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18-03-05周亦文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通识专业课程育人

周亦文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1 从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主要由思政教师通过思政课程这一专门的渠道实施完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全球化浪潮的剧烈冲击,来势汹涌的各种思想价值观在他们的头脑中不断交锋,多元文化思潮对他们形成激烈碰撞。在这样的形势下,仅由思政课程单一模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势单力薄。因此,思政教师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更多的助力和各方面通力协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明确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且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某一门课程的“单打独斗”,而是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2 高职院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

2.1 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课程由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构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各自为政,无论是从教书还是从育人的角度,都没有形成有效的交集,思政课程负责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只负责学生专业技能、基础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呈现“两张皮”现象,不能贯通融合。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又浪费了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中深厚广泛的思政教育资源。

(1)思政课程的教学课程、资源和时间、空间等是有限的。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一般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构成。思政教师仅仅通过有限的课程和有限的课时,是很难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的。

(2)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有许多显性或隐性的思政教育资源,由于缺乏课程思政的要求,缺失立德树人的思政目标,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造成思政资源的浪费,这种浪费不仅是课程思政内容上的浪费,也是在全方位、各角度、立体化的时空上对学生思政教育的浪费。

(3)思政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教师缺乏有效沟通,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合力,有时甚至会因为教师个人观点相左,而造成思政教育上的抵触,这不仅消耗了教育的内力,同时也使得人生观正在形成期的高职学生感到困惑与迷茫。

因此,只有开发全课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战场”,在加强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同时,发挥高职院校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促使课程思政化不断深入,才能形成牢固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2],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

2.2 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方向性

在高职院校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同质效力、同向效果的过程中,秉承什么样的“本质”,保持什么样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高职院校核心价值的目标追求。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高职院校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新一代大学生将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相应的,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有怎样的坚持,又要有怎样的创新和调整?这些问题,决定了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方向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高职院校的职责在于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有理想道德、有政治觉悟、有文化素养、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各类课程协同育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必须以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现实出发点和根本立足点,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者和建设者为方向和目标[3]。

2.3 高职院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机制

2.3.1 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 长期以来,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渠道,在当前思政教育逐渐渗透到教育体系的各领域、各阶段、各环节的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程仍然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提升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阵地,是培养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担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高职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分析、判断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相对固定的课程资源、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要求,体现为显性教育[2]。同时,思政教师不仅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而且在思政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经验,思政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要践行者和引领者。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内容与普通高校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职责在于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并不是独立于其他课程而存在的,因此,高职思政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要考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衔接,以丰富思政课程的内容,为思政课教学找到新的突破点[4]。

2.3.2 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建设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5]相对于思政课程的显性育人功能,高职院校的其他课程蕴藏着丰富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

(1)所有专业学科都可以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2]。例如,医学专业课程中救死扶伤的职业素养、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大医精诚的信念理想等等,都是鲜活的、有温度、有厚度的思政教育资源。

(2)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是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有效的途径。通识课程的设置正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不仅传授基础科学知识,而且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通识课程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通识课程中所传递的人文情怀在德育教育中更能温暖人心;通识课程中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同样有其正确价值观的体现;通识课程中所传达的哲学理念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鉴赏美丑的能力。在通识课程中,不仅汇集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且充盈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范例,是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不可或缺的思政教育资源。

(3)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同样担负着立德树人的职责。

2.3.3 建立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类课程协同发挥作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质效力需要有协同育人的机制和平台。

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来看,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都要服从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6]。思政课程的德育目标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和专业的要求,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德育目标要以思政课程德育目标为引领,并结合课程实际,有机地分解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系统性、长效性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要有统一性、长效性,各类课程要相互协调,达成育人目标的一致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看,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要有机整合,实现难易度上循序渐进、不同学科相互映衬、理论实训多元互动的格局。通过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教师集体备课的形式,达到思政教育资源的共享、共融。在共同备课的教研活动中,思政教师应帮助其他课程的教师挖掘其中的伦理资源、道德话题,不仅把隐性的思政教育资源显性化,而且充实了思政教师的教学内容,实现双赢。融合了专业内容的思政课程在教学上会更生动、更有效、更有说服力;确立了思政目标的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三位一体齐头并进。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是从思政教育内容上相互协调、相互映衬、相互充实,也是各类课程教师在育人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从而实现同向育人的共振效应。

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看,由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较为淡薄,政治意识和德育能力也较弱。在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机制下,就需要加强学习和传帮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组织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教师参加思政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组织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教师参与思政课程的教学,通过听思政教师讲课与思政教师“青蓝结对”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

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来看,高职院校党委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主体责任,应高屋建瓴、顶层设计,审时度势、转变思路,以课程教学为主要抓手,创新全员、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格局[7]。思政课程和思政教师在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范式中,要发挥引领作用,依据高职学院学科特色以及专业特征,推动思政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形式。各类课程教师要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树立大思政理念,确立德育为先的意识。高职院校要制定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反馈调节机制,增强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和提高思政教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通识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