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认同与影响因素
2018-03-03于铁山
于铁山
摘要: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调查数据(CLDS),考察我国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认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赞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人数是支持延迟退休年龄人数的两倍多;60后、70后与80后对于延迟退休政策社会认同较低;在劳动力就业能力方面,教育变量与职业类型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具有显著影响,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在社会认知层面,劳动力的生活幸福感与主观地位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建议根据不同年龄采取差异化和更具弹性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关键词:延迟退休;CLDS;认同;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根据《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00万,占比为16.1%,其中65周岁及以上14386万人,占比为10.5%。由此可知,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在这种背景下,延迟退休年龄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世界范围内,包括美国与德国在内的部分国家都在延长退休年龄。在我国,随着人均预期寿命与人们受教育年限的持续延长,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我国的退休年龄标准已经执行数十年,从未调整。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我国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延迟退休年龄涉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事关就业与社会稳定,特别是各类群体差异比较大,所以政策迟迟未能出台,因此,研究劳动力对于该项政策的评价与认识,有助于推动该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主要探讨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认同与影响因素,具体包括当前我国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认同情况、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认同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相关结论与建议。
二、研究回顾与研究假设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就存在争议,在工业发达的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提前退休的现象较为普遍,综合来看,以往关于延迟退休的相关研究可以概括为三类。
第一类是探讨为什么要出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并重点研究影响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相关因素。国外调查数据显示,退休政策、经济因素与个人背景等变量会影响到个人的退休计划。英国的调查研究显示,退休年龄的分层特征明显,较高地位者的退休年龄受职业年金、个人储蓄和商业养老的影响,较低地位者退休后往往继续从事兼职。同时,国外相关研究发现不同职业对于退休年龄有一定影响。国内的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不愿意延迟退休;在性别方面,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强的延迟退休意愿;在技术职称方面,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更倾向于延迟退休。生命周期理论则认为,工作年限减少、工作生命周期比下降和退休生命周期比上升带来个人自我養老压力加大、负担加重,导致延迟退休不可避免。上述国内外研究发现影响延迟退休政策的变量存在一定共性,这些研究对于探讨我国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此基础上,第二类研究集中关注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相关效应,既有经济效应也有社会效应。有研究根据option value模型发现延迟退休对我国男性劳动者和低收入劳动者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有研究从社会政策视角出发认为研究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要特别注重评估政策的科学性与效果。刘万基于对城镇职工不同退休年龄养老金财富的考察,认为调整退休年龄主要是调整各类养老金最低领取年龄。延迟退休对于青年群体就业影响如何?实证研究发现延迟退休确实会对青年人就业产生一定的负作用,但是这种影响不应该被夸大,且存在行业差异。这部分研究多关注于特定群体对于延迟退休的影响,忽略了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的社会认同,特别是缺乏大规模调查数据研究,不利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不同于前面两种研究,第三类研究主要针对延迟退休相关研究的系统文献梳理与介绍国外关于延迟退休政策的经验。目前我国正在酝酿出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借鉴其他国家在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方面的经验,有助于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总体来看,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实施的成因与效应,从逻辑上属于社会政策实施过程的评估。而本研究是在我国尚未出台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背景下,考察我国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认同,重点调查劳动力对于该政策的社会认同现状,即劳动力是否赞成出台该政策,以及不同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认同差异,即分别有哪些劳动力赞成与反对该项政策;通过大规模调查数据研究,为制定与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提供相关参考。
从社会政策分析的角度来看,没有哪项具体的公共政策能够使所有人同等受益,在社会政策体系中,受益的不均等性也较为突出,任何社会政策都会产生受益方与受损方,两者对于社会政策具有不同的社会认同。
首先,由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焦点之一就是退休年龄的划定,因此年龄是重点考察的变量。以十年为一代,将劳动力划分为不同年代,如“70后”劳动力、“80后”劳动力等,分别考察不同年龄段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政策的认同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H1:不同年龄阶段的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认同存在显著差异,且年龄越小的劳动力越不认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其次,考虑到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认同情况与劳动力个人在劳动力市场的受益与受损情况密切相关,在“利益受益—利益受损”的研究框架下,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中的利益受益方会赞成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而利益受损方则不赞成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因此,选取劳动力就业能力作为影响延迟退休政策的重要变量。一般认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越高,则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越强,也就倾向于不认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衡量就业能力的指标包括受教育年限、职业类别与收入状况。因此,我们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H2: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社会认同具有显著影响。该假设可以操作化为3个具体假设:
