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结合康复技术分期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2018-03-05胡辉
胡辉
肩手综合征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有大约12.5%~70.0%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肩手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患侧肩部疼痛、患肢手腕肿痛,部分患者可出现皮温升高等,经过治疗干预,肿胀消退后,患肢手部肌肉会发生萎缩,严重者可出现挛缩畸形或骨质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瘫痪上肢功能,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故而一旦发现肩手综合征后,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2015年1月开始,我科开始采用针刀集合综合康复治疗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0月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及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3],经影像学确诊,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他原因引起的肩手综合征及肩关节病史者。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5.3±10.5)岁,脑梗死31例,脑出血19例;观察组男、女分别30例、20例,平均年龄(66.3±9.5)岁,脑梗死28例,脑出血22例,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石蜡疗法、超短波、康复训练相结合。蜡疗20 min/次,超短波15 min/次,1次/日;康复训练40 min/次,1次/日,每周6次,连续治疗4周。康复训练如下:(被动运动)患者仰卧位,自近端至远端的顺序进行肩、肘、腕和指间关节部位的活动,活动以不产生疼痛为度;(主动运动)患者仰卧位,上肢上举,进行抓握训练或辅助主动上举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刀治疗。针刀治疗如下:(肩部)患者仰卧位,患肢放于身体一侧,肘关节伸直,术者一手握住患侧肘部,被动活动患肩,找出被动活动时肩部最明显疼痛点1~2个为定点,行针刀术;(腕关节)患者仰卧位,患肢放于身体一侧,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位。在腕掌侧腕横纹中部为定点,行针刀术。1次/周,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3.1 视觉模拟评分(VAS) 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评分越高则表明疼痛越明显。
1.3.2 上肢运动功能 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表进行判断,分数越高,上肢运动功能越好。
1.3.3 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 共包含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四个维度,共20个因子,评分范围1~5分(极差~极佳)。各因子粗分最高为20分,最低为4分,均为正向得分,分数越高则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疗效判定
治疗4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上肢运动功能。
治疗效果[4]:分为显效、好转、无效三个等级,分别对应胀痛明显改善、胀痛有所改善、胀痛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T表示理论频数,以1、5为分界。当n≥40时,T≥5应用χ2检验,1≤T<5应用校正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的显效、好转、无效及总有效率分别为:观察组24例、24例、2例、96.00%;对照组14例、19例、17例、66.00%;组间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14.62,P=0.000)。
2.2 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参考组VAS评分分别为(6.35±1.22)分、(6.29±1.3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8,P=0.406);治疗后,观察组与参考组VAS评分分别为(1.36±0.58)分、(2.96±1.55)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AS评分均下降(t1=26.120、t2=11.640,P1=0.000,P2=0.000),观察组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6,P=0.000)。
2.3 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
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比较,治疗前:观察组(13.65±3.92)分、对照组(14.42±3.81)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6,P=0.161);治疗后:观察组(36.78±5.66)分、对照组(30.22±4.96)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64,P=0.000);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55、17.863,P=0.000、0.000)。
2.4 GQOLI-74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参考组GQOLI-74各项目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QOLI-74各项目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各项目评分低于参考组(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肩手综合征是脑梗死后常见的并发症,患者患侧上肢肩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现代医学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其发病机制,尚无统一标准,主要认为有以下几种[5-6]:(1)脑血管疾病,血液循环障碍致使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通过反射途径,造成交感神经受损,引起肩、臂及上肢营养障碍及功能障碍;(2)肌张力异常致使关节结构功能改变,造成局部损伤;(3)肩-手泵受损;(4)腕关节过度屈曲或长期受压;(5)盲目康复训练,过度牵拉刺激。临床表现为取出器皮温升高、手浮肿疼痛等;随着病情进展,患肢手部肌肉萎缩,晚期可出现手部特征性畸形,导致不可逆性残疾,因此临床治疗时多以松懈挛缩组织、改善交感神经功能、降低肌张力等为主要原则。
研究中中枢损伤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肩-手泵机制受损时发现,针刀对上肢的运动功能、疼痛及水肿均有作用。作为新式疗法,针刀将针灸针与外科手术刀的长处相结合,既可达到剥离、松懈的作用,又可实现针灸的功效,在镇痛、缓解痉挛方面效果确切。针刀可有效预防和缓解关节功能受限,正确刺激本体感染,对上肢、肩颈部交感神经产生刺激,纠正神经失调,逐渐调整肩-手泵机制。研究数据显示脑卒中患者早期肩关节周围肌肉瘫软,无法将肱骨头固定在肩胛盂内,而患者长期卧床等会导致其肩部受压,或者转移时牵提上肢不当,可造成关节半脱位,进而引起肩手综合征,而通过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患者上肢各关节活动度增加,增强患肢持续刺激输入,增强韧带、肌肉力量及弹性,促进肌肉稳定性及活动性的改善,预防肌肉痉挛、关节脱位、骨质疏松等。现治疗中采用康复训练,包括无痛性主动、被动活动,锻炼患者的肌肉收缩、舒张功能,还能够促进静脉回流,从而缓解患者的水肿、关节粘连等症状,减轻疼痛,避免发生肌肉废用性萎缩,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7-8]。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大于参考组(P<0.05),患者治疗后FMA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参考组(P<0.05),表明针刀联合康复锻炼治疗肩手综合征效果确切,可以促进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观察组生活质量高于参考组(P<0.05),表明联合治疗在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在进行康复锻炼时配合以针刀治疗,可有效的缓解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疼痛,改善预后,避免手部畸形;还能够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表1 两组各项目GQOLI-74比较
[1] 钟骏枫,张卫. 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研究进展[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4): 88-90.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 246-257.
[3] 吴圣婕,雷迈,谭威,等.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病因机制及诊疗进展[J]. 广西医学,2015,44(7): 953-955.
[4] 周雪梅,唐福顺,徐勇,等. 脑卒中社区康复医疗干预技术的应用模式探索[J]. 中国康复,2015,30(3): 238-239.
[5] 苏鑫童,刘元石,杨涛,等. 长圆针治疗偏瘫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2): 153-155.
[6] 刘月姮. 探讨脑血管病后肩手综合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8): 215-216.
[7] 王清娟,万全庆. 针刀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浙江临床医学,2016,18(9): 1760-1762.
[8] 陈庆华,代新年,杨丰,等. 针刀松解术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影响[J]. 中国康复,2012,27(1): 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