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埋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8-03-04李伟鸿陈杰东赵茜郭鹏琪

右江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失眠症

李伟鸿 陈杰东 赵茜 郭鹏琪

【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穴位埋线组24例,给予穴位埋线治疗;普通针刺组24例,给予一般针刺穴位治疗;药物对照组24例,给予口服复方枣仁胶囊治疗。疗程均为30天。对比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睡眠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三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三组的PS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穴位埋线组PSQI评分更低(P<0.01)。治疗前三组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睡眠时间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治疗后三组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穴位埋线组睡眠时间更长(P<0.05或0.01)。三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效果优于普通针刺与口服复方枣仁胶囊,可以降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改善睡眠质量,延长夜间睡眠时间。

【关键词】 穴位埋线疗法;失眠症;心脾两虚证;针刺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8.06.012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国外对全球失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4%~48%[1]。临床上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时睡时醒,或彻夜不眠为其特点,多伴有精力不足、反应减退、倦怠乏力、甚则心烦焦虑。研究发现,失眠除了可能导致疲劳、烦躁、日常功能受损,亦与生活质量降低、交通意外多发、工作效率低下及旷工率升高相关[2~3],并且消耗大量医疗资源[4]。由于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人们逐渐把治疗手段转向中医非药物疗法,虽方法各异,但均有较好的疗效[5]。笔者于门诊中选择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72例,通过穴位埋线、普通针刺与口服中成药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2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均为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泉州市中医院脑病科门诊病例,按完全随机法分为三组。穴位埋线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74岁,平均(56.85±5.28)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为3年,平均(2.14±0.42)年;普通针刺组24例,男12例,女12例,年龄最小为24岁,最大为73岁,平均(56.34±5.83)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为4年,平均(2.53±0.56)年;药物对照组24例,男10例,女14例,年龄最小为26岁,最大为75歲,平均(57.14±5.65)岁,病程最短3个月,病程最长3年6个月,平均(2.42±0.49)年。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DR-3》中失眠的诊断标准[6];中医诊断符合《不寐(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不寐的诊断依据及证治分类为心脾两虚证[7];年龄18~75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7 分;病程超过1个月;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镇静催眠药物;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合并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炎症、手术、外伤、恶性肿瘤所致疼痛失眠者;合并焦虑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者;毒品及酒精依赖者;治疗期间依从性差,不能够完成疗程者或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者。

1.3 治疗方法

药物对照组:(1)健康指导。帮助患者认识、理解病情,建议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戒烟、酒、咖啡,避免进食过于油腻及辛辣刺激食物。(2)药物治疗。复方枣仁胶囊(商品名:遇而安,国药准字Z20013048,北京优你特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4 g/粒,每晚9点左右口服1粒,每天1次,连续服用30天后进行疗效评价。普通针刺组:(1)健康指导同药物对照组。(2)针刺治疗。①取穴:双侧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百会[7]。②操作方法:消毒穴位局部,选用规格为0.22*40不锈钢针灸针,常规进针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留针30 min后拔出,期间行针2~3次,每天1次,连续30天后进行疗效评价。穴位埋线组:(1)健康指导同药物对照组。(2)穴位埋线治疗。①取穴:双侧神门、心俞、脾俞、肾俞、三阴交[7]。②操作方法:选择“2/0”号医用羊肠线,并剪成长1~2 cm线段,备放于装有75%酒精瓶中浸泡。戴无菌手套取一次性医用埋线针,退出针芯少许,用无菌镊将浸泡后羊肠线塞入针管前端,患者暴露治疗穴位、经安尔碘消毒后,以左手拇、食指捏起或拉紧进针穴位皮肤,右手持埋线针,斜刺进针到相应深度,患者出现针感时,推入针芯同时退出针管,羊肠线则埋入所选穴位内,局部再次消毒后以无菌输液贴覆盖固定,并嘱其保持干燥、避免感染。2周埋线治疗1次,30天共埋线治疗2次后行疗效评价。

1.4 观察指标

PSQI评分:用于评定被试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其中第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不参与计分,余18个条目组成7个成分,每个成分按0~3等级计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被试者完成试问需要5~10分钟[8]。其中条目4实际睡眠时间单独选出观察对比。PSQI评分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其他医生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各评定1次,单盲法评估。

1.5 疗效判断标准

PSQI减分率:PSQI减分率=(疗前评分-疗后评分)/疗前评分×100%。临床治愈:PSQI减分率≥75%;显效:75%>PSQI减分率≥50%;有效:50%>PSQI减分率≥25%;无效:PSQI减分率<25%;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8]。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W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三组等级分组资料比较采用成组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进一步比较采用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Nemenyi法),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三组PSQI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三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三组的PS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穴位埋线组PSQI评分更低(P<0.01)。见表1。

2.2 三组实际睡眠时间的比较

治疗前三组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睡眠时间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治疗后三组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穴位埋线组睡眠时间更长(P<0.05或0.01)。见表2。

