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例1型糖尿病儿童血糖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干预对策分析
2018-03-04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 450018)
1型糖尿病(type1 diabetes mellitus,T1DM)作为糖尿病(DM)的一类,具有遗传倾向、终身性、无法根治性等特点,主要表现为胰岛β细胞结构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而引起的血糖代谢异常[1]。研究表明,T1DM血糖控制现状、自我管理水平不容乐观[2],在T1DM发病率逐年上升和趋于年轻化的背景下,有效的自我管理是提高血糖控制效果的重要保障,对于身心皆处于发展阶段的T1DM患儿而言,做好其血糖控制工作,尽量减少T1DM对其生活、学习的影响,具有长远的积极意义[3]。为了解T1DM患儿血糖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血糖管理工作做出依据,本文开展了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7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T1DM患儿共136例为研究对象,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T1DM诊断标准纳入标准[4];居住于河南省内时间≥6个月;年龄1~14岁;临床资料完整;患儿监护人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2型糖尿病;其他原发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严重肥胖者;肝肾功能障碍;服用影响研究结果药物;无法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所有入选患儿均进行电话、网络、门诊随访,收集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家庭收入、运动时间等一般资料,治疗方式、剂量、血糖监测频率、复诊频率、自我血糖监测(self-monitoring of blod glucose,SMBG)等T1DM治疗资料等;并检测患儿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甲状腺功、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采集患儿血液标本,-20℃冰箱下保存统一检测,HbAlc以高压液相色谱(HPLC)测定,批内变异系数、同一天批间变异系数、不同一天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46%、0.53%、0.99%,参照国际儿童青少年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diantric and aaolescent diabetes,ISPAD)的血糖控制标准[5],将HbAlc≤9.0%认为血糖控制有效,HbAlc>9.0%认为是血糖控制无效。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患儿一般资料
纳入T1DM患儿总计136例,其中男65例,女71例,年龄1~14(7.68±1.55)岁,病程0.8~6.4(3.25±0.42)年,运动时间110.50~600.32(251.26±23.62)min/w;每月SMBG次数为11~140(32.65±5.03)次;每年复诊次数为0~10(3.51±0.50)次;家庭年收入≥3万元和<3万元例数分别为84(61.76%)和52(38.24%);药物治疗单用胰岛素和联用其他降糖药物例数分别为125(91.91%)和11(8.09%);饮食控制和饮食未控制例数分别为98(72.06%)和38(27.94%);HbAlc检测结果为6.81~11.01(8.70±1.11)%,血糖控制有效和无效例数分别为99(72.79.%)和37(27.21%)。
2.2 HbAlc单因素影响分析
136例T1DM患儿中98.53%的患儿体重较低或正常,91.91%患儿单用药物控制血糖,72.06%的患儿进行饮食控制,50.00%的患儿周运动时间<200 min,67.65的患儿年复诊次数<4次,66.17%的患儿月SMBG次数<30次。将患儿一般资料与HbAlc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发现T1DM家庭年收入、饮食控制、周运动时间、每月SMBG次数与HbAlc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HbAlc单因素影响分析
2.3 影响T1DM患儿血糖控制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将T1DM患儿血糖控制有效作为因变量,家庭年收入、饮食控制、周运动时间、每月SMBG次数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校正其他因素影响后家庭年收入未纳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未进行饮食控制、周运动时间<200 min、月SMBG次数<30次是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影响T1DM患儿血糖控制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3 讨论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T1DM是全球化公共卫生问题,需要终身管理[6],可见研究T1DM血糖控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T1DM管理工作做出参考是全球共识。
本文选择136例T1DM患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本研究的血糖控制率(72.79%),与北京地区持平[7],说明河南省T1DM血糖管理水平与发达城市相比并不处于劣势,且在平均HbAlc水平上与北京地区的8.5%结果差异不大,对比ISPAD血糖控制标准,HbAlc=9.0%作为分界线,>9.0%则称为血糖控制不良,在9.0%~7.5%范围内为控制中等,<7.5%则为控制良好,文中将控制中等与控制良好归为控制有效,发现T1DM患儿家庭年收入、饮食控制、周运动时间、每月SMBG次数与HbAlc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提示上述因素可能是T1DM患儿HbAlc水平的影响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未进行饮食控制、周运动时间<200min、月SMBG次数<30次是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
结合前文所述结果,T1DM儿童血糖管理仍有未达标情况、患儿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较差、患儿及家属重视度不足,关注度不够等情况,对于未进行饮食控制的患儿而言,其饮食结构不合理,加重机体负担,对于运动时间较少的患儿而言,机体无法通过必要运动提升机能,可能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对于SMBG次数较少患儿而言,其可能因轻视血糖监测重要性而饮食不节制等,这些因素常相互影响,同一患儿可能具有多种危险因素。基于患儿年龄、认知不足的考虑,本研究认为这一现状或还与家庭收入、父母职业、父母文化水平有关。因此,在血糖管理工作中,应当根据加强患儿及其家属T1DM疾病认识,指导其科学健康饮食,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关注和重视其血糖变化,并注意重视患儿心理情况,及时纾解和引导,以身心改善为主要目标,而不仅仅关注其生理变化,使患者建立自我管理意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我控制力,尽量缩小患儿与正常生活的差距。
综上所述,T1DM儿童血糖管理存在未达标情况,患儿及家属疾病认知和重视度不足等现状,应针对性加强T1DM健康教育,建立健全血糖管理体系,改善T1DM患儿血糖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