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真男儿
——归有光
2014-03-12艾素芬
○ 艾素芬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广东 湛江 524057)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一间只有一丈见方、如在项脊之间的小书房——“项脊轩”,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在此为我们倾情演绎悲、喜人生。而却也让我们窥探到一个真男儿的风采。
“男儿”诠释了归有光的多重身份,远比“散文家”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语境。所以,我们从“男儿”的角度来谈对归有光“刚柔并济”性格的理解,就不至于浮光掠影了。
“刚柔并济”一词出自汉·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当唯义是务,唯国是康。何者?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然后克得其和,能为民用。” 百度百科上把“刚柔并济”释义为: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补充,使恰到好处。《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亦有“凡为将者,当以刚柔并济,不可徒恃其勇”一语。
刚是做人的脊梁,是立世的根本;柔是做人的血脉,是为人的通达。只知勇敢、刚毅、强悍只是一介“武夫”或“勇夫”罢了,而在具备这些品质的同时又保持文采、柔和、温柔才是真正的男儿。而在笔者看来,归有光就是一位刚强和柔和并济的真男儿。
一、刚强,因为有担当
“项脊轩”是归有光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以上也只是时过境迁,后人的猜测而已。而笔者是否也可以大胆猜测,“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且归有光自号“项脊生”,是否也可理解为归有光有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呢?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句话是说,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人考取功名了,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老奶奶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喃喃自语”一词,更表现老祖母的话发自内心,更见期望之殷切,情意之真诚。“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不一会儿工夫,老祖母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得上的。这一句话进一步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归有光肩上担子之重也可见一斑。
而文中为何只写祖母来来去去,而归有光却不写自己半句话?这又是为何呢?笔者试着再联系归有光的人生经历,再作大胆猜测,窥探此中缘由。据归有光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颖,9岁能文,但屡试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会试是三年一次的。直到六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县令。由于作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及地方豪绅同流合污,三年后被明升暗降为顺德府通判。后来在大学士高拱的保荐下做了南京太仆寺丞,但只做了一年就病死任上……
至此,归有光不写自己半句话,除了如祖母所说“大类女郎”,不喜欢说话外,是否祖母的这三句话也太触动归有光的心了,是说不出话来呢?“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归有光放声大哭,不能自已。除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是否也有想到自己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而哭呢?
面对困窘毫无惧色,是刚强;临死难而不软膝,是刚强;而一个平凡的男人,敢于担当家族重任,并为之不断努力,又何尝不是刚强呢?
敢于担当,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责任一种魄力。也许归有光最终也“读书久不效”,未能实现光耀门楣的家族期待;而这又怎么样呢,古语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归有光虽一辈子寂寂无名,却也不能因此否定归有光是一位敢于担当的真男儿的事实。
二、刚强,因为不惧泪水
男儿应当是刚强的。如果有人问,归有光是刚强的吗?可能有人会说归有光不够刚强,因为他经常“喜欢”哭。归有光想到母亲,“余泣”;想到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一般人看来,男儿哭代表软弱,是极失男人面子的事情,爱哭的男人不像男人。然而,是否应慢下结论。古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是否先问一问归有光为什么“喜欢”哭,再作结论不迟?