H2a受教育年限越多的劳动力,越不认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endprint
Hab收入越高的劳动力,越不认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H2a从事不同职业的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有显著差异。
最后,从社会政策的效应来看,劳动力的当前社会认知会影响到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认同。因此,我们提出第三个研究假设H3:劳动力的社会认知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认同具有显著影响。该假设可以操作化为4个具体假设:
H3a生活幸福感越高的劳动力,越认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H3b生活满意度越高的劳动力,越认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H3c主观社会地位越高的劳动力,越认同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H3a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度越高的劳动力,越认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三、数据、变量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这是中山大学主持的我国第一个以劳动力为主题的全国性跟踪调查。“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样本覆盖了我国29个省市,调查对象为样本家庭户中的全部劳动力,在抽样方法上,采用多阶段、多层次与劳动力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2012年第一次全国性调查完成,2014年第一轮追踪调查完成。CLDS(2014)共收集到23 594条数据。
(一)因变量
因变量是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认同情况,在调查问卷中用于测量因变量的问题是“您是否赞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于该问题的回答分为“非常赞同”“较赞同”“无所谓”“较不赞同”“非常不赞同”等5类,在统计分析时分别赋值为1到5。由于因变量是秩序类别变量,因此宜采用定序logit统计分析,定序logit是二分类logit模型的自然延伸運用,这种模型又被称为累积(cumulative)logit模型。对于模型的建构采用stata12.0版本执行。
(二)自变量
众所周知,测量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变量主要包括教育、职业与收入等,其中,教育变量涵盖了文盲到博士11个种类。在统计分析时,本文将教育变量重新编码为受教育年限,其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校、中专与大专的受教育年限都设置为12年。
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满足收入变量符合正态性要求,校对收入变量取对数,把职业变量分为11种: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军队;国有/集体事业单位;国营企业;集体企业;村居委会等自治组织;民营、私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民办非企业、社团等社会组织;体工商户;务农(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自由工作者等;并对职业变量进行编码。
由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核心变量是年龄,因此重点考察不同年龄段者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认同情况。因为年龄是连续性变量,所以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将该变量重新编码为90后、80后、70后、60后、50后、40后、30后与20后等。
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认同受到当前社会认知的影响,其中社会认知变量包括劳动力的主观地位、幸福感、满意度与经济状况评价等。
在调查问卷中劳动力幸福感变量通过“总的来说,您认为您的生活过得是否幸福”来测量,幸福感在1-5之间,非常不幸福=1,非常幸福=5。
在调查问卷中劳动力生活满意度变量通过“总体来说,您对您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么”来测量,满意度在1-5之间,非常不满意=1,非常满意=5。
在调查问卷中劳动力家庭经济满意度通过“总体来说,您对您的家庭经济状况感到满意么”来测量,满意度在1-5之间,非常不满意=1,非常满意=5。
在调查问卷中劳动力主观地位变量通过“您认为您自己目前在哪个等级上”来测量,最高的“10”分代表最顶层,最低的“1”分代表最底层。
(三)控制变量
在统计分析中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性别、户口性质等。两者均为类别变量,性别分为男性(男性=1)与女性(女性=0),户口性质包括农业户口、非农户口与居民户口等。
本研究所选用的基本变量如表1所示。
四、数据分析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6252名接受调查的劳动力中,1867名被调查者认为理想退休年龄应该是60岁,占比29.86%;1465名被调查者认为理想退休年龄应该是55岁,占比23.43%;1890名被调查者认为理想退休年龄应该是50岁,占比30.23%。
(一)劳动力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认同现状
从工作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工作对于不同的劳动力来说具有不同内涵,并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部分劳动力从负面角度视工作为一种惩罚与控制;第二种观点是部分劳动力从正面角度认为工作是一项责任与事业,是实现自我的重要表达方式。因此,劳动力对于工作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延迟退休政策的社会认同情况。中国劳动力调查(CLDS)问卷设置了是否赞成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问题,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在调查的6354名受访者中,认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劳动力占比20.51%,不认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劳动力占比55.60%,持无所谓态度的劳动力占比23.89%。由此可知,不认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劳动力是认同者的2倍以上。在这种背景下,了解影响延迟退休态度的因素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制定延迟退休政策应该注重与劳动力的沟通与讨论,采取更为积极稳妥的方式推进。
(二)劳动力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认同的影响因素
为了考察劳动力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认同受哪些因素影响,本文选用累计Logit模型来检验相关的研究假设。在统计分析上,本文构建了四种嵌套模型,分别是只包括控制变量的基准模型1;在基准模型基础之上重点考察不同年龄段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政策看法的模型2;加入劳动力就业能力变量的模型3;与加人劳动力社会认知变量的模型4。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endprint
