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2014年至2016年抗抑郁药应用分析
2018-03-05钟彩妮曾环思李裕基
钟彩妮,曾环思,张 璇,李裕基
(广东省深圳市康宁医院药学部,广东 深圳 51802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压力日益增加,心理疾病就诊人数日益增多,抗抑郁药的使用也逐年增加。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按作用机制可分为三环类(TCA)、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再摄取抑制剂(SARI)、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NaSSA)、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其他类。本研究中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至2016年抗抑郁药的应用情况,旨在了解其使用现状和趋势,为研究、生产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提供的抗抑郁药的出库数据,统计医院2014年至2016年抗抑郁药出库的药品品种、剂型、规格、包装、数量和销售金额。
1.2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为指标[1],分别计算各药的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DDD值参照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和第17版《新编药物学》[3],以及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日剂量确定。DDDs=该药的年消耗总量(规格×销售数量)/该药的DDD值。DDDs是指年度内通用名相同的口服和注射2种剂型分别合并求得。DDDs客观反映某药的使用频率及临床用药趋势,其值越大表明该药的使用频率越高。DDC=某药的年销售金额/该药的DDDs,其变化反映了用药费用的趋势。排序比(DUI)=药品销售金额排序/DDDs排序,可反映销售金额与用药人数是否同步。接近1.0为同步良好,说明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致,用药合理,表明该药销售金额与DDDs同步性较好;比值小于1,表明该药品DDDs小而价格相对较高;比值大于1,表明该药品DDDs大而价格相对较低。
2 结果
2.1 销售总金额、总DDDs
由表1可见,我院抗抑郁药的销售总金额、DDDs逐年增加,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11%和17.32%。
表1 2014年至2016年我院抗抑郁药的销售总金额、总DDDs及年增长率
2.2 各类抗抑郁药的销售金额、DDDs及构成比
由表2可见,3年来,我院各类抗抑郁药销售金额和DDDs排名前3的为SSRI,SNRI,NaSSA,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SSRI占绝对主导地位,金额构成比约为60%,DDDs构成比从2014年的68.67%上升至2016年的72.59%;三环类销售金额明显低于其他各类抗抑郁药,且逐年下降;SARI和其他类相对稳定。
2.3 各种抗抑郁药销售金额、DDDs、DDC和DUI
由表3可见,我院抗抑郁药销售金额排序变化不大,排名前3的分别为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舍曲林,排名后3的为阿米替林、多塞平、马普替林。DDDs排名前3的分别为舍曲林、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排名后3的为阿米替林、多塞平、马普替林。3年DDC/DUI排名前3的均为度洛西汀、文拉法辛、艾司西酞普兰。三环类类药物的DDC均为1元左右。大部分品种的DDC均呈下降趋势,仅有文拉法辛及TCA类药物的DDC有所上升。3年 DUI值在 1±0.5范围内的占比分别为62.5%,68.7%,81.2%,且 DUI趋于 1,2016 年 DUI为 1的药物占43.7%,明显多于2014年和2015年。
3 讨论
表2 2014年至2016年我院各类抗抑郁药的销售金额、DDDs及构成比
据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疾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心理的追求意识也不断增强,因心理问题就诊的人数在不断攀升。我院2014年至2016年抗抑郁药的销售逐年增加,年平均增长率为16.11%;抗抑郁药的DDDs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17.32%。
SSRI类药物品种多,供临床选择范围广,具有安全系数高、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少、口服吸收良好、耐受性好等优点,已成为我院抗抑郁治疗的一线药物,与其他报道[4-6]结果一致。我院 SSRI金额构成比约为60%,DDDs构成比由2014年的68.67%上升至2016年的72.59%。SSRI对5-羟色胺再摄取的抑制作用选择性更强,对其他递质和受体作用甚微,保留了与三环类相似的疗效并克服了其不良反应,几乎无镇静作用,安全性高,适用于各种抑郁症,不良反应轻。由于相互无干扰,患者对一种SSRI无效时,可对另一种SSRI仍然有效[7]。SNRI的DDDs和销售金额呈上升趋势且增幅最大,其优势在于起效快、疗效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对重症抑郁症有明显疗效,复发率低,临床认可度高,但价格较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应用,故其DDDs的增长缓于销售金额的增长。相比新型的抗抑郁药,传统的抗抑郁药的使用趋于逐年减少,我院TCA金额和DDDs均呈下降趋势,因不良反应较多,如口干、便秘、瞳孔扩大、视力模糊、排尿困难和直立性低血压等,患者耐受性差,故目前临床已很少使用。
由表3可知,舍曲林的DDDs 3年均排在第1,销售金额均排在第3。舍曲林为选择性和强效的神经元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但对肾上腺素能受体、γ-氨基丁酸(GABA)受体、胆碱能受体、组胺受体、5-羟色胺受体、多巴胺受体或苯二氮 受体均无显著的亲和力,不良反应相对轻微,安全性高。舍曲林的作用机制是其对中枢神经元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有关,能特异性阻断5-羟色胺神经元胞体和突触终端区域的5-羟色胺再摄取,增加神经递质5-羟色胺含量,进而起到改善抑郁情绪的作用[8],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强迫症,对女性和老年人抑郁症尤为适合,儿童和少年应用该药安全。艾司西酞普兰为外消旋西酞普兰的左旋对映体,既保持了西酞普兰原有的对5-羟色胺转运体的高选择性,又提高了对5-羟色胺再摄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脑内5-羟色胺的传递[9]。临床试验表明,给予相当于西肽普兰 1/2 剂量的艾司西肽普兰(10~20 mg/d),可获得与相同疗效[10]。帕罗西汀也是常用的SSRI类抗抑郁药,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广泛,其DDDs 3年均排在第2,销售金额排在第4。
