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平台对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研究
2018-03-02王璐
王璐
摘 要:在新时期科技高速发展背景下,艺术类教育地位日渐提高。本文通过分析艺术类教育的特点,研究了新形势下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新需求,提出在艺术类教育中结合微媒体平台自身优势,增加教学手段,促进与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
关键词:微媒体;艺术类学生管理;结合统一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2-0026-01
在日益发达的人工智能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机器替代了人工劳动力,然而,人文艺术领域的工作岗位却很难被替代。李开复认为“艺术和美很难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因为人工智能是很客观的,善于分析和依靠数据的。也许对于一些人来说,转行人文艺术学科的时候可能要到了。也许那些过去被认为很难找到工作的专业现在反而适合学习了”。同样,面对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马云也认为未来30年的工作需求中,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将会变得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机器掌握的始终是知识,而不是人类的情感,这也是艺术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一个重要特点。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有艺术创作均来自生活原型或现象,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但艺术又不是简单地将生活中的林林总总进行堆砌,而是化繁为简,通过层层表象,将深藏在生活下的真实提炼出来,并赋予其种种意味,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艺术就是生活的浓缩与提炼,保有生活的原味而不刻板,是更有深度和意义的生活。艺术的这个特点赋予了高校艺术类教育新的使命,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修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包括了:①艺术基本知识及艺术修养的培养;②审美心理结构与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③陶冶人的情感,完善人格的培养。
一、 艺术类学生管理教育的特点
(一)普及艺术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
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的特点,首先要培养大学生艺术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通过培养大学生对基本艺术技巧的掌握并能进行熟练操作与演示应用,同时培养出大学生的基本艺术修养。
(二)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掌握基本艺术知识的基础上,艺术类大学生教育必须考虑到在教育内容上不断拓展以适应培养合格艺术人才的需要。通过大量的鉴赏与临摹,去学习艺术作品背后深藏的渲染与感悟,以此来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同时教会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能够用学到的理论和积累的审美修养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创作,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陶冶大学生的情感,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
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的深层次体现在培养学生将艺术作品的功能性和审美性高度统一,在遵循社会品德秩序的大局下陶冶情感,弘扬生活的真善美,促进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最终将自我情感、完善人格,通过创作出的优秀作品使得他人能够产生更好的体悟和感受艺术品的精神内核。
二、 艺术类微媒体平台的自身特点
(一)传播途径多样性、平台内容丰富性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兴起,微媒体平台本身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艺术的传播,如微博、微信、博客、专业App等,传播的媒介可以是利用固定网络、移动手机、掌上电脑等。而传播的内容基本涵盖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比如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美术设计、动漫设计、影视设计、音乐鉴赏、播音主持等等。针对不同的艺术教育范畴,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比如图片、设计图纸、音频、影像资料等。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可以使得受众很方便地获取大量的艺术素材,丰富的平台内容也使得受众从多角度、多领域来接受艺术教育。
(二)数据更新实时性、作品传播快速性
微媒体兴于互联网络,艺术信息通过互联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成指数级增量扩散的方式传播,这使得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得以迅速传播,其数据更具实时性。比如巴黎的时装秀,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实时在手机上进行观看;比如德国的汽车展,各种新车的工业设计艺术,都可以第一时间推送到大学生的手机或者电脑上。
(三)艺术鉴赏交互性、艺术教育实践性
微媒体平台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交互性。艺术作品的设计者与受众之间互动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受众去感悟設计者的艺术灵感与创作思想,另一方面有助于设计者及时得到受众的反馈,指导设计者在下一次设计中调整作品的亲密度。同时,微媒体平台还可以通过受众者之间的互相交流来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与艺术修养。
微媒体平台可以实现艺术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对自身艺术作品的分享来采集同行、专家、艺术爱好者所提出的赞赏、点评,并通过参与企业或协会组织的赛会与评审,提升艺术教育的实践性。
三、 微媒体平台与艺术教育的结合统一
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与特有素养,面对新形势下的行业发展趋势,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微媒体平台的手段应用于艺术教育中,并达到有机统一。
(一)增加教学手段
在大学生艺术教育过程中,大部分的理论知识与艺术素养均来自课堂教学。微媒体平台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迎合年
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外知识获取的手段。艺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视频直播、图片推送、文章订阅等方式,给大学生提供课堂之外的知识,并通过互动参与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灌输与巩固。
(二)丰富知识内容
微媒体平台与艺术教育的结合,可以丰富艺术教育的知识内容。从古至今,历史作品、最新资讯、经典与潮流均可以通过微媒体平台进行学习。从中国当代艺术到欧洲文艺复兴,从玛雅文化到日本全新电器设计,全部可以通过微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媒体平台进行总结与探索,汲取与创新,从而提升艺术鉴赏与创作想象力。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微媒体平台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提升大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教育的统一。通过上传发表自身的创作作品,利用反馈与点评来提升作品的创造力。同时,邀请知名企业与高校构建校企联盟微媒体平台,举办微媒体平台作品比赛,增加学生实践教育的途径。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大学生可提升艺术作品的创造力、感悟力和感染力。
开展微媒体平台下的实践教学形式与手段,有利于调动和挖掘教与学的潜能,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增加教学手段,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四)自我印证与自我完善
微媒体平台是大学生在艺术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机遇,其通过艺术与手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大学生推进艺术作品的自我印证与自我完善。
四、 结束语
微媒体平台是一座艺术与教育之间的有效桥梁,通过大量的艺术知识熏陶与有效的交流互动,推动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开复.人工智能将淘汰50%工作,让孩子多学艺术.搜狐网,2017,4.
[2]万忠杰,张颖.微电影的本质与艺术创作[J].戏剧之家,2015(1):78.
[3]王丰.新中国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实践进展与理论创新[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4]高桐.基于新媒体背景的“微媒体”交互设计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7):26-28.