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代料栽培猴头菇、黄灵菇试验
2018-03-03尹天娇李艳芳于明珠
尹天娇,李艳芳,于明珠,赵 磊
(绥化学院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属猴头菌科猴头菌属,俗称猴头、刺猬菌等,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菜之一[1],属食药兼用菌。猴头菇药用价值高,其性平、味甘,有助消化、利五脏的功效[2],猴头菇多糖对消化道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如胃癌、食道癌等[3],猴头菇提取物有良好的生物活性[4-5],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它的抗氧化活性[6-7]以证明其生物活性。此外,猴头菇营养丰富,自古就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的美称。
黄灵菇(Hohenbuehelia serotina),学名亚侧耳,俗称元蘑、冬蘑、冻蘑等,是蘑菇中仅次于猴头菇的上品蘑,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等成分[8-9],滋味极鲜美,与海鲜相似,有很高的食用价值。黄灵菇入药,具有舒筋活络、强筋壮骨的功能,抗癌试验表明,其对肿瘤有很好的抑制率[10-11]。
猴头菇和黄灵菇是我国东北地区著名的野生食用菌,近年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吉林省的长白山地区人工栽培2种食用菌的规模逐渐增大[12-13],仅黑龙江省海林市2016年生产规模就突破5000万袋,产量突破2.5万t。2种食用菌生产中原料皆以阔叶木屑、棉籽壳为主进行代料栽培[14],多年来许多学者对猴头菇及黄灵菇栽培进行了相关研究[15-16],并且以棚室内床架栽培为主[17-18],也有利用玉米芯进行猴头菇栽培的相关试验[19]。近年来,国家对林木资源的保护逐年加强,“十三五”规划建议更是提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必将引起栽培原料的短缺。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玉米秸秆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玉米秸秆资源生产猴头菇、黄灵菇,以期扩展这2种珍稀菌类的代料栽培原料来源。
本研究以玉米秸秆为添加原料,在适宜条件下进行代料栽培试验,测定菌丝体、子实体的生长状况,探讨适宜玉米秸秆栽培猴头菇、黄灵菇的生长、分化规律,为综合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提供理论支持。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种与材料
供试菌种为猴头菇、黄灵菇,由绥化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提供。
试验材料为木屑、玉米秸秆、麸皮、玉米粉、石膏、石灰等,均购于农资市场。
1.2 仪器与设备
YXQ-LS-50SII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生产;SW-CJ-2F双人双面净化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FX303-3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树立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
猴头菇与黄灵菇的栽培试验采用熟料袋栽模式,栽培流程为:母种制备→原种制备→栽培种制备→出菇管理→采收。
1.3.1 母种及原种制备 母种生产采用PDA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接菌、培养。原种生产采用木屑为培养基,瓶装高压灭菌。母种生产及原种生产具体操作过程参考文献[20]进行。
1.3.2 栽培种制备 栽培种的培养基设6个配方,分别为:配方1.玉米秸秆10%,木屑69%,麦麸17%,玉米粉3%,石膏1%;配方2.玉米秸秆25%,木屑60%,麦麸11%,玉米粉3%,石膏1%;配方3.玉米秸秆30%,木屑54%,麦麸11%,黄豆粉3%,石膏1%,石灰1%;配方4.玉米秸秆50%,木屑48%,石膏1%,石灰1%;配方5.玉米秸秆50%,玉米芯50%;配方6.木屑78%,麦麸20%,蔗糖1%,石膏1%,为对照组。
各供试组按照配方组成配料,每个配方20袋。配制方法:将溶于水的辅料单独放置,其他辅料与主料干拌均匀,将溶于水的辅料先溶于水中,全部溶解后加入料中,加水使培养料含水率在55%~60%,搅拌均匀后闷堆2 h,pH自然。
装袋、灭菌与接种:菌袋规格为14 cm×28 cm×0.005 cm,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料600 g。装袋要求无棉盖体封口,采用高压灭菌方式,在121℃,0.1 MPa下维持120 min,灭菌过程中注意排净冷空气,灭菌完毕后自然冷却,在超净工作台内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分别接入猴头菇、黄灵菇原种。
发菌管理:将菌袋移至培养室内,避光条件下培养,控制条件为温度25℃、空气相对湿度60%,定期通风。定期检查菌袋有无感染现象,有感染菌袋需及时挑出。猴头菇30 d左右菌丝长满袋,黄灵菇菌丝长满袋后需要经过20 d左右的后熟期,将菌袋移至出菇室进行出菇管理。
1.3.3 出菇管理 猴头菇出菇管理前袋口无棉盖体去掉,以便在袋口位置出菇,也可在菌袋中部位置划大口出菇。黄灵菇一般在菌袋袋身划大“V”口出菇,划口个数4~6个。猴头菇出菇最适温度为16~20℃,黄灵菇出菇最适温度为10~20℃,因此,控制出菇室温度16~20℃,空气相对湿度85%~90%,给予散射光(200~800 lx),每日定期通风。3~5 d猴头菇接菌口端或划口处即会有乳白色菇蕾出现。继续保持温度与湿度条件,7~10 d可采收第1潮菇,采收完去掉菇脚后继续管理,10~15 d后可出第2潮菇,出2潮菇后去除表面的塑料袋,放置塑料盆内覆土管理可提高出菇量。黄灵菇与猴头菇相比,出菇期较长,袋内现原基划口后至采摘需20~25 d,采收完一潮菇后去掉菇脚及死菇,停水7~10 d,使伤口愈合、促养菌丝,适当管理出二潮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由表1可知,5个配方猴头菇菌丝生长速度有差异,生长最快的为配方2(3.90 mm/d),对照配方组生长速度最慢,为3.35 mm/d;菌丝长势除配方4有不整齐外其他配方都较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从满袋时间看,配方2最短,对照配方最长。分析原因可能为秸秆营养较木屑营养丰富,菌丝定植后分解培养料速度更快。配方3,4由于添加了石灰,使培养料pH偏碱性,而猴头菇喜酸,故影响了菌丝的生长。综合来看,配方2最适宜猴头菇菌丝生长。
