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2018-03-05闫卫红

新校园·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措施核心素养

闫卫红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正确设立教学目标、引领学生有效建构与运用语言、以“语用”学习带动思维发展等途径改进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措施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更好地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培养个性化、有素养的学生,成为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语文课堂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2017年秋季,教育部统编教材全面铺开使用,用好统编教材,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成为语文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设置教学目标

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存在以下问题:目标设置贪多求全;三维目标被割裂;目标缺乏本篇文章的独特价值。

正确设立教学目标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贪多求全,涉及文章内容、写作思路、语言特点、主旨、阅读方法等方方面面,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目标导致的结果是一面也达不到。例如,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读课文。有的教师把此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感悟中心主旨;了解散文特点等。这样设置教学目标就犯了贪多的毛病。看似想要领着学生多学一些知识,其实学生哪一方面也没有深入下去。

教师在设立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保证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做到每课一得,从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个层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以贯彻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可以把《昆明的雨》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情感。

语文学科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通过语言文字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是悄然无声、浸润式的,语文学科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的,所以语文课既不能上成品德课,也不能上成历史课,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不能割裂开来单独进行,应该是立体式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7年秋季在全国推广使用的部编版教材,在“阅读”板块中采用的就是“双线组织结构”。教材在原有人教版教材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结构的基础上强调“语文要素”的有序贯穿,以保证“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训练,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为了能指导一线教师用好新教材,部编版《教师教学用书》的“阅读教学”在每一课的“课文研读”中都包含“素养提升”部分,明确指出本课教学包括的基本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或者是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

二、立足文本,让学生充分自主阅读,有效建构与运用语言

有效的阅读教学,就是把教学目标渗透在文本教学过程中,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系列交流活动,都要尊重文本自身的意蕴。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均要立足文本,所有阅读得出的结论都要回到文本中寻找依据与支撑,不能让学生“跟着感觉走”或者照搬教学辅导资料上的答案。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潜入语言文字深处,“手不离书,言必有据”,这既是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要求,又是语文思维训练的要求。为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 精心设计朗读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朗读是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实践活动”,朗读教学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也注重朗读,如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轮番上场,课堂上书声朗朗。但很多时候,随意性大,而且缺少有效的朗读指导,学生并没有在原有朗读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或者说没有新的生成,收效甚微。

如何通过朗读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领悟作者的真实情感,进行有效教学呢?首先,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次读都要设立一个目标,都要有评价或指导,让学生明确前进方向。精心的朗读教学设计来源于教师对文本的精深研读,既能把教材读“厚”,读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又能把教材读“薄”,读出学生的需求。教师在设计朗读教学时,力求做到小、精、妙。小指切口小,时间短;精指完整而有深度;妙即为诗意化活动。其次,朗读教学中要明确教学指向,让学生明确读什么,怎么读,给学生具体的指导,让学生有法可循,有据可依。

2. 有效落实学习“圈点勾画”

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由于默读的表现形式受局限,于是流于形式,浅尝辄止,没有实效。尤其是在公开课上,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将默读边缘化。其实,信息时代里,默读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阅读方法,能够快速筛选有用信息,学生真正学会默读,将会终身受益。

进入初中后,学生默读时必须追求质量的提升,在阅读速度和思考深度上都要有所突破,进而培养学生梳理和概括的能力。在默读中,教师应给学生可行性的建议和指引,其中“圈点勾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种边阅读边标记的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记忆效率。例如,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梳理文章结构。在篇幅较长的课文里,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學时间里做好示范,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关键词语”“重点语句”。

阅读教学一定要关注文体,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本,以语言实践为本,让学生习得语言、习得方法、习得能力。紧扣文本语言,遵循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以“默读课文,圈点勾画”为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潜心阅读,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通过“语用”学习带动思维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学习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阅读训练中的概括情节、理清文章思路和分析归纳等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良好思维训练的语文学习才是高质量的语文学习。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落实思维训练,“感性语文教学”必须转向“理性语文教学”。例如,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加上旁白角色和细节想象,促使他们对课文仔细研读。再深入一步,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若你是元方,怎么应对?作者是怎么叙述这一场景的?

缺少思维训练的语文课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满足新时代需求的,也不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要通过“语用”学习带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实践。如猜读课文,学生通过猜课文情节,锻炼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多元化理解文本,有些文章的主题并不是单一的,要从发散思维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发学生的多元化思考,让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文章,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不同文本进行比较归纳,如同一主题不同写法的文章比较,同一写法不同主题的文章比较,不同艺术形式展现同一素材的比较等。

参考文献:

[1]张聪慧.教学目标的失当与得当[J].语文建设,2015(12).

[2]谈永康.语言学习离不开思维发展[J].语言文字报,2017(12).

注: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的研究”(JCJYB1701171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措施核心素养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