表3 2014年至2016年各种抗抑郁药销售金额、DDDs及排序、DDC和DUI
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用于抑郁症和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在治疗重型抑郁症方面,多篇文献报道其比SSRI类药物具有更强的有效性[11-12]。但由于价格较贵,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文拉法辛虽然销售金额排名第2,但 DDDs排名第 4;度洛西汀销售金额排名第 7,但DDDs却排名第10。
米氮平作用机制独特、起效快、治疗谱广,可作为应用SSRI治疗无效的首发抑郁障碍患者,也可联合其他抗抑郁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13]。我院米氮平的销售金额和DDDs排名均稳定在第5。
曲唑酮是SARI类抗抑郁药,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的重吸收,也是5-羟色胺的拮抗剂,不良反应轻微,在用药1~2周内减轻或消失,说明其治疗广泛性焦虑安全可靠。但由于会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即常见直立性低血压、轻度窦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心动过速),因此多发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慎用[14]。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为一种复方制剂,也是一种情绪稳定剂,特点是显效快、不良反应少,在我院抗抑郁药销售排名第10位,是轻度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选择。
DDC可直接反映药品价格的高低,度洛西汀、文拉法辛、艾司西酞普兰的DDC均在10元以上,较大程度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若价格下降,可让更多患者受益。而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的价格在5~6元,容易被患者接受。3年来,大部分品种的DDC稳中有降,得益于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落实;三环类类药物因为原料的涨价导致DDC有所增加。我院抗抑郁药的DUI逐年趋于1,说明同步性好,用药逐年趋向合理。
综上所述,我院2014年至2016年抗抑郁药销售金额和DDDs逐年增长,以SSRI为主的新型抗抑郁药占据了我院临床应用和销售金额的主导地位,三环类使用比例逐年下降,使用较为合理。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药物,保障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1]邹 豪,邵元福,朱才娟,等.医院药品DDD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应用[J].中国药房,1996,7(5):215.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56-171.
[3]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45-267.
[4]刘 慧,喻巍潇.南京地区31家医院2012-2013年抗抑郁药利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23):3200 - 3203.
[5]秦娟娟,张 勇,梁 艳.2012-2016年解放军总医院抗抑郁药物应用分析[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7,38(8):802 -806.
[6]郭彩娥,张玉英,乔泽国,等.我院2014年至2016年抗抑郁药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业,2017,26(12):92 -94.
[7]马海燕.新型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10):940 - 944.
[8]江开达.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 [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2):12 - 13.
[9]万 红.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2006-2010年抗抑郁药使用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17):1699 - 1702.
[10]Wade A.Escitalopram in the long-term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disorder[J].AnnClinPsychiatry,2006,18(1):83 -89.
[11]Smith D,Dempster C,Glanville J,et al.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venlafaxine compared with selective ser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and other antidepressants:a meta-analysis[J].Br J Psychiatry,2002,180(5):396 - 404.
[12]Thase ME,Lu Y,Joliat MJ,et al.Remission rates in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of duloxetine with SSRI as a comparator[J].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13,13(Suppl 4):S215.
[13]司天梅,方贻儒,李 涛,等.米氮平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使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8):634 -639.
[14]田元春.曲唑酮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药房,2009,20(32):2543-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