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2016-10-09熊桂华张展
熊桂华 张展
[摘要]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IMS),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祖国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主要病因病机为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增大,失眠症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很多患者使用镇静剂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且易产生依赖和成瘾性。近年来,中医特色疗法以其独特的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失眠治疗,现将有关中医疗法在失眠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关键词]失眠症;中医药;作用机制;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46-04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又称“目不瞑”“不得眠”等。近10年来中医治疗失眠方法多种多样,疗效明显、副作用少、适用人群广等优势日益显著,临床研究与日俱增。不但可以预防发作、控制或缓解症状,而且有很好的远期疗效。但中医药的滥用也日益明显,临床工作中应该加强管理。人一生当中约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它是人生命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之一,缺乏好的睡眠质量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我国有35%以上的人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为了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失眠症,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必须找出合适的治疗方法。现代中医认为,失眠症的产生主要与患者的心、肝、脾、肾等器官有关,下文主要对失眠症的治疗现状以及中医治疗的方法和优势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为治疗失眠症提供几点科学的建议。
1.失眠症治疗存在的问题分析
很多患者在失眠之后,由于对失眠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患者躺在床上不可避免出现精神紧张。一些患者误以为数绵羊、数数字等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失眠症状,因此强制性数数,这样反而容易导致失眠程度的加深。此外,一些患者在失眠的时候,以为安眠药能够缓解失眠症状,并长期大量地服用安定药物,容易导致上瘾症状,在停药之后因为药瘾的出现而变得焦虑、抑郁、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疾病。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在患上失眠症状的同时患上焦虑或抑郁症状,这说明失眠和焦虑等精神状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在治疗的时候应该以精神情绪方面的调节为主。
2.中医对失眠治疗的作用机制
从临床研究可知,在治疗失眠症上应用中医具有良好疗效,研究其作用机制非常有必要。事实上,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对中枢神经递质具有调节作用
近些年以来,对于睡眠研究发现和神经递质有一定关系,并且随着研究出现了和神经递质相关的新的睡眠,从许多研究可知,中医对失眠的治疗也就是调节神经递质,从而发挥功效。在西医方面就是采用药物治疗失眠症,比较常见的药物主要包含了巴比妥类、非苯二氮革类以及苯二氮革类几种类型,采用这种方式确实能够有效增加了失眠的时间,降低了睡眠的潜伏期,对睡眠质量进行改善,可是却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长时间使用就会让患者产生出依赖性与耐受性,例如一旦停药就会产生戒断症状等各种不良反应。中医上分析失眠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病因为饮食失节、七情所伤等,病机所是气血失和、机体脏腑阴阳失调,导致患者心神不宁。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学习、工作的压力较大,极易产生思虑气结,时间一长就会伤脾,湿痰内生、脾虚不能化湿,针对失眠症而言,中医在治疗上多从痰火、脾胃、心肾等各个方面人手。从现代各种医学研究来看,睡眠和失眠所涉及神经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而且还有许多中神经递质调控着睡眠的生理周期,但是这些递质间是怎样进行互相协调,及采用中医进行干预之后互相作用中的影响变化,还需要进行深研究。
2.2对睡眠有关因子造成影响
通过研究可知,很多细胞因子对于调解失眠夜存在较为重要作用,同时也扮演着比较重要角色。从研究中证明一些胆囊收缩素、神经肽、食欲素以及其他的各种内源性的促眠物质都和失眠有关,对于探究调解睡眠机制带来了多方位、多角度研究途径与方法。采用中医对失眠进行治疗中也体现出对睡眠有关因子影响作用。研究者从研究中发现心是人体的君主之官,而五脏六腑为之大主,失眠因子主要是心,病理常常会对肝胆脾胃肾造成影响,所以治疗必须要具有重心,同时兼顾全局,依据整体的观念与未病先进行预防原则,要从多个角度采取包围式的措施对主要病机进行治疗,对于病症要进行未病先防,未病先治。
