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
2018-03-05邓魁甲
邓魁甲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在探究式教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它强调将疑问与探究相结合,组成固定的教学环节,并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探疑环节。第一环节为设疑自探,即在基础内容学习时,教师指定具体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寻找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环节为解疑合探,即通过小组学习、师生互动等方式,解答疑问,提高教学效率,强化与巩固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三环节为质疑再探,即由教师延伸基础内容,或由学生提出创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谈谈高中数学课堂中“三疑三探”的具体运用方法。
一、创设富有数学美的问题和探究情境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创设问题情境与探究情境方面要符合一般探究式教学的原则,它要求教师设计出能够凸显学科特色的问题,并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将学科特点融入其中。
在高中数学探究式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的内在美。如将几何知识融入代数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对称性、稳定性,消除学生的认知障碍。在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注意数学的学科特点,科学运用逻辑用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关系认知。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和单调性”中,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二次函数,要求学生求参数a的取值范围,引导学生考虑f(x)在哪些区间的取值范围大于0,在哪些区间的取值范围小于0,最后结合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a在已知情况下,根据对数函数的定义,它的底大于0,定义域也大于0,二次函数中选出大于0的区间,再判断对数函数的解。教师通过设问、自问、过渡性思考来提升问题的巧妙性和启发性,有助于学生融入自主探究的氛围中。
二、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并养成思考习惯
主动质疑是“三疑三探”第三环节的核心,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能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提出有效问题,促使学生自觉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这不仅可以达到预习的效果,还能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主动质疑是一般探究式教学的基础,在学生形成质疑能力后,课堂教学的效率将大幅提升,对高中数学教学无疑是有益的。
三、合理控制问题难度,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问题设置的开放度过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就没有重心,这是早期“三疑三探”教学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该问题,教师需要合理控制问题的开放度和难度,保证设疑自探环节的目标指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三点:第一,问题的设置要保证渐进性,给学生提供渐进思维的空间,降低学生自主设问和探究的难度;第二,降低单个问题的难度,避免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遇到障碍;第三,合理保证教师讲解的比重,在维持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教师应科学地把控课堂教学节奏。另外,在引导性问题的设置上,教师注意分类讨論思想的运用,保证问题之间不出现较多的知识点交叉,以保证学生既不重复学习又不会遗漏知识点。如讲解完基础内容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道题目:设p(x,y)为椭圆中任意点,d为常数,如果d≥x+y恒成立,d的取值范围是多少?椭圆更扁,但长度不变时,d的取值范围会如何变化?椭圆更扁,又更长时,d的取值范围又有何变化?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后,教师可以提出新问题:“如果c≥x,1≤x≤5恒成立,求c的极值。”然后,教师可进一步提出融入三角函数应用的问题:“设c≥cosa+sina=2sin(a+π4),求a的最小值。”这样的问题难度渐进平稳,学生在解决了前一个问题后,能够很好地解决下个问题。
四、重点把握答疑,保障教学成效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根本问题是教师的参与度过低。该教学模式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但教师参与度不高时,就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完善的答疑来补充“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内在缺陷。如在每个渐进性问题探究结束后,教师都需要对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不能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教师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并未得到广泛运用,其根本问题在于教师的自我脱离,这对高中数学教学来说并不合理。对高中数学教学来说,“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运用必须与高中数学教学层次相吻合,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辅助工具。同时,教师也需要全面加强答疑质量,才能更好地弥补“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缺陷,实现有效的探究式教学。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