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沟通亚欧的张库大道

2018-03-05武雅楠

当代人 2017年12期
关键词:商道清政府张家口

武雅楠

开通大镜门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朝在张家口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在张家口北部长城上开通了大镜门。开通大镜门的理由很多,但最重要、最直接、最简单的理由,就是要大开放,弥补小镜门商贾通行不便的缺憾。虽然直到今天,也没有找到当年相关的文献记载和当时留下的碑刻,但大镜门的开通,无疑是一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工程。清朝入关后,长城失去了军事防御的意义,长城内外,天下一统,拆墙通关、便捷交通和发展贸易就成为国家的必须之举。张家口长城外正沟石崖上镌刻的“内外一统”四个大字,正好诠释了大镜门开通的历史意义和时代背景。

大镜门开通后,中原的商人可以随时赶着老倌车从这里出发,走向草原。游牧民族的商旅也可以随意赶着马群、羊群,来到大镜门内外与中原商人进行贸易。正如当地的民谣所唱:“边墙里,边墙外,蒙古人吃肉我吃菜。肉换菜,真不赖,要换就去大门外。”这个大门,指的就是大镜门。

现在张家口大镜门上“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赫然醒目,仔细看,你会发现下边的门匾额上还刻着“大镜门”三个巴掌大的小字,很是稚嫩,因为它是当时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题写的。

康熙三十五年

大镜门开通后,张家口人开门修道。他们联手蒙古族兄弟和俄罗斯商人,沿着古老的草原丝茶之路,再次复兴了沟通亚欧的国际商道。现在通俗叫法称其张库大道。“张”指张家口,“库”是指“园固”的转读音“库伦”,也就是现在的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它在清代称作“大园固”。历史上,张家口的老百姓称张库大道为园固道、金钱大道、买卖路;称行走于张库大道为遛草地、跑园固、跑后草地;称旅蒙商为碎销。这条商道连接着一个广大的市场,其销售的主要目的地是蒙古草原和我国西北各少数民族地区及后来的俄罗斯南部和西伯利亚地区。

张库大道的形成、发展经过了至少几十年,《蒙旗志》(卷下·商业)记载:“旅蒙商最初以行商形式出现,有山西、直隶等地来的小商贩以车载杂货,周游蒙境。”那么,张库大道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呢?有许多说法,有人甚至说张库大道始于明代。但我们认为,张库大道上真正有明确销售目的地,真正规范经营的时间应该不会早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有四个原因:一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政府正式批准张家口成为对蒙古各部的贸易地;二是清十万大军在昭莫多对噶尔丹的战役中,以范永斗为首的已经在草原经营多年积累了丰富经商经验的张家口八家皇商,承担了为清军提供后勤保障的任务,更加直接接触、了解了漠北市场;三是击溃噶尔丹残部后,漠北政局稳定,为商队北进大园固定点入市提供了有利时机;四是清政府在击溃噶尔丹残部后内外蒙古驻重兵,各地军队驻地开始出现“随军贸易”的商人,这些商人离开军队后,在草原上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渐渐形成了所谓的旅蒙商人。旅蒙商人从张家口到大园固行走的路线,就成为了后来的张库大道。

至于这条大道的具体路线,历史文献对此记载很混乱,但是,张库大道依驿道行进应该是一个基本原则。学者成崇德的《清代蒙古开发》中记录了旅蒙商行走的路线,“大致有以下几条:以张家口为出发点的有:(1)张家口-库伦-恰克图或乌里雅苏台、科布多;(2)张家口-多伦诺尔-贝子庙-北部旗;(3)張家口-四子王旗等……”

张库恰国际商道

最初的张库大道,仅仅是一条沟通中国中原与草原两个有着较大反差的经济板块之间的内销商道。后来,随着张库大道的日渐繁荣,张家口开始进入西方人的视野。客观地说,在把张库大道发展成为一条国际商道的过程中,俄国商人尽了很大的力。

