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略的“家道中落”
2018-03-05■
■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中的《项脊轩志》,堪称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文章共5段,分两次完成。
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修葺前,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明亮、幽雅、安静,“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第2段写项脊轩的变迁,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再回忆祖母、母亲的往事,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怀念。第3段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最后两段是对妻子的回忆,是在前文完成15年后续写的。
同学们读《项脊轩志》,总喜欢用文章第2段的首句来概括归有光想要表达的主旨:“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句话归有光写得好,除了内容和情感的到位,在文章中的位置自然地承上启下,由“喜”转到“悲”,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可借鉴这种承启句。不过今天我想和同学们探讨的是,在“多可悲”部分中,从一个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到归有光不同时期的写作方式和控制力。
大家都看到归有光对生命中三位最重要的女性——祖母、母亲和妻子的细节描写到位,感人至深,但有没有注意到此前还有“诸父异爨”的部分?看起来很容易理解——“家道中落”了,但也很难理解透——一句“家道中落”带过也就不再深究了。
●为什么会忽略“家道中落”
“家道中落”之所以容易被人忽略,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写法问题。
归有光在写这部分时情感表达得并不热烈,甚至连直抒胸臆的词句都没出现,这和他处理情感的方法有关——主要以“节制”为主,文章跌宕起伏,情感情绪点高高低低,这当然是很高明的写法。
“家道中落”部分恰恰处在两个“高亮”情感情绪点——第1段项脊轩修葺后的可喜,与第2段祖母、母亲两位至亲女性去世的可悲——的中间,作为过渡,情感表达很节制。
但是这时候的归有光毕竟年轻,写着写着感情就控制不住了,以致在写祖母与母亲时情感澎湃喷薄,突破了他一贯“节制”的写法,先后表现为“余泣”和“长号不自禁”,情感灌注强度极大。
图:马 叙
这样的情感表达落差就让“家道中落”这部分“很受伤”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15年后再来补述妻子这部分时,归有光又控制住了,真正做到了“我手随心所欲写我心”。细细品读,你就能更了解并理解归有光的写法。
二是时代隔阂。
对于绝大多数生长在三口之家的小家庭环境中的同学来讲,“家道中落”只是个概念上的东西,很难深入理解并“感同身受”。我们一般人的阅读习惯也是“趋易避难”的,有了后面关于祖母、母亲的亲情表达的“大戏”,大多数人选择略过这部分也很正常。
但这个“家道中落之悲”绝对不应忽略,这才是归有光最想强调、贯穿始终且难以释怀的“悲伤”,归有光甚至把它放在“多可悲”中的第一位。所以,理解了“家道中落”到底给归有光带来了怎样的痛苦,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家道中落”里的“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从文章着墨上来说,“家道中落”这部分文字不算少,有整体概述,有细节凸显,把一个大家族的分崩离析用“分家”的过程全部展示出来了:院子由中通为一到支离破碎,这是分家的第一步;从逾庖而宴,到鸡栖于厅,可见大家族生活环境由宽敞体面到捉襟见肘;从“始为篱”到“已为墙”的数次变故,可见各家之间关系的逐渐淡漠乃至恶化……甚至其中争夺家产的钩心斗角、日常琐事的鸡飞狗跳都不难想到。
但你是否能体会到,一个习惯了曾经“庭中通南北为一”这样的大房子大院子的小孩,他的活动空间慢慢被压缩的不开心?曾经的客厅成了诸父的鸡圈,曾经的连廊被“往往而是”的墙截成几段,甚至连书房都没了,只能用一个旧阁子改建。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就是“从小康堕入困顿”的生活。
家和其他集体单位一样,因兴盛而团结,因败落而分崩,这都是归有光童年与少年时期真切的“痛苦”记忆,自然是他着力强调的一点,放在“可悲”的第一位着实合适。
●“家道中落”加重了亲人离世的悲痛
家道中落给归有光带来了种种精神与物质上的压力,结合他的生平,可以对亲人离世背后的悲伤多一分理解。
比如回忆祖母来看望“我”、用象笏为“我”励志,归有光的“长号不自禁”仅仅是感伤祖母对自己的爱护和祖母的去世吗?显然不全是。祖母的励志是希望归有光能通过科举发迹,改变读书久不效导致家道中落的局面,重新振兴家族。而写此文时,归有光虽然用功,但连生员(秀才)身份都还没获得,根本没资格进入乡试、会试的试场。想到祖母,想到祖母的嘱托,自己的不争气和家族现状都是让归有光情感失控的大推力。
再比如补写妻子的部分,虽然归有光的情感控制比年轻时好多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但透过文字和他的选材,除了感受到他对妻子满满的爱与怀念,依然能感受到他对家道中落的“耿耿于怀”。
请看这处细节:“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与妻子相处的欢乐往事,可写内容甚多,妻子的“原创言语”也肯定很多,归有光为什么会选择一句妻子转述小妹的话?
难道大家不认为这句转述大有深意?
这句话明里可见夫妻之恩爱、无话不谈,暗处则还有意思要表达。小妹不知何为南阁子,说明妻家可能是小户人家,院落格局没有归家大,可能不会有亭台楼阁等一应俱全的复杂院落结构。但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归家之所以与妻子魏氏联姻,很显然是家道落到了小户的层级,改做书房的南阁子只是意味着归家“祖上阔过”而已。正因如此,面对小妹的问题,归有光很难以自豪的语气完美回答。一句之中,家道中落的悲伤就流露出来了。所以,选择这句话,谁说没有归有光在此方面的“耿耿于怀”?
更重要的是此句之后,就转到与妻子相关的“可悲”之事了。结合上文诠释,还有比“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句不知如何回答、一言难尽的话更合适的过渡吗?
所以,“家道中落”这重悲伤是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改变“家道中落”的状况是归有光在项脊轩读书乃至一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告慰祖母的最好方式——而改变这种状况的最佳方式就是科举入仕。
当然,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归有光可谓历尽艰难。但正因为意志坚定、目标明确,他在诸多人生磨难中慢慢变得遇挫而不馁、心态平和与节制,正如我们前面所讲到的,从《项脊轩志》补述妻子部分就能体会出。这不仅在为文上,也在为人上。
给大家补充一下归有光两次写作相隔这段时间的情况:他遭遇5次乡试失败,以及妻子魏氏、媵妾寒花、女儿如兰等相继离世的痛苦。客观上,归有光虽然比15年前更痛苦,但文章流溢出来却波澜不惊、“哀而不伤”。
时间给归有光以伤害,时间亦给他更强大的力量。
让人欣慰的是,《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情感的宣泄,似乎更是人生转变的“幸运篇”,是其过往的总结,更是其人生的成长。懂得节制情感也就懂得了人生,懂得了生活苦难就能收获更坚强的信念。
在此文前三段完成后一年多,归有光中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有了考举人的机会,开始了他以科举重振家门的历程。
在补充完成妻子部分的次年,他在第6次乡试中中举,然后开启了他连续9次冲击会试的漫漫征途,和真正成长为一代文学大家的光辉历程。
因此,读书,尤其是读经典,万不可“不求甚解”,只要多用一分心,你就会对作品和作家多一重了解,对自己的写作也会多一重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