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德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2018-03-04肖叶君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医德医者医患

肖叶君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0)

1 医德文化认同的内涵

医德是医学道德的简称,指医务人员在医务实践中应具备的思想、行为、态度等方面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原则,是调整医者与患者、医者与社会关系的杠杆和准则,也是规范医者行为、保障患者健康的力量所在。在我国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不仅形成了精深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出现了许多有关高尚医学道德的论述。运用不同定语,可形成多种形态的“认同”。就个人而言,认同有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之分。而自我认同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社会认同,两者都是以特定社会中的人或者社会群体为参照而展开的。由于认同是行动者对认同对象于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诠释与建构过程,本质上是精神的和文化的,而社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特定社会类型的文化基质的认同,故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1]。文化认同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个体和群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人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在文化世界中不断寻找、实现自己的生存意义,在文化中认识自身,在文化中寻求认同。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力图论证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人的哲学成了文化的哲学”[2]。所谓医德文化认同,是指作为个体的医者对医德的自知之明,在文化上和价值上对自身职业道德与行为操守的自我意识、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医德文化认同包含丰富的内容,但其核心是认同医者这个共同体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认同医德所包含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将医德当作自己的行动目标和指南,承担医者相应的责任,履行相应义务。

2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面临的现实困境

医患之间是一种双向人际互动关系,既有和谐的一面,又有冲突的一面。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医患冲突影响了正常的医疗活动,也导致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本文从3个角度剖析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医者医德文化认同度低

医患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者与患者个体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则指以医者为中心的群体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建立的关系。医患关系是因患者健康需求而产生的一种特定而又非常特殊的关系,是患者以性命和健康相托的一种庄重而又严肃的社会关系,它是最普通、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本应是和谐友好、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亲密关系,但现实生活中医患矛盾的日益加重却成为不争事实。当前,导致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医者医德文化认同度低是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文化根源。文化认同危机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负效应下的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而产生的,当前,医德文化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医者对医德所蕴含的伦理价值和职业操守的怀疑与否定。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认同,医者文化认同危机容易造成价值观冲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少数医务人员片面追求物欲,未尽到对患者、社会的道德责任,否定医德文化的精神内核,丧失了医者职业应有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的丧失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医者职业精神和同一性的丧失及文化堕落。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全心全意为人们身心健康服务的重任,他们的行为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少数医务人员缺乏医学人道主义和良好的医德,把为患者服务视为沉重负担,敷衍塞责,对患者痛苦呼救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激化了医患矛盾和冲突。

2.2 患者道德修养的缺乏

医患之间本应是互相信赖、和谐融洽、相亲相爱的协作关系,但目前一些地方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患者道德修养缺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患者道德修养的高低、对医者的信任及对生命的期望等会对医患关系产生直接影响。现代医患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医者和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形成的专业技术型关系,这是医患关系的基础;二是医者和患者在社会、心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形成的非技术型关系,其中道德关系与行为关系对医疗效果和医患关系有重要影响。有些患者缺乏道德修养,不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和尊严,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破坏正常的医疗秩序。有些患者对自己不熟悉的医生和年轻医生的诊治手段和治疗效果盲目不信任,仅凭对医学的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就以主观臆断来评判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甚至提出无理要求让医务人员给予满足。当前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医学文化发生变化,现代医学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逐渐被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所接受,促使患者参与医疗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因而他们在面对医生时普遍寻求一种平等的权利,对医生的服务和传统医生居于主导地位的医患关系持怀疑态度,他们更愿意将此关系看成一种平等的供需关系,他们希望参与决策和治疗过程。可以说,患者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增强的同时其自身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却被忽视。

2.3 媒体关于医患关系的不良报道

当前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中,除了医患双方的因素外,媒体对医患关系的不良报道也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人们不可能对整个外部环境和新闻事件保持直接现实的接触,对超出自身感知外的事务,人们只能依赖大众传媒去了解。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体是社会、群体与个人在社会行为维持、变化和冲突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信息系统。而形形色色的大众传媒以符号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的“事实”是经过选择和重组的,经过加工重组的“事实”一旦失真,受众就会被蒙蔽,产生错误认识。当前一些媒体有失公正地报道突发型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医患冲突事件,容易引起民众的极度恐慌,严重影响民众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正确认知。现代医学的发展还未达到“包治百病”的地步,医学本身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医生救治患者常常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医务人员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的健康而殚精竭虑,任劳任怨,忘我工作。大部分医务人员在有限的条件下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应得到保障与尊重。因此,有失公正合理的舆论宣传,则可能带来医生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意义感的丧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认为传播既创造了构成文化的符号环境,又受该环境驱使,人们会依据大众传媒所呈现的形象、价值观、行为等来理解社会现实。当前部分媒体在报道医患纠纷事件时陷入了一种固定思维模式———主要责任在医院,片面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加之微时代网络谣言增多及失真信息共享,容易导致辨别能力不强的受众陷入“信息迷雾”的困境,逐渐降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给医患关系带来多重考验。

