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
2018-03-03孙立冰李庆刘静民曹春梅
孙立冰 李庆 刘静民 曹春梅
(1.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 301617;2.清华大学 北京 100084)
1、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运动从选材、训练到成材至少需要5-7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因此通过科学选材工作选拔优秀的运动员是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主要任务。以认识和研究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为基础,根据优秀短跑运动员的特点和要求,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短跑运动员,对提高短跑运动员成材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短跑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是通过客观分析所测指标的数据,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从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短跑运动的人才中选拔出来,进行全面综合预测和评价,进行科学训练,突出个人的跑步特点,并通过不断监测来完善短跑运动员科学选材体系和推动其发展趋势的过程。在当今社会的运动员选材中,经验丰富的教练员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科学选材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短跑项目中,科学选材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的理论文献对国内外青少年短跑选材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归纳。
2、国内外短跑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教练员逐渐开始意识到科学选材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工作已经开始逐渐由单纯凭借教练员的主观经验、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向客观测量身体形态、生理、生物力学、素质检测等方面过渡,同时也要注重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其他国家学者通过对比优秀短跑运动员的形体形态指标后得出结论,认为身高、四肢长度等与短跑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很小。还有学者提出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运动员的选材:(1)训练年限短但成绩优秀;(2)家庭中有从事体育运动的成员;(3)意志坚强,性格开朗;(4)心理素质高,反应快;(5)各项素质特点突出,通过训练成绩提高较快;(5)新陈代谢较强,恢复能力快。学者刘万斌认为,选材最好可以通过全国中、小学生通过开展短跑活动,利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来引导少年儿童来对短跑的认识,给他们多些机会,从中发现人才。对于一个高水平短跑运动员来说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首先要突出优点,来弥补不足,不要轻易的淘汰运动员。他认为,下肢尤其是小腿较长、膝关节和踝关节围度较小、跟腱较长等应作为短跑运动员选材时的身体形态标准。在身体素质方面,他认为需具备爆发力强、灵敏性高、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频率等特点。学者程太星认为对于田径运动员的选材工作应注重遗传因素(形态、行为本能、神经系统)、心理因素(思维、分析、理解、自制)、运动素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他认为,短跑运动员选材应选择肌肉纤维和跟腱比较长、膝和踝关节围度比较小、脚与地面触地时间短、四肢协调的运动员。黄玉珍认为短跑选材的最佳年龄为男子10—14岁,女子9—13岁,应选择吃苦耐劳、心理素质过硬、自信及好胜心强、内脏功能比较好、疲劳恢复快的运动员。但她认为,身体形态对于100米项目并不是最重要的,在200、400米项目运动员选材时对于身高的要求略高。学者夏登波认为短跑运动员的选材应重点考虑遗传和先天因素,应该注重下肢长、跟腱长而粗,心肺功能好、安静心率低、关节灵活、抗干扰能力好、竞争意识较强的运动员。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陆续开展了短跑运动员选材指标的实证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身体形态和素质指标对短跑选材影响的研究。学者杨陈杰等人通过对64名安徽省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进行分析后,认为短跑选材应该注重身体形态(体重、跟腱长、踝围)和身体素质(10s频率、纵跳高度、30米)的检测。过大的肌肉会对降低肌肉收缩速度,但反过来又会对肌肉力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踝围较小、跟腱较长能够对速度力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学者李琳通过对高校百米进行专项成绩与身体素质的灰色关联分析,认为行进间30米、30、起跑、立定跳远、150米、300米这些项目与百米成绩具有相关性,其中30米行进间跑是对专项成绩关联度最大的,最能反映短跑运动员的最大速度的能力。她认为,今后应大力发展最大速度能力,这是由于途中跑是短跑中最重要的阶段。Vučetić等的研究选取54名克罗地亚田径运动员,将其分为4组(短跑、400米、中长跑和长跑组),分别测量腿长、臂长、膝关节围度等共计21项身体形态指标,以了解不同项目运动员之间的形态特征差异。结果显示,短跑运动员的体重、BMI、上臂皮褶厚度、大腿围、小腿围等指标与中长跑和长跑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该研究认为,短跑运动员的形态特征与其他项目差异较大,尤其可以从大腿围和小腿围这2项指标中体现出来。张宝顺以上海市120名男子二线短跑运动员为受试对象,对其进行了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各方面指标的测量,以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短跑成绩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BMI、大腿长指数、踝围/跟腱长等为关键性形态指标,30米跑、立定跳、声反应、血清睾酮等为关键性机能素质指标。
