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3-05宗劲王慧
宗劲 王慧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中老年群体中是比较常见和多发的,发病的频率比较高,并且有很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近些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发病的年龄也逐渐年轻化,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其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现如今,临床上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到之所以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导致官腔狭窄或者是由于闭塞导致局灶急性脑供血不足[1]。为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其创伤小,操作比较简单,并且安全性强。本文为研究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选取2016年7月—2017年5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96例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5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48~83岁,平均年龄(67.8±13.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龄47~84岁,平均年龄(68.1±13.5)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口服降脂、抗血小板、脑保护剂、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药物[2]。对照组再次基础上使用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治疗,药物最多不能超过90 mg,1 min内进行静脉药物推注,推注量为总量的10%[3],在1 h内,药物持续静脉推注完成。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神经介入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对于患者缺血区侧支循环的情况,利用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探查,对动脉狭窄的位置进行确定。(2)局部麻醉之后,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工作,经过股动脉穿刺入路[4],通过路径图以及微导丝的作用,通过1 ml/min的速度泵入20万U尿激酶+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5],泵入时通过微量泵自溶性导管进行。(3)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语言、意识情况以及肢体功能等,并通过动脉造影对堵塞血管再通情况进行判断。
1.3 观察标准
(1)对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进行统计,分为完全再通、部分再通、未通等部分,再通率=(完全再通+部分再通)/总例数×100%。完全再通是患者颅内各分支血管完全显影,部分再通为患者颅内各分支血管部分显影。(2)结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得分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并对利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95.8%,对照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81.3%,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NIHSS与ADL评分
通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通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血管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在整个脑血管疾病中占80%左右,之所以出现缺血性脑血管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使得患者的脑部血液供应被中断[6],从而使得供应区的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等情况,进而造成患者的神经功能出现障碍,或者是导致患者脑组织出现坏死,如果情况严重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当前临床上导致患者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导致官腔狭窄或者是由于闭塞导致局灶急性脑供血不足。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时,介入溶栓治疗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溶栓治疗能够使患者堵塞的血管得到疏通[7],使脑组织恢复供血以及供氧的功能,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改善,使疾病能够顺利好转。在溶栓治疗中,精神介入治疗的创伤小,适用范围比较广,治疗比较安全,在临床中值得应用推广。
神经介入治疗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辅助,在血管内进行导管操作,治疗患者神经系统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药物要直接作用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使得纤溶酶原向纤溶酶催化裂解[8],对远端小血栓进行溶解,使溶栓效果得到提升。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95.8%,高于对照组81.3%,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使用神经介入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表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n,%)
表2 两组患者的NIHSS与ADL评分(±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NIHSS与ADL评分(±s,分)
观察组 48 治疗前 15.3±3.2 50.4±8.5对照组 48 15.7±2.9 51.2±8.1观察组 48 治疗后 7.6±2.2 72.4±7.1对照组 48 9.6±2.5 67.8±6.3
[1]姜元培,盛红玲.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3):163-164.
[2]李福金.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7,15(5):138-139.
[3]王洪生.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12):105-106.
[4]秦进,刘莹.神经节苷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60例)[J].医疗装备,2016,29(17):79.
[5]张明宇,周杨,李欣欣.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3):98-100,104.
[6]邹蓉,刘朝霞,曲晓宁,等.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36(7):850-853.
[7]钱李冕,蒋丽丹.脑蛋白水解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9):1123-1126.
[8]龙振钊,林耀波,陈汉威,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42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