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创设情境”策略试探
2018-03-05郑富宝
郑富宝
摘 要:创设情境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策略。它主要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质疑情境、纠错情境、想象情境、实验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理解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设情境;真实;质疑;纠错;想象;实验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犹如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正冲击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中学一线教师,应该在这场变革中充当排头兵的角色,努力在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养成提问质疑的习惯,使学生在思考中生疑设问,在设问中深化思维,在实践中培养科学的探究知识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作粗略探讨。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中学生还处在生长发育期,他们喜欢接受新事物,然而他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真实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下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探究和创造的欲望,有效地降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恐惧感,使学生养成一种喜欢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节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真实情境:
师:前面我们已学习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等比数列的知识。首先我想问一下,我们班有同学喜欢国际象棋吗?你们知道关于国际象棋的传说吗?请看屏幕,这里有国际象棋的示意图,棋盘上共有8行8列,构成64个格子。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放上4颗麦粒,在第4个格子放上8颗麦粒,以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觉得这并不是很难办到的事,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同学们,你们觉得国王能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数学课也是这样,引入教学非常重要,本节课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典故引入,故事中又蕴含着很深的数学问题,就像给学生设立了一个谜团,这样一种情境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解开谜团的欲望,正是这种强烈的欲望拉开了本节课的序幕,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又使所学知识有血有肉,通俗易懂。
二、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传统教学中的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往往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科学批判精神,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问题,更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使老师束手无策,也要肯定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和质疑的行为。
这一环节的教学不只是完成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简单应用,更是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当一个问题解决以后,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及时转向,由此延伸出其他相关问题,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使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创设实验情境,培养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数学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数学时也离不开实践。教师通过创设实验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是一种乐趣。鼓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例如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节的教学中,针对现实生活中等比数列求和问题的广泛应用,我布置了如下研究性课题:一些商店为了促进商品的销售,便于顾客购买一些售价较高的商品,在付款方式上较为灵活,可以一次性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采用分期付款时又可以提供几种方案以便选择,例如顾客购买一件售价为5000元的商品时,如果采取分期付款,那么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的前提下,又可以分4次付清或12次付清。请同学们分组对市场上购房情况作深入的了解,研究分期付款与一次性付款的差额情况,作为本节课的课外研究性课题。
这一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總之,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相互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成职.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2]刘诗晴.高中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研究[D].扬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