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短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2018-03-04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山东 泰安 271000)
目前临床治疗肝脏良、恶性疾病中腹腔镜手术成为常用的一种方式,该手术形式具有并发症少、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但因存在较为复杂的肝脏解剖结构[1],切除肝实质容易发生胆瘘、创面大出血等症状,进而导致影响腹腔镜手术切除效果。为了进一步研究腹腔镜肝切除的效果,现报告本次诊治的56例肝切除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56例样本数据选自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肝切除患者,所有患者均因恶性或良性肝脏疾病进行肝切除手术,符合临床手术指征,排除上腹部手术史、心肺功能严重异常、哺乳期等患者。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每组28例,参照组女13例,男15例,中位年龄(44.54±5.69)岁,左半肝切除2例、右半肝切除13例、肝段切除5例、契形切除8例;试验组女14例,男14例,中位年龄(45.58±4.87)岁,左半肝切除1例、右半肝切除12例、肝段切除6例、契形切除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开腹肝切除术,予以患者全身麻醉,成功麻醉之后在上腹部正中切口、Benz切口或者在右上腹上行反L型切口,将肝周韧带游离,充分暴露患者病灶,阻断肝门,将肝实质离断,边切边凝,如果出现胆管或者重要血管,利用生物夹或者钛夹进行夹闭。依据切除范围实施规则肝叶或者肝段切除、局部肿块切除之后,对肝断面进行冲洗,予以止血干预。手术完成之后在标本袋中放置标本,从扩大切口进行取出,对腹腔引流管进行常规留置。
试验组患者予以腹腔镜肝切除,选取患者仰卧体位,抬高头大约 30°,完成全麻之后,在患者脐下缘进行穿刺,建立二氧化碳气腹,保持气腹压处于11~14 mmHg之间,将 Trocar置入患者左右肋缘下锁骨中线上、腋前线上、剑突下。对于实施左半肝或者左外叶切除患者,需要紧贴患者腹壁将肝圆韧带离断,随后将部分左右冠状韧带、镰状韧带进行离断,寻找左肝静脉、肝上下腔汇入腔静脉的部位,依据肝切除范围对相应韧带进行离断。对于实施Ⅵ段切患者需要将右三角韧带、部分右冠状韧带、肝肾韧带进行离断,对于左肝局部不规则切除患者不能将肝周韧带离断。依据生物夹进行夹闭,对相应肝段或者肝叶肝动脉以及门静脉属支进行支配,通过钛夹对相应肝静脉进行夹闭,防止肝大出血。自浅入深依据采取超声刀对肝实质进行离断,防止发生胆瘘或者出血。完成离断之后,对肝断面进行冲洗,予以止血。完成手术,在标本袋中放置标本,从扩大切口进行取出,对腹腔引流管进行常规留置。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肝切除患者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膈下积液、肺部感染、胸腔积液、伤口感染、腹水)。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首次进食、首次下床活动、住院、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首次进食、首次下床活动、住院、手术等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
3 讨论
相比较传统开腹手术而言,腹腔镜技术拥有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势,进而得到临床的大面积推广[2],已经逐渐成为将开腹手术取代的一种标准手术方式。但是在切除肝脏中由于复杂的解剖结构以及肝功能,促使腹腔镜手术过程中不能充分显露病灶,存在较大出血风险[3],进而提升了手术难度,尤其是肝癌操作中存在是否转移或者根治的问题,继而限制手术的应用。经资料研究显示,切除肝癌灶过程中采取腹腔镜手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但相比较开腹手术,在生存期、肿瘤复发方面差异不显著[4]。
本研究发现,试验组肝切除患者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手术中建立气腹可降低手术操作挤压肝脏的程度,对肝血管分支进行清晰观察,依据腹腔镜放大术野以及超声定位的功能可对病灶进行准确定位,与生物夹和超声刀配合使用,止血效果比较明显。腹腔镜肝切除能够防止手术损伤管道以及组织,且手术存在比较小的伤口,可显著降低过多暴露内脏导致丢失水分,不会对机体代谢、脏器功能造成影响,有利于恢复胃肠道功能。
综上所述,相比较开腹肝切除术,腹腔镜肝切除术具有显著效果,可缩短手术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尽早恢复健康,由于本次研究样本以及条件的影响,未来需进一步研究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的效果以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