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与术后脊柱形态与运动性改变比较分析

2018-03-05李生文阮朝阳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状面运动性冠状

李生文 阮朝阳

脊椎骨折除了引起患者疼痛,还可能引起神经功能缺损、导致功能障碍,患者脊柱呈弯曲畸形,引起姿势异常,运动能力减低等后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1]。2016年2月—2017年8月,我们对40例脊椎骨折患者行经皮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并评估其术前与术后脊柱形态与运动性改变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我科室手术治疗的40例脊椎骨折患者,均进行了完整的术前术后评估,均通过X线平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确诊。排除标准:既往有椎体成形术或其他脊柱手术史、椎弓根骨折、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原有慢性背痛或不能站立、脑卒中、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关节病、痴呆、精神病史等病例,患者年龄均<75岁,病变椎体均在胸8以下。所有受试者均由我院骨科医生进行手术,均被详细告知了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4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33±15.65)岁,平均体质量(68.35±10.58)kg,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术前准备:确定病椎、准备手术药械、建立静脉通道、行心电监护等。(2)麻醉和体位:采用插管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采取俯卧位,常规方形体位点及硅胶垫,垫于躯干及四肢下方,以防压疮。(3)手术步骤: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病椎方位,选择进入椎弓根点为椎弓根外上缘10点处(左侧穿刺时)或2点处(右侧穿刺时),在正位上当针尖接近椎弓根内侧缘时,侧位透视针尖应已经过椎弓根穿过椎体后缘,退出穿刺针芯,插入导丝后将穿刺针拔除,沿着导丝置入工作套管至超出椎体后缘2 mm,再将导丝拔除,将调制好的骨水泥装入推杆套管内,通过工作套管插入椎体前1/3内推注骨水泥,注入完毕后,将工作套管和推杆套管一起拔出,创可贴覆盖穿刺点。术后腰部不痛时即开始行腰背肌功能锻练,所有病例均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1.2.2 观察项目[2-3]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脊柱冠状面侧凸Cobb角、矢状面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百分数、运动参数改变、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指标的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脊柱矢状面、冠状面形态学改变

与术前的评估相比,术后矢状面与冠状面的形态学参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手术前后脊柱运动性参数改变

直立到完全前屈的脊柱弯曲度从术前的(6.82±3.15)°增加为术后3个月的(40.24±2.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836 1,P<0.01);直立到完全后仰的脊柱弯曲度从术前的(5.38±1.65)°增加为术后3个月的(18.13±1.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324 4,P<0.01)。

2.3 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改变

与手术前相比,术后疼痛VAS评分降低,且术后3个月与术后15 d相比也有降低(P<0.01),见表2。

3 讨论

尽管已知在任何水平的脊柱改变都会影响到脊柱的生物力学,但截至目前还没有多少研究从脊柱的矢状面、冠状面整体形态以及运动性等多方面来评估经皮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效果。现研究从整体形态和骨折术后运动性改变等多角度对整个脊柱进行了评估,以求更加全面、完整地描述术后患者的状态改变。

表1 手术前后脊柱矢状面、冠状面脊柱形态学参数变化(n=40)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术后冠状面侧凸Cobb角的逐步纠正,ODI评分也进一步降低,两者呈现正相关性,分析原因可能包括:(1)稳定了胸腰段脊柱水平方向的力学平衡;(2)与骨水泥的椎体弥散及均匀分布有关;(3)有利维持椎体高度,防止因水平方向椎体高度丢失导致的椎体失衡。

SVA是衡量脊柱矢状面生物力学的重要参数指标,临床上SVA绝对值>10 mm即为矢状面失平衡,脊柱矢状面正平衡是影响患者总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1,4],矫正SVA绝对值>10 mm的过度正平衡,可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研究中矢状面垂直偏距由术前的(13.36±7.24)mm变为术后3个月时(5.02±2.91)mm,得到非常明显的矫正(P<0.01);脊柱整体形态恢复。

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百分数计算公式为(a2-a1)/a2×100%,其中a1为伤椎前缘高度,a2为相邻正常椎体前缘高度,研究结果表明,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百分数降低(P<0.01),说明通过骨水泥的椎体内填充,有助于复位椎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椎体高度,对于强化并稳定伤椎具有积极的意义[5-9]。VAS评分旨在帮助医务人员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术后疼痛程度逐渐减轻,说明本手术能有效缓解脊椎骨折后的腰背疼痛症状。研究结果还表明,术后脊柱运动性改善,不同体位变化下的脊柱弯曲度均得到有效提升(P<0.01)。

综上所述,经皮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改善脊柱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性,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表2 手术前与术后15 d、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的变化(n=40)

[1] 张相伟,孙建民,崔新刚,等.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脊柱矢状面的失平衡[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26):4224-4228.

[2] 翁炎佳,赵传喜. 手法整复结合椎体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作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6):5-6.

[3] 张义龙,任磊,孙志杰,等. 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与脊柱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分析[J]. 重庆医学,2017,46(4):483-485.

[4] Cohen L,Kobayashi S,Simic M,et al. Non-radiographicmethod sofmeasuringglobalsagittalbalance:asystematicreview[J]. Scoliosis Spinal Disorders,2017,12(1):30.

[5] 陈勇. 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研究[J]. 当代医学,2015,22(7):23-24.

[6] 沈建. 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0):3785-3787.

[7] 陈卫,倪才方,王煊,等.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9):858-862.

[8] 廖前德,陈刚,钟达,等.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082-2085.

[9] 游戊己,冯进益,梁运邦,等. 一种提高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中置率的手术技巧[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5):54-57.

猜你喜欢

状面运动性冠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请您诊断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
颈椎矢状面参数的研究进展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的机理及营养防治
冬季项目运动性损伤防治研究
青年女性矢状面轮廓曲线提取与拟合研究
冠状切口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