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考优秀作文为例谈古诗文的活用
2018-03-03吴克乘
吴克乘
引用古诗文,可以展示作者广阔的阅读视野、广博的知识储备;可以展示不凡的语言潜质、驾驭语言的能力;可以展示浑厚的文学气息、人文气质;可以使文风大气厚重。下面笔者就以高考优秀作文为例谈谈引用古诗文的技巧。
一、与上下文语意对接
所有引用的第一考虑就是语意对接连贯。古诗文的内容与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一致,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才能体现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如: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母亲的爱是超越时空的,是永远的,但孝却是人生的链条,一旦断裂将无法弥补。(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
零零碎碎的记忆,是我们对历史的铭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使人”执手相看泪眼”,甚至”无语凝噎”。我们忘不了的瞬间,往往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只记得自己是人生中的一个过客,生活、历史有太多值得我们回味。(山东卷《岁月掩不去的记忆》)
中秋之夜,无暇驻足仰首;祖国诞辰,不能同乐五州;新年伊始,除夕新春,更不忍回首仰望,亦不得眺望前方。感冒发烧,轻伤不下火线;周末闲暇,早已是过往云烟。长叹一声:路漫漫其修远兮!(重庆卷《十八岁的高考》)
二、构成对比
對比与古诗文特有的文化底蕴相结合,使句段的活力锦上添花。如: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更何况人呢?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讲的就是感恩。“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诠释着命运的方略,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全国卷Ⅱ《学会感恩》)
古代优秀的诗人都是留心周围事物的智者,因此他们创造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当花开花落时,你留心了吗?如果没有,那就不怪我们的文字越来越苍白无力,越来越浮夸虚华。(新课标卷《留心》)
所以,我说,尽管我们走在消逝中,看着“大江东去”,我们不应悲伤,也不应觉得无奈。因为所有的流逝都将载着我们前行。我们不必悲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只需铭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不必为流水落花而惋借,只需知道“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顺其自然,才是我们面对流逝的事物应有的态度。(浙江卷《指间沙》)
对于修养自身者而言,严以律己显得尤为重要。儒家朱熹强调,“吾日三省吾身”,不断检视自己的行为。儒家荀况同样也说过:“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名而行无过矣。”可见反躬自省、严以律己对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嘴边》)
三、构成排比
众所周知,排比的作用是突出文章的重心,周密地说明复杂的道理,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排比与古诗文特有的文化底蕴相结合可以相得益彰。如:
不害怕“摔跤”,就像苏轼“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超然,就像诗仙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就像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雄壮。(全国卷Ⅰ《不怕摔跤》)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试问,哪一种语言有这样灵动的气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试问,哪一种语言有这样绚丽的色彩?“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试问,哪一种语言有这样恢弘的气势?(湖北卷《打一场母语保卫战》)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湖南卷《诗意地生活》)
怀念从前,季节总是如歌般行吟。当春来到时,就有“桃之夭夭”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机;当秋走近时,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会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福建卷《季节》)
一步与一生奏出的“绝代名伶”的乐章,有比银铃更悦耳的情愫,“造化钟神秀”;有比蜜醴更甜润的韵味,“悠然见南山”;有比“海底五万里”更壮阔的气势,“月涌大江流”。(四川卷《一步与一生》)
四、融入作者人生价值
对历史名人的精神和人生价值的追踪,能引导积极的价值取向,体现忧患的人文情怀,体现历史的使命感、民族的责任感。如:
而“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的文天祥只是一个文人、一个文官,却又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英雄。为什么?因为他那磁针石一般的心灵永远向着南方,向着故国的黎民百姓。拥有民族之心、赤子之心的人才能被后世称道,才能无愧此生。(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
面对非人的,无尽的屈辱,坚信“我能”的苏轼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言壮语去抗争。正是这个坚信“我能”的苏轼,为我们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理。(辽宁卷《我能》)
为了传递,为了博爱,这杯苦茶始终是那样的执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还在为老百姓的疾苦悲恸流泪。“夜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你咬着牙记录真实的历史细节。(广东卷《品一杯传递民族灵魂的苦茶》)
作者单位: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516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