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下对甘肃高师体育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8-03-03毛海燕蔡中
毛海燕 蔡中
(天水师范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1)
自2001年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以来,基础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以及新的教育方式强烈的冲击着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多元化、现代化、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是否合格?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都是检验体育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正确的重要标准。结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明确方案,根据甘肃省关于《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强化课程教育性质、突出师范特点、拓宽基础类课程、优化专业类课程、建立新型课程体系为重点。本文从基础教育改革入手,对甘肃高师体育教育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为优化甘肃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西北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学院、兰州城市学院、陇东学院、河西学院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和国际互联网检索相关内容、查阅最新学术观点,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归纳总结,为本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
了解甘肃省内5所高师院校体育教育培养模式的设置情况,并对一些相关专业的教授、专家、体育教研员、中学体育教师、中学主管体育的校长等进行访谈。
1.2.3、实地考察法
对甘肃省内5所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等相关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广泛调研。
1.2.4、逻辑分析法
对已有材料和内容进行整理和逻辑分析,运用逻辑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
2、基础教育改革对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
基础教育改革是我国对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举措,依据“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中小学体育课改设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全面综合性人才,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形式”是对中小学生新的培养目标。针对培养方案,在基础教育改革下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具备一定教学技能外,还应掌握各种基础学科的知识。在教学教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然而,这些知识和素质的养成不是高师体育专业学生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锻炼和长期积累才能具备。国内很多高师院校已将培养方向从“专业培养”模式转变为“实践应用”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高校师范生在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外,注重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在实践中体会和感悟教师的工作状态,为适应基础教育教师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甘肃高师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1、课程设置单一、脱离基础教育需求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2003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目的旨在将体育教育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全面的新型性体育人才。既能胜任体育教育、训练、竞赛工作,还能从事科学研究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通过对甘肃省5所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情况中调查发现。长期以来,甘肃高师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内容比较陈旧,多数院校以师范类基础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而运动竞赛学、社会体育学等拓展类课程没有被列入到教学中。专业定位趋于体育师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专业学科面过于狭窄,与中小学基础教育脱轨,不能成为具有创造性的新型性体育教育人才。
3.2、教学方法陈旧、学科与术科比例失调
通过对甘肃高师5所院校的的考察和专家咨询,了解到几所院校在教学方面重术科轻学科、重技术轻理论,轻视教学原理和教学手段。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人文素质不够,与基础教育不能合二为一。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及开设课程分析,几所院校普遍存在教学时数比例大,选修课程门数少、灵活性不够等现象。少的有6~7门,多的达几十门。这就严重违背了《课程方案》所倡导的主干课程“领域化”,必修课程“学科化”,限选课“模块化”,任选课“小型化”的特点。有些课程开设时间不太合理,很多选修课没有教材和教学大纲,随意性大。因此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多为技术型人才,缺乏深度的理论知识。
3.3、缺乏创新意识,轻视实践教学活动
在基础教育改革下,高师院校需要一批开拓创新、自主探究能力的新型教师。甘肃高师体育教育课程的设置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缺乏,导致了高师院校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环节脱节、后劲不足。从目前甘肃高师院校的培养模式及发展来看,在实践实习方面有所突破。部分院校定期举行“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顶岗支教实习工作。实习实践对高师院校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具有较好的提升作用,但在教育实习中,由于缺少职业实习平台,个性化的培训指导严重缺失,教育实习和顶岗支教趋于形式。缺少专业指导,不能完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造成体育教育模式与基础教育之间不能完美对接。
4、甘肃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策略
4.1、明确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甘肃高师院校要实现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就必须适应现阶段甘肃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发展需要。我们应明确培养目标,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学术视野宽广、综合能力强的新型体育教师为重要任务。拓宽培养口径,充分利用高师院校多学科的优势,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根据基础教育特点,整合教师教育资源,突出教师能力培养,培养高水平的教师人才。在精通自己专业的同时,注重和强化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创造更好的的升值空间和对外合作的机会。
4.2、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框架体系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定位和课程结构体系密不可分,课程设置的多元化是甘肃高师院校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基础教育改革为中心,重新选择、确定学科专业课程内容,整合新的结构体系,加强体育与交叉学科综合渗透性。压缩专业类课程、拓宽基础技能类课程,有针对性的建设新课程群。根据甘肃省基础教育需求,全面改革与调整高师院校教学内容及授课时数。提高教师科学素质和学生的人文素养,建立合理的课程基本框架体系,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所需求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4.3、加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甘肃高师院校必须强化创新教学理念,形成统一的创新激励机制。培养出既具有教师技能,又具备面对困难和适应社会的综合性体育人才。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不怕艰难、大胆创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根据各院校情况在校外搭建不同类型的实践平台和实习基地。开展高师教育实践研究,加强教师实习实践技能训练指导。延长实习周,推进顶岗支教的有序开展,学生在实习中了解各中小学培养目标及基础课程设置,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基础岗位的教学工作。
5、结论
甘肃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标志着与甘肃中小学基础教育是否有效对接和可持续性发展,其改革创新与课程体系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首先以适应基础教育为首要任务,与时俱进不断改善,按照基础教育新方向,以培养高质量教师为目的、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实施新的教育培养方案,构建新的教育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为甘肃基础教育真正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中小学体育创新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