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词汇加工研究”特别专栏
2018-03-04华南师范大学张萍主持
华南师范大学 张萍主持
第二语言加工发端于心理学,根植于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运用跨学科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第二语言习得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已被研究多年,一些经典话题以及新生课题仍亟待解惑,而传统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固有其限,这就使得自带多学科基因的第二语言加工研究成为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认知语言学、脑科学等的聚焦之域,从语音到语篇、从识别到产出、从二语到多语、从行为到脑电,第二语言加工方兴未艾。词汇在第二语言习得和使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词汇加工正是第二语言加工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二语词汇加工涉及范围颇广,从词的感知、识别、推理、提取到语码转换、母语影响、词类效应、心理词库,都是二语词汇加工正在研究的课题。本期专栏收录的四篇论文分别从词汇理解中的选择机制、动词加工中的记忆效应、词汇提取中的抑制控制,以及语用原理的心理现实性等方面探讨词汇理解和产出中的心理加工问题,其中既有对经典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又有对新生课题的探索性研究。陈士法等的研究有别于以往对本族语者语言产出中词汇选择机制的关注,采用图-词干扰和掩蔽启动两个实验任务从正(启动)反(干扰)两个方面探索中国二语学习者语言理解中词汇的选择过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他们发现已有词汇竞争选择假设和反应排除假设都不能完全解释实验结果,因此创新性地提出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语言理解中词汇选择的竞争-干扰模式,即词汇选择时的竞争产生了干扰,同范畴词的干扰效应大于非同范畴;竞争-干扰效应随词的语义相关度而变化。郑丽娜针对国内英语规则词与不规则词加工研究的不足,设计适合词形加工的遮蔽启动实验,考察词频、词规则度和词音相似性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规则-不规则动词的加工影响,实验结果验证Pinker(1999)的记忆-计算双机制加工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二语学习者,但比本族语者更多依赖记忆机制去加工形态丰富的英语动词。这样的发现也再次证明足量输入缺乏的二语课堂学习中记忆和背诵的作用不可轻视。易保树、倪传斌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汉词汇提取加工中的抑制控制与切换代价。已有研究从理论上来说对双语加工是否存在抑制控制尚无定论;从实证来看多集中在语音层面的图名切换,且结论不一。他们采用言语流畅性任务要求被试在不同切换顺序和切换条件下根据所给高频汉语声母和英语辅音进行词汇产出,发现双语者在跨语言词汇提取过程中的切换代价不对称,汉字词的提取代价要高于二语英语词,即对母语的抑制需要更强的控制能力,这种抑制控制能力明显影响着双语者在词汇提取中付出的切换代价。语用和认知心理加工渐成另一交叉研究热点,但国内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进行实验探讨的研究凤毛麟角。马拯等的研究创新性地从二语加工角度采用移动窗口技术,通过设置不同语境和不同指称(颜色vs.尺寸)的句子条件,考量违背格莱斯“量”的原理即信息冗余是否影响中国二语学习者的指称加工。R语言分析结果发现,由尺寸和颜色修饰导致的冗余信息加工时间都显著延迟,证实“量的原理”的语用预期对二语指称加工的心理现实性。二语词汇加工课题众多,本期专栏只是一次尝试,选择性地报告给读者国内英语界相关研究的进展,算是抛砖引玉,期待将来有更多更好的二语(包括汉语作为二语的)词汇加工研究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