6-8位,这也与其在安徽经济中的地位是相似的。池州属于旅游型城市,拥有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工业竞争力较弱;亳州地处皖北,中药材产业知名,但工业发展滞后;六安属于皖西大别山区,也是革命老区,是安徽最大的地级市,近年来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但产业基础薄弱,在工业竞争力的三个主因子中得分都较低,竞争力弱。

4.第四类

包括淮北、铜陵、淮南、黄山,总体排名分别为7、8、14、16。这四个地区同属某种资源禀赋系数高类型,淮南、淮北煤炭资源丰富,铜陵是全国五大“铜都”之一,黄山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其竞争力相似程度更高,归为一类。淮北、铜陵产业基础较好,工业竞争力较强;淮南尚处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阵痛中,竞争力弱;黄山则是以旅游驱动的经济体系,2017年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1%,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竞争力弱。

表6 安徽工业行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Table 6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nhuiindustria l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 Anhuiprovince

二、安徽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指标选择的代表性、可操作性,数据的可得性,选择2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对工业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指标值源于2017年《安徽统计年鉴》中38个产业2016年的数据。见表6。

(二)安徽工业产业竞争力分析

首先对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KMO检验和Barlett球形检测,KMO值为0.716,Sig值为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经计算发现有3个成分的初始特征值大于1,且这3个成分解释的累计方差量为77.309%,代表了待分析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提取3个主成份。为了更清晰的说明因子的经济涵义,对因子成分矩阵进行最大方差旋转,结果显示因子一在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职工薪酬上均具有较大载荷,将其命名为产业规模因子(Z1);因子二在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上具有较大载荷,命名为资产利用率因子(Z2);因子三在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产品销售率三个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命名为效益因子(Z3)。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构造产业竞争力得分方程:

由方程(5)算得38个产业的竞争力得分,见表7。

(三)结果分析

结果表明,安徽38个产业中得分为正的有19个,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竞争能力很强;通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等15个产业竞争力较强。在得分为负的19个产业中,食品制造业、烟草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12个产业处于较弱状态;其余7个产业处于竞争力弱等级。总体来看,安徽工业产业竞争力偏弱,优势产业面临的竞争在加剧,落后产业改造难度较大,全省工业结构亟需优化调整。

三、安徽区域工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一)加强战略协作,实现产业协同

要实现安徽工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工业产业协同至关重要。首先,以上分析表明安徽工业发展的区域差距明显:随着皖江城市带及合肥都市圈战略的执行,沿长江地市工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皖北、皖西、皖西南发展滞后,如六安工业竞争力与合肥都市圈其余城市差距非常大,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次,全省地域各板块间产业趋同,甚至同一板块内部各业间也存在产业定位相仿的问题,影响了资源的产出效率,加剧了省内产业内耗,不利于全省工业整体发展。因此,要从全省工业一盘棋的角度,统筹全省工业发展战略协作,从产业融合与促进的角度对全省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地区间产业互补、产业配套与产业支持;其次,继续推进皖江城市带、合肥都市圈建设,实现条件较好地区的率先发展,同时强调地区内部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帮扶作用,谋求共同发展;重点支持皖北地区协同发展,真正把沿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落到实处,促进皖北崛起,打造安徽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从而形成各板块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健康格局。

表7 安徽工业行业竞争力排名Table 7 The industrial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in Anhui p rovince

(二)结合禀赋条件,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地区经济的发展要以具有竞争力的工业产业为基础,而工业区位分布要充分考虑资源要素的可得性和获取成本,因此应结合区域禀赋条件进行工业产业定位。当前,安徽多地都在大规模进行新兴战略产业投资,但很多地区并不具备发展条件。如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与汽车制造业在安徽工业产业竞争力排名中分居第1、2位,这两个产业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安徽工业竞争力最强的两个区域—合肥、芜湖的主导产业,但这两个产业的发展对资本、知识、技术要素的要求非常高,其它地区并不具备发展条件,盲目上马只能导致效益低下。因此,安徽各地级市进行产业集群的科学规划需要结合区域的区位条件,对本区域在安徽整体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正确评价;挖掘资源禀赋特色,明确本区域的资源规模、资源的稀有性和替代性等,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计划;以市场需要为目标,关注社会发展趋势,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及发展潜力。

(三)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转变

在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安徽有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等11座城市被列入名单,占安徽所有地级市的近70%。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资源有着密切关系,一旦资源枯竭或者需求下降,城市工业发展动能就会受到较大冲击。随着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资源型城市工业发展中的环境污染、产能过剩、效能低下问题愈发突出。以上研究表明,以淮南、淮北、铜陵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竞争力排位较低,近年来在安徽全省工业梯队中的位次下滑趋势也比较明显。因此,资源型城市要深化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以现代化技术改造传统资源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应支持资源型城市从现有产业改造出发,发展相关度高的战略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拓展城市发展增长点;坚持环境治理、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同步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及工业竞争力提升。

(四)注重产业融合,创造区域工业竞争力提升新动能

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产业融合为各种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可持续成长的动力。安徽地跨江淮,地形地貌多样,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品种丰富,但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大有可为;作为旅游大省,以工业与旅游业融合,打造工业旅游、丰富旅游产品线,同样大有裨益;随着安徽经济引擎进入服务业引领时代,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迎来了广阔空间。因此,要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发展产业交叉型工业的新型业态,促进区域工业竞争力稳步提高。

五、结论

当前,安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全省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各区域间工业竞争力差距分化明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皖南与皖北、皖江经济带与其它地区工业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因此,要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创造工业产业布局、产业集聚、要素流动的有利环境,提升区域工业竞争力,增强安徽整体工业水平,实现安徽工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安徽竞争力工业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工业人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日本竞争力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