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学生甚至愤愤地说,他不哭,他就不是一个人了。是啊,归有光幼年丧母,想起慈母的点点滴滴,谁能不潸然泪下?他饱读诗书,却功名未就,想起祖母的嘱托,想起家族的振兴,又怎能止住内疚、焦虑、无奈和愤恨的泪水?是啊,能不哭吗?归有光不是冷血动物,他是一个人,是一个经历坎坷、重感情的人,他为自己未能尽为人子的责任而哭,为未能担当先人重托光宗耀祖而哭。他哭得如此洒脱、如此豪迈、如此一泻千里。
白居易哭过,“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欧阳修哭过,“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杜甫哭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诸葛亮哭过,“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甚至自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陷入“四面楚歌”时,也曾“泣数行下”;项羽自然是一个刚强的真男人,甚至有人认为,正是项羽太刚,个性中缺乏隐忍、阴柔的一面,不像刘邦能放下架子,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致乌江自刎。然而谁也不能否认,项羽不愧于“西楚霸王”的称号,哭,反而为他的刚强性格增加了不少的“血色”。
男人不轻易哭,只有面对最深的伤,才会如此脆弱;男人不轻易哭,只有而对最切的痛,才会放下自尊。如果一个男人哭了,那是他真的伤了、痛了,“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真男儿不惧眼泪。
三、柔和,因为真性情
《项脊轩》里承载着归有光对母亲、祖母和妻子三位亲人的深切缅怀之情。在三位亲人当中,母亲是最早离归有光而去的。归有光对于母亲,只有老妪说道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儿寒乎?欲食乎”聊聊只言片语中的印象。归有光为什么不直接去写他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呢?须知归有光的母亲一生有八个孩子,是一位非常辛苦的母亲。但是她对没在身边的孩子仍牵肠挂肚,怕她冻坏了,饿着了,半夜三更还起来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啊!母亲去世的时候,对于才8岁的归有光来说也不可能有更深刻的印象。所以只能借老妪之口道出。
只言片语,却自然真实,亲切而感人。古人文章“求真尚实”,以自然不事雕琢为上。所以这些虽是日常琐事,但由于记真事,抒真感,备受推崇,这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有关。
十八岁的归有光是否有如此自觉的文学追求,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的是,他肩负家族的使命,一生执著于科举入仕,只是科举一直不顺、仕途坎坷。除此之外,估计归有光也难得有精力顾及写不写得出漂亮的文章?当不当散文大家?文章能不能流芳百世?这,也许真的不重要。笔者是否可以认为:不管是对于母亲和祖母所流的泪水,还是对于爱妻所植枇杷树,而发的“今已亭亭如盖”的感慨,都只是归有光的真情流露而已,真的只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呢?
周国平认为,“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归有光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真性情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四、柔和,因为有爱
祖母、母亲、妻子可以说是归有光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想起祖母和母亲,归有光毫不掩饰自己的伤痛之情,“妪泣,余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而相敬如宾的爱妻死后,却不见归有光一滴泪水,不听一句思念,这又是为何呢?
固然与妻子一段是归有光在写完《项脊轩志》十几年后再作的补记,所以致与前文情意文风大大不同。然是否于爱妻的死,归有光再无伤痛之情呢?否也!
“室坏不修”,妻子死了,归有光再无心情去修葺小轩,朴素的四字含蓄地写出了他内心的忧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人已经不在了,但树却一天天地长大,睹物思人,睹物伤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一种痛,明明是痛彻心扉,却流不出泪水;有一种爱,明明是深爱,却难以名状,不可言表。不知归有光吃不吃这树上的枇杷,如果吃,不知归有光的心情是甜蜜的,还是苦涩的。
追忆母亲和祖母时,归有光的悲痛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可想起亡妻,却“此恨绵绵无绝期”,如此含蓄深沉。为什么如此悲痛,因为爱得“痛”。归有光爱祖母、爱母亲爱得热烈,爱妻子爱得深沉。
因为有爱,即使痛失爱妻,归有光的心也不会冰冷;因为有爱,让我们看到了归有光温柔平和的一面;因为有爱,真男儿本色才如此绚烂。
男儿喜欢征服,示其强悍,刚毅,坚挺。荆轲的“壮士一去不复返”,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岳飞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掷地有声,是雄浑浩博的男人气质。看常了男儿的阳刚倒也不足为奇,而阳刚之外又不失柔情,便是难能可贵了。
尽显其力量、铮铮铁骨之外又尽示其柔情,琴心剑胆于一体,亦刚亦柔、刚柔并济,这样的男人,谁能不为之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