相关研究总结,如果胃不和就会睡眠不安,所以在治疗上就应该从脾胃入手进行治疗,事实上这种总结主要是对肠胃受损、饮食不节以及胃气不和造成失眠病理机制之高度概括。从现代的研究也发现,胃肠和睡眠之间实实在在是互相影响之物质基础,胃主要是受纳,而且气宜降,或者因为湿浊而阻滞,或者是食物出现积内停,对气机造成阻碍,这些因素都会扰乱心神而影响睡眠。导致卫气虚衰,运行失序,常常停留在阳中,就不能够进入阴中,必然出现失眠现象。从研究中表明,影响睡眠调节有关因素比较多,并且都能够对睡眠具有促进作用,有一些具备抑制睡眠的作用,当然调节睡眠的作用形式上并不是统一,还需要继续探索与发行。从许多研究中表明,下丘脑背侧核、大脑皮层、杏仁核、篮斑等许多中枢神经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调控睡眠,应用中医能够对这些中枢神经结构有效改善,必然对失眠就起到了治疗作用。
3.中医治疗失眠进展
在中医看来,失眠症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下文进行详细分析。气血失调容易导致患者精神状况不佳。中医认为:气血不和容易致百病(《素问·调经论》),它认为失眠的病因很多,其中气血失调是最重要的,气血失调主要又分成阴虚失眠或者阳虚失眠两种症状,在治疗的时候需要分开辨证而治。大量资料表明,针灸疗法对失眠症有确切疗效。许成豪等认为采用朝医太极针疗法(辨象针灸),根据辨象选择2~3个主穴(补泻相结合),随症加减配穴治疗失眠症效果显著。郭爱松等认为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不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而且操作简便、耗时短,是值得推广使用的治疗方法。王小兵等认为医用羊肠线埋藏于三阴交、心俞、脾俞、肝俞、肾俞穴治疗失眠疗效显著优于药物组。一些中医学者认为,失眠患者主要是因为日常生活中过于劳累,导致心火旺盛,不能下交于肾,最终导致水火不济而产生失眠。对于此类症状,不能使用单纯使用安眠药物治疗,应该让患者改变体内水火不济的情况,从而缓解患者的情绪,达到治疗的效果。于雪萍研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失眠疗效满意,无成瘾性和依赖性,值得临床推广。王春华等采用耳穴埋豆指导、锻炼等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指数。患者火热旺盛:火热旺盛则会让患者的心神受到影响,中医认为,火热旺盛容易造成失眠,而失眠又会导致心神困扰而火热旺盛,可以说,彼此之间会循环加深,从而加重患者失眠症的程度。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医生应该选择具有潜镇作用的药物,如琥珀粉、珍珠母等,将其联合安神药物,如酸枣仁等进行服用,有效缓解患者火热旺盛的情况,从而达到治疗效果㈣。黄育平等医学者使用酸枣仁汤进行治疗,其治疗失眠的总有效率达到90.5%,效果显著。张金兰等使用安寐丹治疗失眠症,其总有效率则达到90%,治疗效果显著。瘀血内生主要是指患者受到情绪或精神方面的刺激,从而导致体内脾运失常,精神刺激严重的话还会导致产生气虚血瘀证。因此应该选用宁神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通过安心宁神,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瘀血内生的情况,对治疗顽固性失眠症具有较高的疗效。殷建权等认为黄连、酸枣仁、肉桂补肾清热安神,交通心肾,刺激涌泉穴可滋阴补肾、颐养五脏六腑,神阙则可安神宁心;中药外敷可由表入里,疏通气血,达到镇静安神之功,且操作简便、无成瘾等副作用。一些学者认为,中成药的治疗同样非常重要,对气血亏损型患者进行治疗,药房主要包括:人参归睥丸、当归补血丸、七叶神安、安神冲剂等,通过联合几种药物,对失眠症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4.展望
失眠病因多样,机制复杂。近些年以来,中医药对失眠治疗所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但吸收了现代睡眠的医学最新研究结果,也创新了中医理论,并且应用了中医动物模型,而且还选用一些新实验指标比如食欲素、胆囊收缩素8等,不但给睡眠医学进步做出较大贡献,还有效完善了中医理论。但从现在研究分析可知重点还是调节某两种睡眠因子的作用。相对于人体而言,调节睡眠是由细胞因子与神经递质在内多方睡眠因子共同参与过程。因此应用中医药怎样才能够发挥出多靶点、多层次的优势,协调各个睡眠因子互相作用而治疗失眠。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医已经继承了良好的治疗传统,通过对患者进行辨证分析,有效了解患者出现失眠的主要原因,从而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从上述调查发现,医生通过采取一系列的中医治疗措施,从身体内部调节机体,达到良好的治疗结果,根据上文的临床报道显示,中医在治疗失眠症上的确具有较大的优势,它不仅能够突出中医辨证治疗思想的科学性,还能够有效调节患者的身体机制。此外,中医治疗也有效减轻了副作用,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等情况,具有安全可靠的优势。在用药的时候,医生必须要注意用药的剂量,避免用药剂量不足而导致疗效不明显。中医治疗能够对患者进行全身调理,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但对于中医如何发挥多层次、多靶点优势,协调诸多睡眠因子的相互作用从而治疗失眠症,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失眠有其独到之处,其根据中医理论体系,辨证/辨病施治,着重调治脏腑阴阳、调畅气血、阴平阳秘、扶正祛邪,从而获得改善睡眠的良好疗效,且具有经济、简便、有效、无副作用等优点,其临床应用也不断更新发展,显示了其良好的前景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