2.3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三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失眠症,属于中医“不寐”范畴,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认为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得。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将其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9]。中医认为本病形成原因很多,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胃中不和等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不寐,但多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10]。国内学者经统计发现失眠症中医证型多达45个,痰火扰神、心脾气血虚、肝郁气滞、阴虚火旺、肝火炽盛和心肾不交为主要证型共占57.13%,其中心脾气血虚证占11.37%,与痰火扰神证并列位居第一[11]。故本研究以心脾两虚证的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的发病机制复杂,归纳大致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张力变化,炎性反应因子影响,褪黑素系统功能下降,中枢神经递质紊乱,边缘-皮质系统环路的功能或結构异常[12]。失眠一般采取综合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13]。药物治疗仍是目前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但其存在明显的缺陷,如可能产生耐受或依赖性、对呼吸功能的抑制、损害运动功能和记忆。迄今为止,很少有标准的“理想”药物,而非药物治疗失眠具有明显优势,包括能够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滥用,可消除紧张情绪、下调HPA轴活性,减轻应激反应,有些治疗具有与药物等同的短期疗效,但维持时间却长于药物[14]。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失眠症,包括了针刺、艾灸、按摩、电针、耳穴、皮肤针、皮内针、穴位注射、埋线法、挑刺、熏蒸、拔罐、刮痧等,可谓是方法各异,而且经临床应用后疗效可靠,特别是这些方法安全、经济、无耐药性、无毒副作用,不改变睡眠的正常生理模式[5]。

《灵枢·终始》曰:“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张景岳释:“久远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固结之邪不能散也。”故临床多采用留针或埋针之法以延长刺激时间,巩固和提高针刺疗效,常用于一些慢性和顽固性疾病。穴位埋线疗法通过羊肠线在穴位内的生理、物理作用及生物化学变化,产生刺激信息和能量,由经络传入体内,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局麻、针刺、放血、埋针等)、多种效应(穴位封闭、刺血、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留针、组织疗法等)于一体的复合治疗方法,具有止痛、解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机体有关脏腑器官功能趋于平衡,达到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15]。国内学者通过穴位埋线疗法与普通针刺疗法治疗失眠症,研究发现前者提高了临床疗效,同时发现其机理可能与穴位埋线能更好调节睡眠相关的细胞因子含量有关[16]。

本研究穴位埋线组所选治疗之穴位“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腧穴、原穴,《素问·兰亭秘典论》提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意为心主神明,心主宰意识、精神、思维等一切高级中枢活动。《灵枢·邪客》也提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可见失眠、心烦、健忘、心悸、癫、狂等与心理功能失常相关的躯体、精神异常疾患,均可取神门穴,其具宁心安神、开郁散结之功。所取心俞穴有补益心气而生血之效,脾俞穴可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肾俞穴有滋肾阴以潜心阴,从而交通心肾,水火相济,三阴交健脾养肝强肾、清心醒脑、养血安神。诸穴相配应用,可补益心脾肾、协调阴阳、调和脏腑而达安神助眠之功。

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线疗法,并与普通针刺及口服中成药制剂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后各组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穴位埋线组PSQI评分更低;治疗后各组睡眠时间均较治疗前延长,穴位埋线组睡眠时间更长。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得出如下结论:穴位埋线法治疗失眠症效果显著优于普通针刺与口服复方枣仁胶囊,可以降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改善睡眠质量,延长夜间睡眠时间。三组临床疗效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否与本研究样本例数偏小有关,有待后续扩大样本量持续观察。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临床试验表明穴位埋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较普通针刺、口服复方枣仁胶囊可以明显地降低PSQI评分及延长实际睡眠时间,对于失眠症有较佳的治疗效果。虽然普通针刺疗效肯定,但穴位埋线法青出于蓝、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以线代针、简便灵活,对选取穴位有持久刺激,无需每日重复针刺,不仅临床疗效更加显著,且减少耗材、安全、经济、无副作用。该疗法通过调理人体经络气血运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帮助患者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又无药物治疗依赖性等副作用,可作为一种临床中医适宜技术进行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Ohayon MM.Epidemiology of insomnia: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still need to learn[J].Sleep Med Rev,2002(6):97-111.

[2] Leger D,Massuel MA,Metlaine A.Professional correlates of insomnia[J].Sleep,2006,29(2):171-178.

[3] Walsh JK.Clinical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insomnia[J].J Clin Psychiatry,2004,65(8):13-19.

[4] Morin CM,Benca R.Chronic insomnia[J].Lancet,2012,379(9821):1129-1141.

[5] 刘连续.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2):167-170.

[6]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

[7] 國家中医药管理局不寐协作组.不寐(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5,2(1):14-18.

[8] Buysse DJ,Reynolds C3,Monk TH,et al.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J].Psychiatry Res,1989,28(2):193-213.

[9]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4-160.

[10] 崔应麟,王松龄,刘 伟.失眠的中医诊疗进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5):102-104.

[11] 司富春.失眠中医证型和方药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9):520-523.

[12] 程国良,钱彦方,李 静,等.失眠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6,3(3):174-179.

[13] 赵忠新.睡眠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72-93.

[14] 陈贵海.失眠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8):831-836.

[15] 布的尔坡,张兴明.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原理与临床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2009,21(5):852-854.

[16] 郭爱松,李爱红,冯兰芳,等.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4):331-334.

(收稿日期:2018-07-17 修回日期:2018-11-02)

猜你喜欢

失眠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疗效的meta分析
失眠症状≠失眠症及早治疗是关键
音乐疗法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
失眠症的临床治疗及效果评定
单醒瑜 何小妹 刘洁文
超级心理医生
归脾汤联合地西泮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蒙古灸治疗失眠症患者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