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文教学的基础、架构与文化步骤
2018-03-03顾丽娟
顾丽娟
古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枢机所在。无论是先秦诸子百家,还是下迄明清的各时期散文,均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基于学习视角进行分析,将古文学好,则不但有助于学生基本词句的积累,还可以实现一名学习者精神底蕴的积淀,产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
一、词汇基础先行
对于古文教学双方而言,如果缺少必要的基础巩固环节,则必然无法进行接下来的文化探讨、整体思维。因此,教师需要首先帮助学生进入到词汇基础的学习境界中来,使之得到扎实的专项训练。比如学习《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首先安排学生阅读课文,以读为始,使之直接接触课文,重点关注三方面内容:寻找到生字、通假字,利用书下注释、工具书等,解决字形、字音、字义等问题;利用注释,找出活用词、古今异义词等内容,像“无乃尔是过与”一句里面的“过”字等;将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句子找出来,或者自行处理,或者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请教,像“无乃尔是过与”一句中的“无乃……与”这个句式,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恐怕……吧”,等等。学生一边提出问题、一边讨论问题,可以快速处理好文意理解任务,扫除古文中的文字基本障碍,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整体观照为主
对于古文教学过程而言,教师要将古文视作一篇整体的文章来分析,而非仅仅视其为实词、虚词加句式的汇合。若是采取那种分散思维的话,则容易将一篇非常经典的古文文章拆得七零八落,不成体系,因此,教师要采取一种整体观照的态度,保证古文学习的宏观性。在教学《季氏将伐颛臾》一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提出要求,让学生将该文作为一篇普通的文章进行阅读,学生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师生再陆续加以解决。总的来说,需要做到“言”与“文”的充分融合与统一,由此才能真正突显出后面将要提到的“文化味”。实际上,学生从整体上阅读把握的过程,正是让文章与学生思维发生交流碰撞,认真品读“言”的过程。正所谓“言为心声”,学生理解文章,走进文章,才能进入到古人的心田中去,和他们交流,共同看事论人,感受到文字内外的世界。
三、文化感知拔高
学习古文的最高层次是站在文化角度对古文进行欣赏或者批判,由此提升文化素养。比如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需要明确这是记录孔子言论的文章,学习的重点在于孔子语言艺术这项文化内容,他的反复辩难与逐步推进做法,以及以德服人的文化素养,都是极为值得推崇的。在后期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孔子为什么会动怒?学生以该问题为中心,充分收集材料,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并辅之以广泛的讨论和研究。最终得到的答案有下述几点:其一,孔子在治国理念上更加侧重于以礼义教化为主,以刑法举措为辅,孔子本人曾经为此在列国周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二,孔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这种礼崩乐坏的行为表现是持反对态度的;其三,孔子对于冉有、季路的态度表现出不满意的态度。总的说来,从文化层面上分析,孔子在遇到自我理念受到阻碍的情况下,一边是季氏无道,一边是门下弟子曲意附合,难免因此大动肝火。利用相关问题的分析,学生一方面深入领会了课文意思,另一方面更是从文化的高度增强了自身的研究能力。
与此同时,学生利用反复诵读对话的形式,也体会到了孔子在政治经验方面的丰富性、政治眼光方面的独到性。这种利用变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文化学习手段,能再现出作品的意蕴,保证课堂上的情理兼备。而为了让古文学习的过程更具文化特质,让文化和情感相得益彰,教师还需要全面展现出古文里面的“文”,也就是美的诱因,对文本里面韵味隽永的内涵加以挖掘,由此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到,虽然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在于温、良、恭、俭、让,可是在遇到原则问题的时候,他也有“當仁不让”的勇毅性格,这正是其人格魅力的独特之处。
再者,教师还可以借助补充和孔子有关的名言警句的办法,使学生从文化的高度产生不同思想与观点碰撞的可能性,像“己所不欲,毋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等等。对这些名句进行理解与感悟的过程,同样可以视为在文化角度深入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辅助做法,孔子所具有的正直、乐观、积极进取等精神品质就在无形中得到了全面彰显。
综观现今的古文教学,很多时候存在一种仅关注灌输而忽视感悟的弊病,导致学生置身于死记硬背的境地,这个问题急需改变,否则古文的有效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谈。我们采取基础、架构与文化三步走的引导策略,势必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使之进入到千古佳作的奇妙情境之中,真正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2252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