俄国是中国的北方邻国,久远的丝绸记忆还没有淡去,茶的神话又开始在俄罗斯民族传播。至于茶叶是何时传入俄国的,学界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始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这年朝廷钦差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莫斯科,带去了万历皇帝赠给俄罗斯沙皇米哈伊尔的大量礼物,其中就有4木箱茶叶。从此,饮茶成为沙皇宫廷和贵族的一种特权。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俄国富翁为了感受饮茶特权,竟然花大价钱托贵族家一个仆人弄来一些已泡饮过的茶叶,冲上开水再次品尝。一百年过去了,茶传到了俄罗斯民间。“茶”的俄文名称译音为“恰伊”,与“茶叶”相近,可见俄罗斯的茶之“根”就在中国。

明隆庆年间,沙俄曾派特使彼德洛夫和亚里西夫来中国,请求在张家口举办互市。但明政府考虑到京师安全,没有允许。虽然如此,俄商还是来到了张家口。到了清代,对漠北地区与俄国通商的活动有所放松,张库大道上的俄国商人渐渐多了起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除划定中俄东段边界线外,还规定“嗣后往来行旅,如有路票准其交易”。意思是只要得到允许,就可以在中国蒙古地区贸易。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前后,俄国商队到北京的行进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尼布楚到齐齐哈尔,经东蒙古进古北口或山海关到北京;一条是从伊尔库次克或克廉经大园固、张家口到北京。前一条路线里程较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以后,选定了后一条路线,于是张家口成为通往俄国商道上的重要一站。

张库大道真正可以称之为国际商道的时间,应该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以后。这一年,中俄签订《恰克图互市条约》,确定恰克图为双方互市地点,并允许俄商每三年派200人的商队,进北京免税贸易。从此,俄商沿张库大道经张家口堂而皇之地进入北京,而口商、晋商、京津商人们则把茶叶等中国货物经大园固北运恰克图,与俄商进行易货贸易。此时,张库大道已向北延伸至恰克图,成为了一条沟通欧亚的运输通道。所以,其名称也应该称为张库恰国际商道。

张库恰国际商道开通以后,俄商感受到张家口的重要性,怂恿俄国政府,一再试图要求中国开放张家口为通商口岸,但清政府一直不予答复。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国商人获准“由陆路输入内地者,可照旧通过张家口、通州前赴天津,或由天津运往别口及中国内地,准在各口岸经销”,并允许俄国商人在库伦、张家口等地建立为贩运服务的铺房和行栈。咸丰十年(1860年)11月14日,清政府被迫与沙俄签订《北京续增条约》,条约第五条规定:“俄国商人除在恰克图贸易外,其由恰克图照旧来京,经过张家口地方,如有零星货物,亦准销售。”俄国人终于“零星”地挤入张家口,并获得了在张家口的领事裁判权和减免营业税的特权。

咸丰十一年(1861年),俄国公使进一步提出“在张家口设立行栈”的要求,但被清政府拒绝。光绪五年(1879年)十月初二,清政府要员崇厚擅自草签《里瓦几亚条约》,同意俄在张家口设立行栈。朝廷下令将崇厚革职拿问,并拒绝批准该条约。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二月二十四日,清政府迫于压力,才在彼得堡签订《改订条约》,同意俄在张家口设立行栈,从此俄商便沿张库大道大举进入张家口市场。伴随着军台的设立、驿道的开通和俄国商队的介入,张库大道这条商路愈加繁荣。

这里我们只说到了俄国商人,其实他们仅仅是张库大道繁荣的一个有力代表,不难想象在张库大道上还有很多商人在穿行,在交易,在生活,也将各地的文化带到这里汇聚、传播。

编辑:安春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商道清政府张家口
冬奥会对张家口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发展策略
张家口发布氢能规划
“拿破仑”的前世今生
商道与修身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从“计然之策”透出的商道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