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珍贵的头像剪影
2018-03-05赵志勇
赵志勇
母亲的书橱里,整整齐齐地摆了一列影集。这些影集大小不一,材质各异,看上去年代感十足。里面有她各个时期的相片,闲暇时,她喜欢搬出影集一张张地翻看,沉浸于往事的回忆中。这些相片里,有一张很特别,它不是用照相机照的,而是母亲的头像剪影。母亲说,这张剪影已经珍藏了半个世纪,它出自黄永玉先生之手。我读过黄永玉的随笔集《沈从文与我》,知道他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被誉为“一代鬼才”。母亲手里怎么会有黄永玉先生的作品呢?
这得从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说起。1966年3月8日凌晨,邢台专区隆尧县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3月22日宁晋县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地震过后多数房屋夷为平地,一片狼藉。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经济损失10亿元。当时,才22岁的母亲,从师范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了邢台“四清”文化工作队。当时他们这些学生和部分借调干部,主要任务是配合形势,编演反映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节目下乡。地震发生后,母亲的宣传和演唱活动停止了,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当中,开始搜集整理抗震救灾中的真实故事。母亲当时没有在隆尧、宁晋等重灾区,但在邢台周边的内丘县也同样看到了处处房倒屋塌、狼烟四起、山石飞滚的惨烈情景。她记得地震发生时,地面波浪起伏像海水一样,裂开的地缝有一米宽,还有黑水泥浆从地缝冒出。人们无法站立,多数的土坯房震倒了。
灾后不久,在大力救灾重建家园的同时,邢台决定筹建抗震救灾展览馆,抽调母亲所在的“四清”文化工作队人员当讲解员。当时,她们住在邢台党校,距建设中的抗震救灾展览馆三四里地。邢台抗震救灾展览馆,是一个临时建筑,母亲全程参与了展览馆建设。在那段时间里,她糊展板、剪纸、组织文字材料,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有时会连续几天不肯合眼。与母亲一起建设抗震救灾展览馆的,还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三十多名师生,包括黄永玉、彦涵、叶浅予、李琦、马振声等知名画家、版画家、雕塑家等。灾区生活条件差,大家常常鏖战到半夜,饿了就在煤火上烤些馒头片,喝口白开水,从不叫苦叫累。大家戮力同心,仅用了三天三夜就完成了展览馆建设和布展工作。
抗震救灾展览,分若干个板块,母亲记得有“各级领导的关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友爱,互助自救”“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等。她说,在讲解“各级领导关怀”部分时,有周总理三次亲临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群众,部署救灾工作的画面,那情景常常使人热泪盈眶。周总理站在两个盛鸡蛋的空箱子上讲话,穿一身青色中山呢子服,看起來很单薄,但他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对面的受灾群众围成扇面,有坐着的,蹲着的,还有站着的。总理向灾区人民发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
往后发生的故事同样叫人刻骨铭心,邢台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寄往灾区。母亲难忘,寄来汇款单的有一位解放军战士,总额是两千七百元。汇款人具名“谢党恩”,连真名实姓都不肯留,收款人写的是“邢民胜”,祝愿邢台人民抗震救灾取得胜利;母亲难忘,一位内蒙古的大学生随信给邢台地委书记寄来一套蒙古族服装,信上说,这件大袍穿在身上要感谢党的温暖,腰带系在腰间象征着民族团结,蹬上一双皮靴在脚下,则要脚踏实地,不畏险阻,重建家园;母亲难忘,英雄王杰的父亲寄来的慰问信……一封封书信情真意切,一句句话语感人肺腑,一件件物品暖人心怀,表达了社会各界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最令母亲难忘的是,藏族同胞翻山越岭,踏遍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为邢台送来了240匹藏马,支援灾区重建家园,据说在翻越唐古拉山时,他们怕冻坏马匹,脱下自己的藏袍披盖到马身上。万里送藏马,对灾区人民战胜灾害是有力的物质支援,更是巨大的精神鼓舞。
展览的内容真实感人,参观者没有不掉泪的。作为讲解员的母亲同样被感动着,面对每天上千人的参观者,她一遍遍不停地讲解,嗓子哑了也顾不上喝口水,还常常误了吃饭。母亲至今还珍藏着一位参观者的来信,这封信她叠得很仔细,夹在一个红色塑料皮日记本里,它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当时的工作状态。信是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一位叫郑立德的教师写来的,信中写道:“赵林立同志你好。可能你还记得我吧,11月25日中午,就是我参观了邢台‘抗震救灾展览馆,由你为我讲解。那天中午,你连饭也没有吃,而且又是为一名观众讲解,讲解得那样认真,细致,真叫我万分感动。当时在我面前的,是激动人心的抗震救灾场面,邢台人民高大的形象,各地对邢台的巨大支援。在我旁边的是你,是你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讲解员,我真是受到了双重的教育,得到双重的鼓舞呀!”母亲每每说到这件事都觉得那是自己应该做的,是一个讲解员应尽的义务。
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大约在灾区工作了半年之久,为邢台当地培养了大批的美术人才。他们也在党校住,吃大食堂,睡大通铺,卧室就是教室,在卧室里开办欣赏课,讲名人名画、讲画技画法,还带学生们画速写、画人物、画油画、学版画、练国画、搞雕塑、绘制幻灯片,辅导专业技能,还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母亲所在的讲解员团队都成了他们的学生。母亲记得彦涵先生送她一幅套色木刻吕玉兰同志头像。黄永玉先生带她们坐在党校门口学习速写,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路过,先生几笔就勾勒出来,真令她们羡慕。临分别时,黄永玉先生用一张厚厚的白纸,为母亲剪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头像,母亲长长的睫毛、微微翘起的鼻子和两条俏皮的长辫,显得那么朝气蓬勃。剪好之后,先生特意用墨汁涂抹成黑色,说道:“这下更像剪影了,留个纪念吧。”
这幅头像剪影母亲珍藏了半个世纪之久。
编辑:安春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