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探讨

2018-03-04刘巧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健康

刘巧

摘 要: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体现在符合当前社会背景、促进青年心理健康等方面,可以从课程、心理咨询、社会支持系统三个角度入手,通过优化心理健康教学、建立心理健康预防机制、完善支持体系等措施提升高校心理教育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等教育;积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价值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符合当前社会背景、促进青年心理健康等方面。首先,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尤其是人们在追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如何才能保持自尊、快乐的积极态度与品质。其次,当前高校在校学生数量庞大,心理状况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

二、积极心理学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切入点

1. 心理课程建设平衡性不强。高校日益重视心理课程的建设,在课程设置方面会根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细分。但实际教学过程大都以心理健康理论为主,教学中采取传统的讲授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实践活动或训练缺失,导致教育效果下降。甚至部分高校没有设置有关课程。可见,课程设置的不平衡与教学方式的单一成为阻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增强的因素。

2. 心理咨询介入存在滞后性。心理健康教育除授课外,还需要心理咨询作为补充。目前国内高校普遍设置了心理辅导机构,采取定期开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但辅导机构的运转形式仍然存在局限性,大部分还未建设起预防心理问题的机制和排遣不良情绪的渠道。导致心理咨询往往在问题发生后才介入,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3. 社会支持系统建设不完善。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压力,为避免极端危机事件的发生,一般安排专职教师及辅导员负责具体工作。这一方式虽然尽到了对学生的教育责任,但并未从更高的角度出发建设社会支持系统。没有重视家庭、社会在心理健康培养中的作用。形成了学校单方面努力,无法形成立体化教育环境的局面。

三、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方式

1. 立足心理课程影响,打造立体化心理健康教学。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应当围绕学生为主体这一意识展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明确目标、丰富内容、创新方式三方面优化。首先,发挥积极心理学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同时应当将可预见的未来人才心理健康需求融入教学,充分考虑时代快速发展带来的心理危机。其次,增加新颖生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自我发展形成有效的认知,通过认识自我的过程发现自身存在的优势与问题。同时讲授有关情绪稳定及情绪变化的知识,使学生能及时调控自身情绪。最后,利用积极心理学创新教学方式。以演讲或角色扮演完成心理体验课程,达到心理训练的目的。

2. 重视心理咨询影响,建立心理健康问题预防机制。积极心理学提倡日常心理健康维护,避免问题的发生。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当以此为出发点,建立预防机制实现心理问题的提前介入与有效预防。同时加强对学生积极潜质的挖掘。主动的咨询服务能有效避免问题扩大,而心理健康教育中授课与咨询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将授课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关注,能及时预防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发生。

3. 发挥家庭社会影响,完善全面的支持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利用积极心理学优化社会支持系统的氛围。一般认为大学生在生理与法律层面已经是成年人,应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是在現实情况下,大学生心理与经济层面对家庭的依赖程度普遍较高。同时大学阶段学生与社会接触日益增加,因此全面立体的支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方面,应当将积极心理学的影响扩展到学生亲子关系中,利用间接手段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方面需要广泛的主体共同参与,使公众心态更加健康、社会气氛更加和谐。

四、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媒体等社会力量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共同打造愉快、宽松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侯瑞鹤.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5,36(8):125-132.

[2]梁樱.心理健康的社会学视角——心理健康社会学综述[J].社会学研究,2013,28(2):220-241+246.

[3]俞国良,董妍.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12,33(6):97-102.

注:本文系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7SJB2141)。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