还有一部分研究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选材指标进行了研究。学者李爱国首先根据专家访谈结果,筛选出30米、60米、150米、1000米、负重半蹲、负重全蹲等6项指标制成调查问卷,对武汉市中学生的二级运动员的教练员进行调查及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0米、150米、负重深度这些指标跟运动成绩最为相关。李菲等人通过查阅文献后将多种选材指标设置成问卷后,对48名广西各级短跑教练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跟腱长、小腿长、下肢长分别占身体形态指标重要性的前3位;起跑反应、声反应、50米跑分别占素质指标重要性的前3位。于开峰等人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30多名优秀短跑运动员进行了素质指标和身体形态指标方面的查阅,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建立了短跑运动员的评价模式。结果表明,30米行进间跑、起跑30米、立定跳远、10s高抬腿、反应时等5项素质指标能直接反映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能力;跟腱长指数、踝围×100/跟腱、马氏躯干系数、克托莱指数(体重×1000/身高)等可以从身体形态的角度指导短跑运动员的选材工作。
此外,在身体形态和传统身体素质指标的基础上,研究学者还对短跑运动员在跑动过程中的动力学指标进行评价。Čoh等人为了探索优秀短跑运动员的基本身体形态和跑动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选取24名100米速度在10.21至11.19秒之间的短跑运动员,按照成绩分为2组,2组受试者的100米速度差异明显(P〈0.01)。在对受试者的身体形态和动力学指标进行测量后比较2组的数值。结果发现,不同运动成绩的优秀短跑运动员其身体形态特征并无显著性差异,但起跑加速阶段和最大速度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差异最大的指标是触地时间。
3、不同选材指标对短跑运动成绩的影响
3.1、形态指标
身高和腿长等形态指标能够对运动员的步频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我国而言,身材高大的运动员大多数是北方人,步长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步频的发展,而身材较矮的运动员大多数是南方人,比较灵活,所以步频相对较快。这是南方人和北方人身体特点的一个体现。100米是直道项目,身材高大和矮小灵活的各有优势。而 200米运动员对身材有一定要求,步长越长的运动员对于弯道跑和加速跑阶段越有优势,因此200米项目应选择身材较高大的运动员。
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短跑运动员适宜的大腿围度应在46-50cm之间,且短跑运动员的大腿围度与专项成绩呈负相关,即短跑运动员大腿越粗,跑动时间越短,跑速越快,成绩越好,说明青少年短跑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过多过早地运用了提高大腿前群伸肌的力量训练手段来进行力量训练,导致肌肉围度增长过快,这是早期专项化的一种体现。
3.2、身体素质指标
男子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发展的高峰期为19-22岁,女子运动员分为二个高峰期,分别是11-14岁和19-25岁这两个阶段,14-17岁处于一个身体素质发展的下降期。因此在短跑运动员选材过程中要注意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对身体素质的影响。行进间30米跑是每个运动员最快速度的体现,是指在身体达到最大速度后,在保持最大速度的条件下跑动30米的距离。优秀的短跑运动员应该是跑的放松、步幅与步频完美的结合。5秒频率又称为频率指数。在短跑训练中步频与步幅决定了速度的快慢,短跑比赛转瞬即逝只有短短的几秒钟,而选用5秒频率这一指标是青少年运动员达到最快频率的最佳时间,发展频率可以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缩速度,加强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训练,提高肌肉快速收缩力量与肌肉的放松能力。反应速度的快慢对成绩十分重要,有学者认为反应时会受到遗传、技术、机能状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神经系统越受到刺激后会更加的集中精力,反应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在今后的训练中应该注重反应速度的练习。
3.3、睾酮
睾酮越高对运动员的身体能力方面影响越大,也能促进运动员的短时间恢复能力和爆发力,男运动员的睾酮参考值为270-1000(ng/dl),女运动员的睾酮参考值为10-100 (ng/dl),15-17岁的运动员正处于睾酮的上升期,且100、200和400米运动员的高通水平越高,跑动时间越短,专项成绩越好。但同时要注意考虑男女性运动员的差异以及青春期对激素分泌水平的影响。
3.4、气质类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体育学者就开始关注运动员在心理层面上的选材工作。有学者提出,在选材时并不能完全忽略教练员的主观经验,应将经验选材和科学选材二者进行结合。注重心理选材,心理素质强的才敢于拼搏。心理素质的遗传度较高,因此早期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评价和预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谢光等选用气质测验对不同项目的赛跑运动员(国家二级以上)进行气质类型分析,发现大多数的短跑(100、200、400米)运动员属于胆汁质或黏液-胆汁混合类型,且短跑运动员的气质类型与中跑(800、1500米)和长跑(3000、5000、10000米)运动员差异较大。他们认为,胆汁型运动员在比赛很兴奋,不同性别、项目的运动员都应与专项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
2010年,赵宝椿等人在利用气质类型选材的基础上,研究ABO血型和气质类型在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中的分布情况。以短跑项目为例,专项运动员多集中表现为多血质和多血-胆汁质类型;且运动员运动能力与O型、A型血百分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建议今后在选材工作中多注意结合血型选择混合气质类型的运动员。
4、小结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选材指标主要为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睾酮和气质类型等。在实际选材过程中,注重运动人体科学和心理学等多重指标的综合应用和全面分析,同时要考虑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年龄、性别等因素以及短跑相关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对专项成绩的影响。此外,要避免过分追求某一种或某几种选材指标而造成青少年训练早期专项化问题。建议今后多开展较大样本量的青少年短跑运动员选拔测试工作,为选材的相关研究建立数据库,为今后的长期跟踪调查奠定基础,同时比较炫彩结果与运动成绩的相关性,为建立新时期的短跑运动员选材标准和体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