通过表3可知,模型的虚拟判定系数在模型l到模型4中不断上升,说明模型的解释力在不断上升。第一,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性别的系数为负数,且在统计上显著,说明相对于女性劳动力,男性劳动力更加倾向于赞成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可能与长期以来男性主导劳动力市场,所以男性自然不愿意退出劳动力市场有关。第二,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户口性质的系数为正,且在统计上显著,说明相对于农业户口劳动力,非农户口与居民户口劳动力都倾向于不赞成延迟退休政策;在农业户口劳动力看来,延迟退休政策对于农业户口的冲击要弱于非农户口与居民户口。
年龄方面,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出生于不同年代的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认同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90后出生的劳动力来说,60后劳动力、70后劳动力与80后劳动力都倾向于不赞成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在统计上显著。相对于90后劳动力,40后劳动力与50后劳动力都比较赞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但是当加入其他变量后,年龄变量在统计上变得不显著。相对于90年代出生的劳动力,20年代与30年代出生的劳动力比较赞成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但是在统计上并不显著。统计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H1。
劳动力就业能力方面,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第一,受教育年限变量的系数为正,并在统计上显著,说明教育程度越高的劳动力越不赞同延迟退休政策;第二,在职业方面,相对于在机关单位工作的劳动力,国营企业、外资企业与私营企业的系数为正,说明这些职业的劳动力更加不赞同延迟退休政策,且在统计上显著,要理解这一差异,可能要考虑到机关单位退休后与企业退休之后的所面临待遇问题,如果退休前后,待遇相差不大,则退休的意愿越强;第三,研究发现,收入变量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这一点有悖于之前的研究假设,说明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对于是否认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没有影响。因此,统计结果基本支持了研究假设H2a与H2c,但是不支持研究假设H2b。
当前社会认知变量层面,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第一,幸福感变量与主观地位在统计上显著,且系数为正,说明幸福感越高的劳动力,越不赞同延迟退休政策,这可能是缘于幸福感并非由工作带来所致;而主观地位越高的劳动力,越倾向于赞同延迟退休政策,这意味着主观地位越高的劳动力,更渴望留在职场;第二,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家庭,越倾向于赞同延迟退休政策,这可能是由于劳动力一旦退休,家庭经济状况就会走弱;第三,生活满意度变量在统计上不显著,说明劳动力的生活满意度对于延迟退休政策没有显著影响。因此,统计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H3a、H3c和H3d,但是并不支持研究假设H3b。
(三)劳动力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现方式
为了调查劳动力倾向于何种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现方式,在调查问卷中通过问题“如果一定要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话,您愿意选择哪一种”,考察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政策的接受方式,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在6354名接受调查的对象中,892人愿意选择一步到位;1413人愿意选择逐步延迟退休年龄;896人主张老人老制度,新人新制度;2814人认为给一个退休年龄范围,自己自由选择退休年龄;还有339人选择其他方式。通过调查可知,接近一半(44.29%)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能接受给定一个退休年龄范围,自由选择退休年龄。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中国劳动力调查”CLDS(2014)数据考察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认同与影响因素,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两点。
第一,总体来看,我国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认同并不高。这意味着出台延迟退休年齡政策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针对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政策抱有较低的社会认同这一现状,建议通过工作扩展与工作丰富提高工作满意度,同时加强政策的宣传,降低这一政策的负面效应。
第二,在影响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社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发现,首先,因延迟退休而利益受损的年龄段倾向于不认同该项政策,如相对于90后60后、70后与80后都不赞成延迟退休年龄;其次,受教育年限越多的劳动力越不赞成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再次,不同职业对于延迟退休的态度存在差异;最后,主观地位越高的劳动力与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劳动力对延迟退休持支持态度,而幸福感高的劳动力并不认同这一政策。
(二)对策建议
通过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有助于了解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认同,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根据不同年龄采取差异化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认同存在显著差异。相关部门在研究制定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时,应根据劳动力对该项政策的社会认同差异,在顶层设计层面制定更为健全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尽量降低政策的负面效应。延迟退休制度应针对谁应该延迟退休,谁愿意延迟退休,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育年限和不同职业劳动力的利益诉求,区分不同群体的差别化刚性指标,采取差异化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2.采取更具弹性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调查显示目前劳动力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认同偏低。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实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相关部门需要充分回应劳动力的政策诉求,考虑到接近一半的劳动力倾向在一定退休年龄范围内自由选择退休年龄,应该更具弹性的延迟退休政策,在这方面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退休年龄的延长不是跳跃式的,而是逐步实现,政府在出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基础上,可配套出台具有激励性质的制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