3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路径选择

从目前的情况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必须正确认识各种影响因素,从医者、患者、媒体3方入手,多管齐下,促使医患关系良性发展。

3.1 提高医者医德文化认同度

医学乃医术与医德的统一体,医术是医德的基础,医德是医术的保障。医务人员需牢记古代著名医家的遗训“为医者须宅心醇谨,举动安和,言无轻吐,目无乱视,忌心勿起,贪念罔生”。当代医务工作者要做到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尊重生命、精益求精。医者对自身医德的认知与对自身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的自我意识、自我肯定,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从个人层面看,医者的医德文化认同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生的各种行为和基本偏好。个体缺失认同,即出现认同危机,就会出现严重的无方向感和不确定性。提高医德文化认同度对于医者融入社会生活、确定生活和道德方向感等有重要作用。西方伦理学家泰勒在论述认同的意义时认为认同与个人的道德方向感有本质联系。“知道你是谁,就是在道德空间中有方向感;关于道德空间中出现的问题,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值得做和什么不值得做,什么是对你有意义的和重要的以及什么是浅薄的和次要的”[3],泰勒在此强调的是认同对于个人道德定位的重要性。提高医德文化认同度能促进医者进行正确的价值抉择,明白什么是值得做的和什么是不值得做的,形成医者的自我概念及行为方式。医患关系的和谐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医者道德境界。具有高尚医德的医者能够自觉履行救死扶伤的工作职责,增强道德责任感,关爱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增强共同对抗疾病的信心。

3.2 培养患者就医道德

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强调医者对患者的道德义务,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患者的权利和义务,使单向型医患关系转变为双向型新型道德关系。为了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者和患者都应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权利,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从而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就医者而言,应具备高尚医德,尊重和爱护患者。就患者而言,应具备就医道德,患者的就医道德是指正常人群患病后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人文素质、就医态度和遵医行为的总和。对患者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珍爱生命,崇尚公德,守法讲理,文明就医,信任医生,正视科学,尊重医者的职业自主权及其人格和劳动,遵守医疗机构的有关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医疗正常秩序,切不可以任何理由侵犯医者的合法权益。人总是以一定的社会道德和义务为坐标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承担与身份相适应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有利于找到自我定位与行为准则。强调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应承担相应道德责任与义务,培养就医道德,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德所要求的患者身份与行为的统一,实现患者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促使患者主动配合、理解、信任医务人员。美国心理学家斯旺提出的自我验证理论认为,一旦人们有了关于他们自身的想法,他们就会努力证明这些观念,尽量说服自己不去做一些与身份不符的事情。患者及家属要信任医生,文明、理性就医,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3 媒体要恪守职业伦理,注重正确的舆论引导

医患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医学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包含政府、医方、患者、媒体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绝不是单靠医院和患者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媒体还要恪守职业伦理,注重正确的舆论引导。防范与应对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媒体承担其应尽的责任。一方面,恪守职业伦理,遵循客观、公正原则。媒体报道医患关系的公正性直接关系到医患关系的和谐度,媒体和记者应当客观、公正、真实地报道,不失偏颇地给公众传播事实真相,维护患者和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职业伦理要求媒体不仅是问题的揭露者,更是医患关系的协调者,要注重平息事端,化解矛盾。不仅要关注、同情患者,还要对医方有“同情式理解”。媒体不能仅以监督者的身份将医方与患者、大众对立起来,而要充当医患双方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看待与报道医患关系。媒体需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舆论本身是社会信念、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各领域、各层次的舆论总和被称为舆论环境。网络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及情绪的理智程度等,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也会对整个社会心理和主流价值观产生影响。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媒体应注重正确的舆论引导,履行监督职责,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负面报道的生存空间,引导大众正确认识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媒体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医疗方面的社会热点进行报道与评论,应当多报道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弘扬先进典型,从更高的层次、更全面的角度报道和宣传,让社会看到医疗界的“阳光面”,从而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例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于2018年5月发表的《急诊送进国外医院,才发现我们欠中国一句道歉》和2017年12月新华网发布的《2017年关于医生护士们的十个感人故事》,2017年9月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感人沙画《医生的一天》等正面宣传和报道,促使尊重科学、尊重生命、尊重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良好舆论氛围的形成,促进医患之间相互理解,互利共赢。

猜你喜欢

医德医者医患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