表1 猴头菇菌丝生长情况
由表2可知,5个配方黄灵菇菌丝生长速度略有差异,生长最快的为配方3,为3.50 mm/d,最慢的为配方4,为3.12 mm/d;菌丝长势差异性不显著,菌丝体特征除配方1、配方4不够健壮外,其他配方无明显差别,与对照组无差异,满袋时间略有差异。综合各指标,配方3在菌丝生长情况上最有优势,说明黄灵菇菌丝生长期添加黄豆粉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
表2 黄灵菇菌丝生长情况
2.2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出菇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从产量上看,各配方平均产量有差异,对照配方组产量最高(188.2 g/袋),配方2产量为185.5g/袋,与对照组仅相差2.7g,无显著差异,与其他配方相比,产量最高;第3为配方1,产量为160.9 g/袋,接下来依次为配方3,4,产量最低的为配方5(132.4 g/袋)。从猴头菇子实体商品性状上看,除配方1,4有畸形菇外,其他商品性状表现良好,尤其含有玉米秸秆的子实体鲜品较对照组菌香浓郁,而对照组则显得清淡。从生物学效率看,除对照组外,配方2生物学效率最高。综上所述,在含有玉米秸秆基质的条件下,配方2为最适宜组合。猴头菇喜酸,配方3,4添加了石灰,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表3 猴头菇出菇期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从产量上看,各配方平均产量有差异,配方3产量最高(183.5 g/袋),其次是配方 2(170.2 g/袋),对照组产量为 169.6 g/袋,与配方2接近;配方4,5产量接近,产量最低的为配方5(153.0 g/袋)。从子实体商品性状上看,所有配方组的商品性状都表现良好,除配方4,5菌肉略薄外,其他无差异。从生物学效率看,配方3生物学效率最高,配方5生物学效率最低。综上所述,在含有玉米秸秆基质的条件下,配方3为最适宜组合。
表4 黄灵菇出菇期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在对猴头菇及黄灵菇菌株进行玉米秸秆培养料配方试验中,结果表明,配方2(玉米秸秆25%,木屑60%,麦麸11%,玉米粉3%,石膏1%)适宜猴头菇栽培,配方3(玉米秸秆30%,木屑54%,麦麸11%,黄豆粉3%,石膏1%,石灰1%)适宜黄灵菇栽培,二者在菌丝生长速度、满袋时间及出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上都有最佳表现。因此,在培养料中适当添加玉米秸秆进行猴头菇和黄灵菇的栽培是完全可行的。
玉米是绥化市乃至黑龙江省的主要农作物,其下脚料资源丰富,除少量作为燃料和大型牲畜饲料外,大多就地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开发利用秸秆资源替代木屑栽培猴头菇、黄灵菇等食用菌,在提供美味食用和药用真菌的同时还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常明昌.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洪金良.猴头菇长袋层架式栽培技术 [J].食药用菌,2012,20(5):305-306.
[3]郑焕春,施汉钰,栾泰龙,等.以锯末玉米芯为栽培基质的九个猴头菌反季品种比较试验[J].北方园艺,2013(13):178-180.
[4]黄越,周春晖,黄惠华.不同提取方法猴头菇粗多糖的表征及其抗氧化活性的比较[J].食品工业科技,2017(3):80-86.
[5]冯娜,韩乐,颜梦秋,等.猴头菌子实体醇提物的生物活性[J].食用菌学报,2017,24(1):67-71.
[6]魏华,张娣,陆玲,等.几种食用菌多糖的提取与抗氧化性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0(2):72-75,88.
[7]秦铭铭,耿燕,栾雪,等.药食用真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7,36(1):80-86.
[8]辛树权,赵骥民,沈永.不同培养条件对元蘑菌丝生长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3(10):140-142.
[9]栗铭鸿,金铁,李官浩,等.元蘑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有效成分含量及清除自由基活性[J].食品科技,2016,41(10):184-189.
[10]李珂珂,杨秀伟.元蘑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1):47-50.
[11]马凤,张跃新,闫宝松.东北地区元蘑优良菌株及高产配方筛选试验[J].食用菌,2014(2):28-29.
[12]吴清山.猴头菇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J].北方园艺,2014(18):161-163.
[13]许晶,李素玲,刘晶,等.猴头菇不同基质配方的比较试验[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8):1288-1290.
[14]李玉,尚晓冬,宋春艳,等.猴头菇工厂化栽培技术[J].食药用菌,2017,25(3):156-158.
[15]耿铮,李玉,石钰琨,等.猴头菇棚室床架式立体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6(4):52-53.
[16]宋淑婧,赵进中,吴文彬.瓶栽猴头菇培养料配方比较试验[J].食用菌,2017(5):47-48.
[17]夏宏志,李希政,吴海英.元蘑栽培技术 [J].农业与技术,2017,37(19):105-107.
[18]徐连春,李敏慧.元蘑人工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0(4):79.
[19]李艳芳,魏雅冬,李贺,等.玉米芯栽培猴头配方筛选[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1):41-43,145.
[20]李艳芳,王相刚,史春歌,等.马铃薯秸秆栽培平菇培养基配方筛选研究[J].北方园艺,2014(18):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